一张能进入客厅的藏毯
2016-06-01何涵妃
何涵妃
传统手工艺不是旅游的附属品,而有其尊严与价值。中国的传统工艺,如丝绸,如瓷器,都曾是受到世界追捧的『奢侈品』,而今,这些饱含了精妙『身体技艺』的东方式奢侈品,其审美与品质正在逐渐黯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渐行渐远。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看到醍醐团队研发的藏毯时,感到眼前一亮。
西藏是一个十分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地方,它独特的宗教和文化资源,形成了一个无形的文化壁垒,精神高度和地域局限共存一体。如何让西藏艺术和藏式美学走出高海拔藏区,融入更多人的生活里,这是张俊彦与他参与创立的醍醐品牌想要做的事情。
迷“藏”
西藏被很多有梦想的年轻人视为精神高地,因为一次藏地之旅而改变人生轨迹的不乏其人,前媒体人张俊彦便是其中之一。2012年,张俊彦和朋友第一次去西藏旅行,短短的十天,让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空好看,仿佛与大地只隔五厘米。不管早上有没有雨,中午总能出太阳,晚上则天黑得很晚。跟在内地的经验完全不同。”
本打算到此一游的张俊彦和他的朋友们竟然再三驻足,除了游记中被标签化了的各种景点和风物,他们还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西藏。藏地的那些充满生命力,透着灵气的艺术作品让他们惊喜不已。他们流连于拉萨八廓街的唐卡店与唐卡画室,去大昭寺、桑耶寺寻找前代宫廷和民间壁画。通过朋友的关系,接触到一些西藏当地的现代艺术家,他们开始对西藏的历史、宗教和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藏区的交通十分不便,宗教又不具兼容性,地域文化独处高原,自成体系,因而商业化模式并未过多染指当地的文化艺术领域。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张俊彦发现西藏的现当代艺术资源十分丰富,具有扎实的基础,但缺少渠道和平台去让大众了解,一些传统的西藏艺术家,如唐卡画师等,对艺术行业的认知比较薄弱,缺乏引导……张俊彦看到了西藏艺术市场巨大的潜力,萌发了要为这些珍贵如高原氧气的艺术做点什么的念头。
跨界
西藏的艺术市场尚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缺乏专业的机构去整合资源、策划及传播本土艺术。经过反复研究后,张俊彦和他的朋友们决定发挥各自的优势,创建一个全新的梳理、阐释和推广当代西藏艺术的综合性平台。
藏毯在藏族人的宗教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虔诚匍匐跪拜的佛教信徒。
苏珊·桑塔格说,这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尚未命名,而很多东西尽管已经命名,却从来没有被描述。将藏艺变成文化产品就是一条尚未被描述的路,这对张俊彦和他的团队来说是全新的领域,好在情怀和专业都在。一起去西藏的朋友,后来的合伙人之一,也是媒体人的盛立宇,为了更能了解藏艺,在复旦大学念博士时选择专业方向为西藏佛像艺术的现代性,加上之前做编辑时对当代艺术的了解和积累,门外汉们在这条陌生的路上积蓄力量。去西藏摸底、探访当地艺术家、与自治区政府交流……通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之后,“醍醐”就此诞生。从一开始只是一个向大众展示西藏艺术家作品的构想,到后来突破传统的画廊模式,成为一个深度展示西藏文化艺术魅力的平台,醍醐团队一直在摸索和实践着。
传承
打开醍醐的官方网站,一张张高清的图片串联起藏艺的轮廓,这是醍醐专门请团队为西藏艺术品拍摄的,迎着光的佛像、饱满的唐卡、迷人的瓷器……都十分精美细腻,令人心神荡漾。每一件作品的背后,都有一段关于传承的故事。
唐卡是张俊彦和朋友们最初就钟情的藏式艺术,在拉萨他们曾多次拜访唐卡艺术家夏鲁旺堆。旺堆年幼出家,十世班禅大师莅临时给他摸过顶,还赐了名,后来他还俗成为一位职业画师,最大的心愿就是要画一幅十世班禅的唐卡。他们得以在旺堆的画室看到那幅《十世班禅圣像仙尊唐卡》,它花费了旺堆13年的时间,2013年才完成。醍醐请专业的摄影师把这幅画拍成高清版,放在网络平台供大家欣赏,后来的“佛化万相”拉萨首展上,旺堆这幅造诣极高的作品也有参展。唐卡目前已成为醍醐空间收藏艺术中重要的一部分,醍醐还将传统唐卡与空间设计结合在一起,为现代空间提供更多的体验和搭配,不仅赋予传统藏艺新的生命力,有力地传播了藏式艺术,同时也给很多喜爱藏艺的人以启发。
像这样因热爱而投入,与西藏传统艺术产生互动,进而变成生产力的案例还有很多。藏毯本是藏族宗教和家庭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物件,每一块藏毯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生活。醍醐和藏毯的结缘要从一个藏族老先生的故事说起,格桑扎西是中美合资喀瓦坚藏毯厂的创办人,是一个美籍藏族银行家。时隔三十年重返故乡时,在拉萨遇见藏毯,决心复兴这门面临失传的工艺。1994年他在拉萨开办了喀瓦坚藏毯厂,请人传承这门手工艺。可是好景不长,2001年,他开在纽约大楼里的藏毯商店被“9·11”摧毁,目前传统手工藏毯的编织工匠越来越少,如今在拉萨,除了喀瓦坚以外,传统的手工藏毯作坊几乎已经没有了。
张俊彦的团队被格桑先生的故事所打动,十分看重手工藏毯的工艺和蕴含的温情。醍醐决定把传统艺术和生活融合在一起,用现代家居的审美去完善和改进藏毯,用专业的设计、包装和传播能力,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接受它。这也是为什么手工藏毯可以和现代家居融合的天衣无缝的原因。
醍醐团队从艺术领域切入西藏,并一直致力于将艺术与生活结合,将藏族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城市生活对接,除了藏毯之外,醍醐在藏式首饰、藏传概念瓷器制造等领域都在加大投入、研发产品,并将在藏香、金属器皿等多个方向继续研究、突破,将西藏艺术的外延不断拓宽,转化成高端的文创产品,同时也将喜马拉雅生活方式的恬静与美好分享给都市人们。
对话:海峡旅游×张俊彦
海峡旅游:醍醐为什么坚持去西藏做艺术?初衷是什么?
张俊彦:醍醐的4位创始人来自不同行业,在各自领域都拥有较为丰富的经验,我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被西藏文化与艺术深深吸引。
西藏艺术有着深厚的传统,更有蓬勃的当下,醍醐的初衷是系统有效地梳理、阐释当代的西藏艺术,成为西藏乃至喜马拉雅地区最受瞩目的专业性的艺术机构。
海峡旅游:在保护传统手艺的同时加入创新的工艺,这个过程中最核心的是什么?藏毯的设计过程和理念是怎样的呢?
张俊彦:最核心的是实现传统和现代的连接,醍醐尊重传统工艺,在制造流程中完全依照传统方式进行,基于传统不断调整,将它们与现代家居融合在一起,最后出来的作品,与现代家居有更好的契合度,同时又保留着它本身的质感。
我们请了专业设计师来打造藏毯,在传承工艺的同时加入我们的设计理念,做了些许创新。藏毯的设计主要是图样的调整,许多颜色、样式细节的改良和叠加,最后呈现出符合现代审美的藏毯。醍醐及其设计团队只是充当再设计者,赋予传统藏毯以新的生命力。
海峡旅游: 现在很流行探讨“民艺新生”,我们比较关注的是,醍醐是如何反哺当地手艺人的,又从当地人那里得到了什么启发与帮助?与当地的官方及民间机构产生了怎样的互动?
张俊彦:对整个西藏社会的反哺,我们是从多方面去考量的,对手工艺者会有一定的经济补贴,同时给予手工艺者以尊重和认同。此外,我们也会去鼓励我们的合作伙伴、生产商去做一些公益。我们最近找到了西藏的一个特殊学校,请他们参与藏毯的编织,这既是对我们的补充也是对社会的回馈。
其次,我们团队一直在做一些公益,去年4月尼泊尔地震时,我们做了西藏本土的首次艺术拍卖,募集了28.28万元捐献给灾区,回馈社会的同时品牌也得到提升,是双赢的局面。
海峡旅游: 您觉得西藏文化艺术市场的前景如何?根据这个前景,未来醍醐的重点会放在哪些地方?
张俊彦:我觉得将会有一个大爆发,比如说刘益谦在2014年底以3.5亿港币拍下了一件15世纪的唐卡作品,成为拍卖史上最贵的中国艺术品。随着人们现在物质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精神方面的追求,而西藏作为一个宗教引导的精神净土,市场吸引力挺大。
实际上是三方面,除了既有的业务,还要继续拓宽品类,让更多人关注到喜马拉雅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以及他们传统文化里精髓的部分。此外,我们会在媒介传播上做一些工作,包括引入一些新的技术手段等。
海峡旅游:醍醐选择回归传统藏艺,用现代审美去包装和再创造,再通过全新的平台去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藏族文化艺术,您认为像这样的模式是否可以复制?
张俊彦:难以复制,无论是从现实层面还是传统层面,首先,西藏文化本身也有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西藏文化艺术有其独特的调性及深刻的宗教内涵。其次对我们来说,西藏的文化资源足够丰富,让我们穷尽一生去归纳和整合、推广,是一个非常海量的工作,我们本身也没有复制到其他领域的想法。
海峡旅游:越来越多人和机构从事传统手工艺的挖掘、保护与创新,从您的经验出发,您有什么建议可以分享?
张俊彦:尊重商业的力量,一些做传统民艺的,刻意将其小众化,刻意堆砌文艺气息,反而回避了很多现实的问题,不要刻意去回避商业的东西,它的力量反而是巨大的。
还有就是扎扎实实深入到文化中,感受文化本身的魅力。对我们来说,藏文化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触动,深入到喜马拉雅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都受益匪浅,包括佛教文化和西藏民俗。我觉得享受这个过程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