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种简易“X”型大鼠固定法的使用
2016-06-01刘丁龙张伟波温珮彤
高 原, 刘丁龙, 徐 平, 虎 力, 张伟波, 温珮彤
(1.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上海201203; 2. 甘肃省人民医院传统医学诊疗中心, 兰州 730000)
介绍一种简易“X”型大鼠固定法的使用
高 原1, 刘丁龙2, 徐 平1, 虎 力1, 张伟波1, 温珮彤1
(1.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上海201203; 2. 甘肃省人民医院传统医学诊疗中心, 兰州 730000)
目的 探讨一种可适用于实验大鼠且能进行较长时间固定的简易方法,为大鼠进行针刺或电针操作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以110~120 cm长的棉线绳2根、6 cm宽口径的透明胶带、20 cm长1 cm宽的丝带为材料,参照骨科锁骨骨折的固定方法,对大鼠进行“X”型固定操作。结果 采用“X”型固定法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大鼠得到了有效的固定,从而极大提高了实验效率。结论 “X”型固定法是一种简易、经济、高效且较为安全的大鼠固定方法,便于长时间留针或电针干预,可在大鼠实验中广泛推广。
大鼠; “X”型固定方法; 针刺
大鼠是常用的实验动物, 已广泛应用于中医中药研究领域[1]。由于大鼠生性好动,故在针刺实验中,能够使其较长时间安静地接受针刺干预并不理想, 而实施电针等较强刺激的干预措施则更为困难。目前众多学者报道了涉及针刺的大鼠固定方法[1-5],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存在诸多不足。作者在长期动物实验研究中参照骨科锁骨骨折的固定方法,探索出了一种“X”型固定法,该方法能够稳定、高效地限制大鼠自由活动能力,使长时间进行针刺或电针治疗成为可能,现介绍如下:
1 “X”型固定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材料
SPF级雌性SD大鼠60只, 由上海西普尔-必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提供[SCXK(沪)2013-0016],于6月龄时购进,体质量280~320 g,在其12月龄时开始实验,直到18月龄,实验期间体质量550~800 g; 110~120 cm棉线绳2根; 口径6 cm的透明胶带; 20 cm长1 cm宽的丝带1根; 华佗牌0.30 mm ×13 mm一次性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 G6805-1电针治疗仪(青岛鑫升实业有限公司)。饲养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设施[SYXK(沪)2014-0008]。
1.2 实验方法
1.2.1 固定四肢 固定双前肢时,用一只手将大鼠从背部抓起,另一只手用将一根棉线从大鼠一侧肩后开始,依次经同侧腋下,绕过肩关节,从同侧肩关节前方,横过背部,交叉到另一侧肩关节后方; 再从肩后经腋下,绕过肩关节,从肩前上方,绕回背部,此为1个“X”,交叉后继续在大鼠双肩关节背侧包绕“X”字,反复包绕5~8圈,最后将棉线的两个绳头,打个活结,系在背部正中上方即可。大鼠双后肢依上法,在双髋关节背侧之间进行“X”型固定。
1.2.2 固定尾部 将大鼠尾部卷成“U”型,平放于实验台上,用宽透明胶带将鼠尾粘在台上。
1.2.3 固定头部 将1 cm宽的丝带中点放在大鼠后项部,丝带两头从肩后,经腋下,穿行至肩前,用透明胶带在肩前并行粘在实验台上。
1.3 针刺方法
参照《实验针灸学》[6]常用实验动物穴位图谱,分别选取双侧“后三里”(胫骨前嵴外5 mm和下5 mm的交界处)和双侧“肾俞穴”(第2腰椎旁开7 mm); 采用华佗牌0.30 mm×13 mm一次性针灸针,直刺进针后连接电针仪,频率2/10 Hz疏密波,电流1~2 mA,持续15 min。
2 讨论
2.1 实验效果图
实验实际效果如图1,图2,图3所示。
2.2 操作时间及固定时间
由于时间的局限, 故简要对实验早期(14月龄)、中期(16月龄)及末期(18月龄)抽取三个时间点测量其操作时间, 即固定一只大鼠所需时间, 以及15 min针刺过程中的稳定率(表1、表2)。
2.3 统计结果对比
表1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满足正态齐性(p14=0.372,p16=0.796,p18=0.796)及方差齐性(Levene统计量=0.139, p=0.87>0.05), 显示三个时间点操作时间不完全相同, 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图1 头部固定
图2 尾部固定
图3 四肢固定
表1 三个时间点操作时间比较
3 讨论
3.1 大鼠固定方法现状
首先,笔者检索了2001年1月至2015年7月国内外有关大鼠固定与电针实验方法的文献,共计35篇,有价值的仅5篇;其次,查阅国家专利网有关针刺实验大鼠固定的专利,发现大概可以分为三类:固定筒型[1-3,7-9]、固定板型[4,10-13]及二者结合型[14],其中固定板型又可以分为固定四肢[11-13]以及利用大鼠恐高特性设计的高台型[10]。最后,还搜索了一些生产厂家制作的大鼠固定器械成熟的产品,但这些器械大多都不是为大鼠针刺固定而专门设计的,一般不能用于针刺操作。
表2 大鼠针刺过程稳定率
笔者在实验过程中尝试应用了上述的几种方法或器材,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大鼠可能出现应激反应而持续挣扎, 直至实验结束, 从而影响了实验结果; 针刺穴位会随着大鼠挣扎的体位、动作而改变,从而使皮毛、皮下组织的穴位不好把握; 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掉针,掉针后令大鼠接受二次针刺,耽误时间,影响针刺疗效; 耗费人力、耗费时间;应用乙醚等麻醉药品后,才能进行长时间电针针刺,但增加麻醉药品因素干扰,获得的实验数据可能存在偏倚; 针刺强度、时间不能达到有效量。
因此,目前针刺实验方面,固定大鼠器材或方法并未完全满足实验的要求。
3.2 本方法的优点及不足之处
3.2.1 符合3R原则 “X”型固定方法总结了先前固定方法的优点, 在平时的实验过程中, 发现它能优化实验方案, 规范实验操作流程, 减少实验动物的死亡,减少实验过程中动物所受痛苦,减少动物实验应激反应, 较好的体现了减少(Reduction)、优化(Refinement)和替代(Replacement)为核心的动物实验替代方法的“3R”理论[15]。
3.2.2 简单安全 实验材料易得, 简单易学, 初学者很快即可掌握本方法操作要领,降低对实验人员的操作要求,有效避免被大鼠咬伤。对于大鼠来说,仅限制了大鼠的四肢行动,使之呈较为舒适的俯伏位,棉线不经过喉部,与四肢宽松接触,不影响其正常呼吸及四肢供血。
目前有研究报道束缚法可以造成肝郁气滞证型的大鼠模型[16,17],仔细查阅相关文献后发现:这种束缚法固定时间均在2~3 h,远超过了针刺实验要求的15~20 min的要求,并且大多都伴随电、冷水等不良刺激,故二者有根本的区别。
3.2.3 取穴方便,减少实验数据干扰因素 该方法使大鼠呈俯伏位,肢体舒展,能大范围的暴露《实验针灸学》中列出的大鼠常用的42个针刺穴位[6], 提高取穴、注射的准确性; 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的穴位更加突出, 研究者可以根据实验需要,选取不同的腧穴; 不需麻醉, 刺激较小, 降低了大鼠应激性反应,排除了麻醉剂等非实验因素的干扰,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确保了足够的留针时间。3.2.4 固定效果好,提高实验效率 结果提示,操作时间与稳定率在不同月龄有所不同,操作时间保持在60 s左右, 针刺期间掉针在1次及以上者占少数, 考虑实验初期大鼠未完全适应该方法的固定, 但随着实验进行, 对于环境、实验员以及固定方法的熟悉, 操作时间呈缩短趋势, 稳定率得到一定保证。
需要注意的一个窍门是: 固定时可将大鼠尾巴呈“U”字形固定于试验台,使其后肢不能发力,削弱了其保持平衡、加强后腿力量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固定效果。
4 小结
长期实践表明,“X”型固定方法可以根据不同取穴需要选取大鼠不同部位,在长时间的留针针刺、电针的同时,使大鼠保持舒适的俯伏体位、保持自然呼吸、保证正常的四肢血液循环,达到足够的针刺强度、针刺时间和针刺刺激累积量,是一种简单、高效、经济、实用、较为安全的固定方法,可为实验一线的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参考,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虽然本方法稳定、可靠,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需注意切勿动作粗鲁,忽视动物情绪,应适当地安抚实验动物,并以大鼠四肢活动受限,但不影响四肢血运为度。此外,本方法尚处于前期探索阶段,与其它方法的优越性尚需进一步系统、科学、随机、对照的实验数据来论证。
[1] 刘保新, 陈廖斌, 汪晖. 介绍一种简易的大鼠固定装置[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 08, 18(3):75-76.
[2] 田顺亮, 钱学华. 大鼠断尾取血固定装置的设计及取血的方法[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06, 16(7):419-421.
[3] 刘文忠, 孙同柱, 付小兵. 一种简易的大鼠固定装置[J]. 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 2003, 20(3):52-53.
[4] 王宇, 宁友, 王培育, 等. 大鼠针刺置高台固定方法[J]. 上海针灸杂志, 2012(5):289-292.
[5] 杨明智, 陈积圣. 一种大鼠抓取与固定的新工具介绍[J]. 上海实验动物科学. 2001, 21(3):171.
[6] 李忠仁. 实验针灸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 255-257.
[7] 朱超,汪伟,刘思颖,等.实验用大鼠固定器[P]. 中国, 200920318790.2.2010.09.15.
[8] 杨勇, 陈兵, 易斌, 等. 充气式大鼠固定器[P]. 中国, 201220643215.1.2013.04.24.
[9] 王巧, 冯晓萍, 郝海滨, 等. 多功能大鼠固定器[P]. 中国, 201220554948.8.2013.05.08.
[10] 王宇, 杨永清, 尹磊淼, 等. 大鼠固定装置[P]. 中国, 201120214066.2.2012.03.14.
[11] 卢沛琦, 叶振坤, 栾秋英, 等. 一种大鼠固定装置[P]. 中国, 201220687289.5.2013.05.22.
[12] 吴美玲, 黄斐阳, 林刚, 等. 大鼠固定器[P]. 中国, 201320339153.X.2013.12.11.
[13] 李明哲, 徐鸣曙. 韩清. 一种新型大鼠固定装置[P]. 中国, 201420238368.7. 201 4.09.24.
[14] 陈霞. 针灸大鼠四肢固定装置[P]. 中国, 201520293264.0. 2015.09.09.
[15] 胡建华, 姚明, 崔淑芳, 等. 实验动物学教程[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70.
[16] 萧闵, 周艳艳. 不同肝气郁结动物模型行为学指标的对比研究[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5(2):123-124.
[17] 周国儿, 吴静, 黄云娟, 等. “肝郁气滞”及“肝郁脾虚”型抑郁症动物模型建立初探[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4(5):1035-1038.
An Introduction of Application of a Simple “X”Shaped Immobilization for Rats
GAO Yuan1, LIU Ding-long2, XU Ping1, HU Li1, ZHANG Wei-bo1, WEN Pei-tong1
(1. Acupuncture-Moxibustion and Tuina Colleg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Shanghai 201203, China; 2. Centre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Gansu Provincial Hospital Lanzhou 730000, China)
ObjectiveTo introduce a simple and convenient method for relative long time immobilization for rats. This method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acupuncture or electroacupuncture experiments on the rats.MethodsImitating the external immobilization for clavicular fracture in orthopedics, the rats were immobilized with two strips of cotton threads about 110~120 cm long, one roll of scotch tape about 6 cm wide and one strip of silk ribbon about 20 cm long and 1cm wide by “X” shaped immobilization. Result The rats are immobilized effectively within a short time and the efficiency of the experiment is improved greatly by means of “X” shaped immobilization.ConclusionThe simple, economical, effective and relatively safe method for immobilization the rats, “X” shaped immobilization is helpful to retain needle with the longer time and worth of popularizing.
Rats; “X”shaped immobilization; Acupuncture
Q95-33
A
1674-5817(2016)05-0378-04
10.3969/j.issn.1674-5817.2016.05.011
2016-06-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37375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1403470)
高 原(1988-), 男, 博士研究生, 方向: 针灸调控骨骼肌萎缩机制研究。E-mail: gaoacu@sina.com
徐 平, E-mail: xp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