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逻辑学教育普及理论模型建构与应用研究

2016-06-01何洁王克喜

文化与传播 2016年5期
关键词:逻辑学普及教育

何洁 王克喜

国内逻辑学教育普及理论模型建构与应用研究

何洁 王克喜

国内逻辑学教育普及一直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虽然逻辑学在自身学科建设过程中获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在普及广度与深度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为促进逻辑学教育普及,有必要架构逻辑学普及的基础理论模型,同时系统地分析其内在运作机制,以便为逻辑学普及与发展提供基础的理论向导。在初步建构逻辑学普及基础模型之后,根据该基础理论模型对当下逻辑学教育的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关于逻辑学教育普及的过程中存在着基层领域普及程度不足,教育方式单一,缺乏相应的分级体系以及对社会氛围的营造力度不足的情况,需要分别从扩大普及领域、创造多元化教育方式、依据学习能力与学习目标划分学习体系,以及充分利用媒体营造逻辑学普及环境等方面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促进逻辑学事业的发展。

逻辑学教育;普及;理论模型;应用实践

现代成熟的逻辑学体系其实起源于古希腊逻辑学、中国先秦名辩学、古印度正理学,这三大源头不仅都是应论辩而生,而且在产生的时间也极为相近。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需求相适应的,逻辑学自然也是社会需求的产物。在古印度时期,各个宗教派系为了维护自身的教派地位,从而从思想上控制政局,影响民众,论辩对其来说就是维护自身的有力武器,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如果论辩失败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与之类似的是中国先秦时期以及古希腊时期,当时学术流派数量众多,论辩就成为了促进学派发展以至于影响时局的重要工具。一方面,由于论辩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着特殊的意义,人们对于论辩的需求旺盛,从正向促进了逻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古希腊学术成风,在亚里士多德系统总结逻辑学理论以前,就有着大量的关于论辩的技巧与经验,但是也相应地出现了利用技巧进行诡辩的虚假论辩,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基于这种反向激励,进一步促进了逻辑学的产生。亚里士多德所提出关于逻辑的系统化理论被认为是逻辑学学科产生的标志,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至今逻辑学已经成为一门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以及繁茂分支的基础性学科,“大概已不再有任何一个人能够通观这整个领域的每一个细节了”[1],逻辑学的基础学科性决定了其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在哲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社会学、法律学、心理学等方面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可以预见逻辑学在今后会应用到更多的学科中,产生更大的科学价值。从社会的角度上来说,逻辑学是帮助群众提升理性素养,维护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基石,而对个人来说,逻辑学更是与个人提高认识能力,帮助日常生活决策、促进个人未来发展等方面密不可分。因此,为促进逻辑学的普及,系统研究逻辑学普及的理论模型以及运行机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逻辑学教育普及现状

自逻辑学进入中国以来,逻辑学的学科教育发展以及普及教育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重点,在多年的努力下逻辑学的现代化教学研究任务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作为标志着逻辑学教学现代化的代表性科目一阶逻辑、哲学逻辑(以模态逻辑为主要学习对象)、逻辑史以及学科前沿[2],目前已经成为逻辑学专业的基础科目,同时逻辑学的基础学科地位也在逐渐凸显,许多非逻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开始将一部分逻辑学课程纳入教学方案。虽然,与逻辑学方面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逻辑学教学还是存在着客观差距,但是出于对我国众多优秀的逻辑学教育者的信心,对于逻辑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的整体趋势,本人依然持有乐观态度。与之相对,逻辑学的普及化事业目前处于低迷时期,与逻辑学自身学科的蓬勃发展比较起来,“逻辑学在我国社会中的趋冷状况却日益严重”[3],非逻辑学专业的学生,甚至包括普通社会成员中的绝大多数人对于“逻辑”的概念模糊,对于逻辑学的社会价值没有清晰的认识,同时出于对逻辑学的误解,通常将逻辑学视为一门远离个人生活,内容艰深且实用性不高的一门学科。由此可见,当下逻辑学的普及与推广正处于困境之中,对于逻辑学的普及必须引起重视。社会成员是社会得以维持的基础,是科学得以发展的“人才储备库”,如果不为“人才储备库”不断增新,长此以往逻辑学学科将会面临人才凋零以及学科冷遇的境地,而作为现代科学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重要基石的逻辑学如果被孤立的话,必然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为此,许多学者以及教育者都在普及逻辑学方面做出了努力。南京大学张建军教授一方面进行逻辑学教学现代化研究[2],另一方面大力推动逻辑学的社会文化功能研究,研究逻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此外,为加强逻辑应用,做了许多推动逻辑学在非逻辑学专业的领域中普及的重要工作[3]。除此之外,逻辑学的普及还要从教学内容的改革入手,《拓宽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视野——兼议国内逻辑学教学改革》[4]中指出逻辑学教学要重视对非形式逻辑的教学同时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加强逻辑基础教学是推进批判性思维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高阶认知视域下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与研究》中提到加强逻辑基础教学是推进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应有之义,同时在逻辑基础教学中应强化批判性思维视角[5]。此外,大量高质量的逻辑学通俗读物对于逻辑学的普及也有着重要意义,比如:陈波教授的《思维魔方》,由多名著名逻辑学学者所撰写的逻辑学经典通俗读物《逻辑时空》系列丛书,以及西方逻辑学者写的通俗逻辑学入门书籍的译本等等。

目前,逻辑学的普及之路才刚刚起步,未来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对逻辑学普及既需要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也更需要从宏观的角度观察逻辑学普及的整体概貌,了解逻辑学普及的整体运作系统。通过架构逻辑学普及的基础理论模型,同时系统地分析其内在运作机制,从而为逻辑学发展提供初步的理论向导,就是从宏观上把握逻辑学普及的第一步。

二、逻辑学教育普及理论模型初步建构

逻辑学的普及意义不必赘言,逻辑学普及的过程中前人更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进一步促进逻辑学普及,就要拓宽理论视野,纵观全局,以便有的放矢的进行普及事业。建构逻辑学教育普及的理论模型只是最初的一环,对该理论模型的建构旨在从宏观的视野下对逻辑学普及过程中各个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内在运行机制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科普及的现状评估与预测更为系统化与层次化。逻辑学的普及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方案——解决”的单向过程,而是动态平衡各个影响要素的过程,对于逻辑学教育普及的认识更是需要从综合的视角进行把握。基于以上认识逻辑学教育普及理论模型将以下列假设作为其基本前提:

第一、逻辑学对社会具有重要功能;

第二、逻辑学对整个学科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第三、逻辑学的普及基于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

第四、逻辑学的普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第五、逻辑学的普及应当以动态平衡各方要素为目标;

第六、逻辑学的普及能够被人为调控。

(一)逻辑学教育普及理论模型的基本组成要素

逻辑学普及过程中必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综合来看主要受到四大要素的制约,即教育方、受教育方、社会环境、反馈四大要素。如图1所示:

图1 逻辑学教育普及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首先,从教育方的角度来说,教育方受逻辑学发展水平、逻辑学教师水平、逻辑学教学方式及逻辑学教学内容的制约。逻辑学科学发展水平既包括逻辑学自身学科水平,学科分支数量,还包括逻辑学交叉学科的应用范围,其决定着逻辑学在科学界乃至整个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处于重要地位的学科自然具备了天然的普及优势。教师水平的高低其评判标准不在于学历水平的高低,而是在于个人讲述魅力,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对课程内容的设置能力,以及对学生情绪的调度能力,好的讲师必然具备卓越的演讲气质,明晰的吐字与节奏,深入浅出的叙述能力,同时对于课程内容以及讲课节奏的把握懂得运用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的知识进行调控,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式目前主要包括学校的正规教学、个人的自主自学、网络类学校教学三种方式,正规学校教育的优势在于学校内对逻辑学的学科内容设置是经过长期的实践的结果,且在学习过程中由教师全程引导,因此学生能获得最直接的反馈并及时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修正,是系统的学习逻辑学的方式,但是其缺点也是明显的,要进入学校的逻辑学专业学习,必然会受到地理、时间、年龄、个人知识水平的限制,因此个人自主学习的优势就在于其没有受限条件,任何年龄、职业、身份的人都能随时随地的学习,但是个人自主学习同样具有其不足,缺乏系统引导以及教师纠正的学习过程,一方面会走许多弯路,对于入门需要一定基础知识支撑的逻辑学来说更是容易挫伤学习者的信心,产生畏难心理;另一方面,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知识体系是零散杂乱的,难以在没有引导的条件下自己安排学习内容。基于学校教育与个人自学两种学习方式的基础上,网络课程具备了相当的优势,它既克服了学校教育的限制,又能够满足个人随时随地进行系统学习的期望,但是网络课程的学习需要较高的自制力,且由于目前网络课程通常以学术性内容为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逻辑学的普及教育,但是就逻辑学普及广度来说,网络学校的教育模式还需要再改进。作为教育方内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因素,其内涵极为丰富,不仅涉及到逻辑学专业知识编排技巧,还需要使教学内容与受教育者自身需求、接受能力等方面相适应,同时更需要与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组合,创造出不同层次的教学效果,由于兼顾的要素众多且跨领域性较强,因而其控制难度最大。

其次,受教育方则受知识水平、学习动机、经济水平、家庭背景因素的影响。受教育方的知识水平决定了其能够接受的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的难度。通常知识水平较低的群体对于富媒体或能够调动多项感官参与的传播形式接受度较高,逻辑方面的传播内容需要趋向简单化与娱乐化,才能为其所接受;知识水平处于中端的群体,由于知识深度与广度有一定的基础,在接受逻辑学方面的知识时,受到的阻力较小,一方面乐于接受寓教于乐的多样化教育形式,另一方面也愿意主动去寻找高质量的学习材料,从而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目的,但是这部分群体由于更为注重实用性与效率性,因而难以接受通过课堂学习或者阅读经典的方式来吸取知识;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通常有着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因而能够通过阅读艰深的经典著作,收看各大高校的网络课程,以及主动进行学术互动来促进学习成效,对于这部分群体现有的教育资源完全能够帮助其完成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则是另一项决定受教育者对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的标准,出于娱乐或打发碎片时间目的的群体倾向内容简单,制作精良,趣味性高的教育方式与内容;出于实用性目的的群体对教育内容更加注重其内涵的知识性与实用性,但是总体来说仍倾向于语言直白,结构简单清晰,具备轻松愉悦的教育氛围的教育形式与内容;出于想要深刻理解逻辑学理论内涵,并希望系统学习的群体,现有的学校教育模式以及网络课程已经能够完成这部分群体的需要。家庭背景以及家庭经济水平也是逻辑学普及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经济困难的家庭中,个人温饱与生存发展是其主要的目标,因而在选取大学志愿或择业的时候通常会倾向于经济学、生物学、化学、计算机、医学等就业面广的学科,对于逻辑学可能并非这部分的学子的首要选择;而知识水平较低的家庭中,对于逻辑学的认识不足,因而也会影响其子女的学习兴趣与方向,但是这部分的因素并非不能改变,电视广播网络以及自媒体的发达,使得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其传播内容也逐渐影响着个人的生活,因此促进逻辑学与媒体的结合,扩大逻辑学的曝光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家庭背景与经济水平对个人发展方向的影响。

再次,社会环境要素包括经济文化水平、逻辑学群众认知度、媒体舆论传播率、群众逻辑学信息接触率以及相关部门支持度等。经济文化水平制约了整个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制约着国民的教育水平与视野,经济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无论是学校数目还是质量都远远低于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而很多贫困地区的学校甚至没有开设逻辑学方面的专业,更不要说对逻辑学进行宣传与普及。逻辑学群众认知度并不等同于普及度,两者在概念上存在差别,认知度仅为对逻辑学这一概念的熟悉程度,这标志着在此阶段整个社会的社会成员对逻辑学的认知程度,对逻辑学正确认识能够促进群众对逻辑学的兴趣培养,减少由于误解而产生的畏难心理,从而促进逻辑学的普及与发展。媒体舆论传播率指的是逻辑学以及逻辑学相关话题在媒体包括报刊、书籍、杂志、广播、电视、网络、自媒体等中出现的频率,频率越高表示逻辑学的流行度与普及的较高,频率越低表示逻辑学目前尚未被广大受众所认知。群众逻辑学信息接触率指的是群众在生活中各个方面所能够接触到的逻辑学方面的信息。相关部门支持度,主要指的是政府与教育部门对于逻辑学普及以及学科建设方面的支持力度,教育部门经费投入力度,以及相关政策执行的力度,其对于逻辑学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最后,反馈是逻辑学教育普及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显性反馈与隐性反馈两个方式。显性反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的直接反馈,包括对课堂的评论、建议等等,显性反馈的优势在于直接、迅速、具体,对于逻辑学教学的针对性改革具有重要指引作用。隐形反馈是指通过现有材料推出的反馈结论,包括逻辑学学科发展度,科研成果数,开设逻辑学专业的学校数量,逻辑学专业学生数量,逻辑学在其他学科中的课程数量,开设逻辑学课程的中小学校数量,媒体与逻辑学相关节目数量,逻辑学书籍数量等等指标,同时也可以通过纵向与横向对比的手段从社会理性、社会稳定以及社会秩序等方面进行评估。

逻辑学普及过程中四大要素并不是互相孤立存在,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维护这个有机体正常运行就是要动态平衡各个要素,使其维持在一个稳态。教育方、受教育方、社会环境、反馈四大要素互相影响,其中受教育方被教育方所影响,而受教育方也会通过反馈方式对教育方产生作用,而社会环境制约着整个教育普及过程。此外,各个要素内部影响因素间也存在着互相影响以及跨越式影响的现象,比如:逻辑学发展水平影响着逻辑学教师水平,逻辑学教学内容决定着逻辑学教学方式,逻辑学的教学方式与内容同时还受到受教育方包括知识水平、学习动机、经济水平、家庭背景因素的影响的制约。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构成逻辑学教育普及基础理论模型的四大要素在相当程度上具有可测量的特性,因而可以实施一定精度的测量,以便进行量化研究,从而有助于对逻辑学普及现状进行预测与评估,帮助逻辑学在普及与深化教育革新方面起到判断形势与决策未来的作用。

(二)逻辑学教育普及的三个阶段

要实现逻辑学的教育全面普及,除了分析影响各个要素外,还需要对逻辑学普及发展目标进行划分,使其分阶段分层次地逐步实现最终目标。现将其分为普遍了解、融入生活、理性社会三个阶段(见图3)。“普遍了解”这一阶段是逻辑学普及的初级阶段,此阶段的基本目标就是将逻辑学的基本概念与简单常识进行广泛的传播,最大程度地拓展逻辑学的传播广度,为下一阶段的实现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融入生活”这个阶段是逻辑学普及的中级阶段,在此阶段中逻辑学普及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得民众了解基本逻辑学知识与技能,并能够自发地应用在生活实践甚至是科学实践中去,这个阶段对于逻辑学普及开始强调一定程度的学习深度;“理性社会”则是逻辑学普及教育的最高阶段,即个体逻辑素养不断提高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理性水平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阶段。理性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主要标志,逻辑从本质上来说是帮助人类认识世界、寻求真理的思想工具,是建设理性社会的内在核心,因而逻辑学普及的最高阶段就是以全民理性的建设为最终目标。

图2 逻辑学教育普及的三个阶段

(三)逻辑学教育普及模型的运行模式

逻辑学普及过程中基本的运行模式,大体上包括三种:垂直模式、水平模式以及多点模式(见图4),这三种普及模式各有优缺,因而恰当的搭配与使用才能获得更为的显著效果。

图3 逻辑学教育普及运行模式

垂直模式主要指的是逻辑学知识储备丰富的一方向知识基础薄弱的一方进行知识传授的一种的普及模式,通常以课堂教育、讲座、网络课程等知识传播手段为主,其基本特征在于信息的单向传播。垂直模式的优势在于知识储备丰富者对于逻辑学知识认识深刻,且具有丰富的学习经验与传授经验,因而无论在课程体系安排还是授课能力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准,能够最大程度上帮助学习者扫清学习障碍,是目前系统学习逻辑学的主流教育方式,但是其不足也是十分明显的,由于学习者的层次各有不同,在接受信息能力、兴趣爱好以及学习目的上存在差异,因而安排严谨、内容固定的课程并不能适应所有层次的学习者的需求。

水平模式指的是逻辑学知识储备水平相当的双方或多方进行知识交换的一种普及模式,通常以研讨会、学术沙龙、网络论坛交流等方式为主,其基本特征在于信息流动的双向性。水平模式的优势在于交流气氛舒适,容易激发学习兴趣,以及能够针对个体学习情况互通有无等,其不足在于虽然水平模式是很好的课外学习补充方式,但是其缺乏系统全面的知识传授,因而难以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多点模式指的是学习者将逻辑学作为一门技能,在实践练习过程中学习,学习的方式主要是针对未知点进行各个击破,其基本特征在于点面式的学习,而非线性传输,通过针对问题自行阅读、查询资料的学习方式就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体现。多点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其能够自发建立适应于个体需求的逻辑学知识体系,且由于是在实践中学习,因而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效率,学习深度以及知识牢固度较高,但是由于是点式学习,因而通常难以在脑中建立逻辑学体系概貌,对于问题所涉及范围以外的知识存在空白,不利于逻辑学知识的系统把握,同时这种方式对于学科内在分支复杂的逻辑学来说,存在较高的启动难度,往往会挫伤学习兴趣。

在分析逻辑学教育普及过程中的影响要素,界定逻辑学教育普及的三个阶段以及基本的运行模式后,逻辑学教育普及的基本理论模型的框架已经建构完成,该理论模型主要用于评估逻辑学普及现状,指导未来逻辑学普及发展方向。然而,该理论模型内部仍然存在许多子模型尚未建构,这些子模型主要用于分析各个影响因素内在运行机制,对逻辑学教育普及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基于逻辑学普及理论模型下的现状分析

在初步建构逻辑学普及基础模型之后,根据该基础理论模型对当下逻辑学教育的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关于逻辑学教育普及的过程中存在着几个方面问题。

首先,逻辑学教育普及不应忽视基层领域。目前,逻辑学教育主要服务的对象主要集中在高校之中,而基于中小学以及非校内社会人士的针对性课程几乎空白。诚然高等学校教育对于培养高级人才具有极大的优势,但是从更广泛意义上来说,逻辑学的普及范围不应该局限在高校逻辑学专业与非逻辑学专业中,而是应该将范围扩展到整个社会中去,因为整个社会就像是人才的培养基地,孜孜不倦的为未来逻辑学领域提供人才,是逻辑学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保证逻辑学高校领域的教育的同时,给予全社会逻辑学普及以同等程度的重视是十分有必要的。一方面由于逻辑学社会化普及在当前中国尚处于初级阶段,一旦给予重视并实施相应的措施就会有明显的效果,从投入与产出比这个角度来说,其回报率较高,因而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另一方面,学者不断探索知识领域,社会成员将其应用于实践,不得不说是一种学科反哺,逻辑学全民普及不仅能够带动逻辑学发展,而且能够提高民众的认识能力以及理性水平,对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逻辑学普及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除了提高对中小学以及非校内社会人士的逻辑学基础教育水平外,高校内也应该继续扩大对跨学科领域人才的吸收,一是基于逻辑学交叉性的学科特征,多学科的人才能够给逻辑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二是跨学科的人才更具备融合性,如果说单一方向人才的研究模式是纵向渐深的话,跨学科人才则更像是横向交叉,其具备独特的研究视野。

其次,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的逻辑学教育方式过于单一。当下逻辑学教育方式包括现实或网络的课堂教学、课后研讨交流、主动输出(创新成果以及撰写论文)等基本手段,这部分方式主要适用于学校教育,面向对象为具备一定知识吸收能力的群体。针对高校外社会成员的逻辑学教育主要以通俗类书籍为传播手段,并没有充分利用当下多样化的传播渠道,而书籍的传播方式仅仅能够影响一小部分有阅读习惯人群,对于那些没有阅读习惯,或者文化水平较低层次的人群,这种教育方式就显得效用甚低。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在我国不同群体间其认识能力、理性水平有着较大的差距,建设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理性社会首先就是要将理性水平较低的群体提高到社会平均水平,而这部分群体通常眼界有限、知识基础薄弱、缺乏自学能力和自控力,课堂式的教育方式对其是不适用的,而仅仅依靠平实通俗的文字传播无论是影响力度还是范围都是极为有限,因而拓展课堂以外的多元化教育方式是逻辑学教育普及的首要任务。逻辑学的教学方式除了传统模式外,应该针对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提出新型的教学模式,打破课堂与娱乐之间的壁垒,将娱乐与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受教育者对逻辑学的兴趣,从这一角度上来说,精心制作编排,受众广泛,且能够调动观众多项感官系统的娱乐节目形式就成为了最好的范本,以纪录片形式对逻辑学历史进行回顾,以现实生活解析节目为广大受众提供逻辑技能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实例,以类似“跑男”、“中国好声音”、“最强大脑”的节目形式构建以逻辑学知识为基础的娱乐形式,将逻辑塑造成全民运动。此外,充分利用碎片化信息时代的碎片性,利用自媒体便携、实时以及互动性强的特征,创新逻辑学普及模式,将会是极为重要的发展趋势。逻辑学普及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基于国家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将逻辑知识与技能融入民众生活,除了可以增加逻辑学群众认知度、媒体舆论传播率、群众逻辑学信息接触率外,还能够提高逻辑学学习者的群众基数,为逻辑学普及进入第二层次奠定基础。

再次,逻辑学教学内容以理论教育为主,缺乏相应的分级体系。以系统理论传授为主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属于传统教育模式,其课程安排合理,教学内容准确贴近前沿,出师的学生通常具备扎实的学术基础,但是对于以自学手段为主的学习群体来说,由于逻辑学本身的抽象性,学科庞大的分支使得普通群体对逻辑学认知存在误区,将逻辑学看作是高门槛、高难度、实用性不强的学科。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群体的学习目标,学习能力,对逻辑学的教学内容分层次、分等级划分。某大学曾经开设了一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学选修课程,当时选这门课程的人数并不多,到了第二学期这门课程内容没变,名字改为了“恋爱中的哲学”,却选修者众多,类似现象并不罕见却不得不使我们对逻辑学的教育进行反思。学习能力有高低之分,而学习目的也各有不同,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应用、中阶思维提升、高阶理论建构三个层次,依据具体的学习目标将逻辑学教学内容分类分层,主动适应不同受众的需求,才是逻辑学普及事业长久发展之道。在意识到教学内容普及广度问题的同时还需要意识到教学内容的深度问题,在这里需要先引入一个物理学上的概念——半衰期,所谓半衰期(Half-life)的符号为T1/2,指特定能态的放射性核素的核数目衰减一半所需时间的期望值[6],这一概念也被拓展到化学以及医学领域中,在本文特指个体受到影响所持续的时间。逻辑学教学活动的半衰期越长能够使得个体受逻辑学影响的时间就越长,通常强娱乐性必然会损失一部分影响持续力,而经典艰深的逻辑学内容其半衰期较长,却由于学习难度使得不少人望而却步。“林迪效应”已经清晰的告诉人们经典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反而会产生更久远的影响力。半衰期长且娱乐性强的形式不是没有,但是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当下逻辑学教学内容还是需要以短半衰期高娱乐性以及长半衰期低娱乐性双模并行的方式为主,具体说来,就是利用短半衰期高娱乐性的教学内容为向导激发广大受众的学习兴趣,然后以长半衰期低娱乐性的教学内容深化学习程度,延长逻辑学知识的影响时间。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就是“精益创业”的典型运作模式,即以最小产品出发,以并不完美的产品先行经营起来,在实践中根据客户反馈以及技术发展不断改造产品,而逻辑学教学也是如此,先以双模的形式将逻辑学普及事业运作起来,再逐步寻求新型长半衰期高娱乐性的完美模式。

最后,目前逻辑学普及过程中,对社会氛围的营造力度不足。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国内逻辑学教育普及工作一直在努力开展,但是其主要成果集中在逻辑学科建设以及科班教育方面,在逻辑学在普及过程中,关于逻辑学普及赖以生存的社会氛围的营造尚未引起广泛重视。社会环境是逻辑学教育普及模型中第三大要素,对于逻辑学普及的影响重大,充分利用社会环境要素对逻辑学普及事业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这方面将领袖作用或者说“明星效应”发挥的淋漓尽致的莫过于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霍金虽然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但其传播学素养亦不可小觑,霍金不仅有自己的官方Facebook和twitter,在中国也开通了微博,不仅用以更新自己的新近状态,还利用其进行物理学知识的普及,比如以流行音乐组合解释物理学理论等等,也因此收获了全球大量的拥护者,与此同时霍金还经常在电视剧与电影中客串,比如:电影《星际迷航》以及盛行于年轻一代的美剧《生活大爆炸》等等,在中国霍金一词已经成为百度十大热词之一,由此可见其影响力。因此,现代逻辑学普及除了革新教学模式与内容以外,对社会氛围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也十分重要,这就需要充分运用心理学、广告学、营销学的相关知识与技术将逻辑学作为包装对象进行普及与宣传,为逻辑学普及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虽然运用广告营销的手段进行自我推销与传统学院派的教学理念不符,其功利性较强,但是就其影响的强效应来说,不得不说是逻辑学社会氛围营造过程中需要借鉴的最好范本,在以不误导群众的基础上,适当自我包装并不是对学术科学的不尊重,而是只有放开束缚,在具有广泛的群众影响力之后逻辑学才能具有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最终促进逻辑学自身的长久发展,整个社会的不断前进。

[1] 施太格缪勒著, 王炳文等译.当代哲学主流(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441.

[2] 张建军. 关于全面实现“逻辑教学现代化”的几点认识[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24-30+173-174.

[3] 张建军. 关于开展逻辑社会学研究的构想[J]. 哲学动态,1997,07:19-21.

[4] 郑立群,王克喜. 拓宽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视野——兼议国内逻辑学教学改革[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802-806.

[5] 张建军. 高阶认知视域下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与研究[J]. 河南社会科学,2015,07:59-63+123.

[6] 王春林主编.科技编辑大辞典[Z].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1:557-558.

B819

A

2016-09-15

何洁,南京大学哲学系在读博士;王克喜,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逻辑学普及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浅析《逻辑学》的教学方法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杰文斯逻辑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简单的逻辑学》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对逻辑学的深刻反思:读胡泽洪、张家龙等著《逻辑哲学研究》
天文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