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腹泻的致病因素及其临床治疗意义

2016-06-01刘泽红

保健文汇 2016年1期
关键词:感染性病患肠道

●刘泽红

小儿腹泻的致病因素及其临床治疗意义

●刘泽红

目的:浅析小儿腹泻的原因,探讨其临床治病的价值以及治疗方式和意义。方法:对176例于2015年2月到2016年2月在我院治疗小儿腹泻病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治疗方案。结果:观察组的患者有96名,对照组的患者有80名,小儿腹泻的致病因素中非感染性的原因高于感染性的。结论:在所有找出的小儿腹泻原因中,我们发现主要的原因有非感染性的和感染性的,通过分析小儿腹泻的致病因素有针对的进行治疗,这对治疗小儿腹泻有很重要的意义。

小儿腹泻;致病医生;治疗意义

小儿腹泻是一种儿科临床上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常见病、多发病。小儿腹泻是一种消化道综合症其主要以大便次数增加以及性状发生变化等特点,有时会出现发烧呕吐以及腹部疼痛情况,还会有不同程度的电解质以及水和酸碱平衡的紊乱。其致病原因有病毒、细菌、寄生虫以及真菌等导致的。小儿腹泻能够让小儿形成营养不良并且发育迟缓。若在治疗该病的时候胡乱用药会引起形成耐菌株,加重了病情以及增加了费用。本文献主要通过分析小儿腹泻的致病因素,探讨其治疗方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176例于2015年2月到2016年2月在我院治疗小儿腹泻病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年龄在0~7岁,平均年龄(4.34±0.9)岁,男86例,女90例。患者的治疗时间为一周。所选中的患者均患有腹泻的情况,同时平均每天的大便次数要多余6次,病患粪便的性状类别各异,在此中有脓血便的患者就有56例,便性状为水样的病患有30例,出现蛋花样便的患者有43例,便软稀便的患者就有47名。有少数患者同时还患有一些发烧以及脱水的征兆[1]。

1.2 方法

1.2.1 分析方法

对176名病患的大便样板采用涂片并采取染色镜检,然后依据检测结果诊断出病患有无发生感染,分析其致病因素。同时将没有感染的患者分配到观察组,而感染的患者者划分为对照组。

1.2.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都保持喂养,同时对有呕吐症状的病患需要暂时禁止其食物7小时,为患有轻度脱水症状的病患采取口服补液,中度脱水的则需要进行静脉补液。两组患者都采用药物联合培菲康等肠道微生态制剂治疗,其中观察组采用的药物为乳酶生片等促消化的药物,而对照组则是采用抗生素。

1.3 评价标准

显效的症状为:进行治疗后患者的大便次数以及性状恢复到正常水平,并且没有发生腹痛、呕吐以及发烧等症状。

有效的征兆为:在患者用药以后其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并且性状显著好转,临床出现的腹痛以及呕吐和发烧现象也有所改善。

无效:在进行治疗后,患者不仅没有好转甚至情况更加严重。

1.4 统计处理

对我院收治的96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采用SPSS19.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c2检验,检验标准以P<0.05为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患者有96名,对照组的患者有80名,小儿腹泻的致病因素中非感染性的原因高于感染性的。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发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3 讨论

小儿腹泻是一种儿科临床上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常见病、多发病[2],其致病因素有感染因素以及非感染因素。婴幼儿现在还是在生长发育的阶段,其体内的各种器官仍未成熟,所以其体内的消化液和消化酶都较少的分泌,导致大量的营养物质没能消化而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并产生腹泻现象。这类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大便味酸同时便样呈稀水样,同时会患有发烧以及呕吐腹痛等状况,通过血常规检查发现其白细胞并没有出现增多现象,检查培养出来的粪便细菌中出现的细菌以及病毒结果都显示为阴性。此状况的小儿腹泻皇子需要依据其致病的原因有针对的进行治疗,其本质为调节患者的饮食结构、防止以及改善患者的脱水状况,科学合理的为患者提供有助于消化的药品。同时,通过对观察组以及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 比发现,其药物联合培菲康等肠道微生态制剂治疗方式并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由感染性因素引起的腹泻中常见的微生物有:大肠杆菌以及沙门菌和轮状病毒等。此类患者的粪便大多都会出现腥臭以及脓血便或者是稀水样便,同时还会患有发热、呕吐以及腹痛等征兆,通过检测发现其白细胞的数量有增多。在收治由感染性导致腹泻的患者是需要仔细查询其接触以及喂养史,同时还需要通过检查来诊断出其发生感染的路径以及其致病的细菌,方能对症下药。于此同时还需要维持患者肠道中微生态的平衡状态,改善患者的肠道功能。

在收治小儿腹泻患者时,需要严格依照要求用药,必须在确定患者是由感染引起的腹泻症状才能够对其采用抗生素,要避免由于惯用抗生素引起患者出现肠道中微生态的不平衡状态,以及造成患者肠道黏膜的防御性能力受到损害等后果[3]。在176例小儿腹泻患者中,有非感染性的患者96名,这就表明了导致小儿腹泻的因素中非感染原因高于感染原因,然而更为精准的结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本研究中,对非感染的患者并没有采用抗生素治疗,但是对有感染的患者采取了抗生素治疗,两组患者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这就证明了对症下药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的控制大部分患者的病情。于此同时,并此研究结果也指出了导致小儿腹泻的原因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的,在收治小儿腹泻患者的时候依据其致病原因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都能够使得病情得到较好的控制。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市高新区(新市区)二工卫生院)

[1] 张桂华.112例小儿腹泻致病因素分析及临床治疗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5,(1):83-83,84.

[2] 周国群.小儿腹泻致病因素分析及临床治疗意义[J].医学信息,2015,(13):317-317.

[3] 许旭东.小儿腹泻的致病因素及其临床治疗意义[C].//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第二次高峰论坛.2015:1-1.

猜你喜欢

感染性病患肠道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70%的能量,号称“肠道修复菌之王”的它,还有哪些未知待探索?
夏季谨防肠道传染病
《思考心电图之177》
高血压脑出血CT 影像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常做9件事肠道不会差
分析严重创伤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心理疏导及护理体会
制度变迁与明代官员病患叙事的演变
要从“肠”计划 肠道SPA三部曲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