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公正、透明知情”消费环境的缺失
2016-06-01
“公平公正、透明知情”消费环境的缺失
其实,除了“天价学区房”以外,还有“天价药”、“天价鱼”、“天价面”、高校独董“天价年薪”等事件。“天价”现象虽然在表面上呈现的是不同的问题,实质上描述的却是一种“公平公正、透明知情”消费环境的缺失,体现的是对公平公正共享发展的焦虑。
五花八门的“天价”现象
近年来,媒体报道了众多“天价”事件。这些“天价”事件可谓是五花八门,让人烦不胜烦。
学区房、药……生活中的“天价”惹人烦。
——“天价学区房”,买的不是房,是学位。北京的胡同平房因对口名校竟卖出每平方米46万元的天价,不少房只是一间厨房甚至是过道,无法居住。父母们为了子女能上公办名校一掷千金,这种现象在多地成为常态。
——“天价药”花大钱还配不到。“格列卫”是一种对恶性胃肠道间质瘤、慢粒白血病非常有效的分子靶向药,一盒120粒能吃一个月,但在一些医院要价2.4万元。去年至今,包括“格列卫”在内的多种抗肿瘤进口药被多地纳入医保范围,然而药进了目录,却依旧难在医院配到。
旅游“天价门”接二连三……长假监管也放假?
——“天价大虾”。去年年底,相继有网友爆料称,在山东青岛和广西南宁餐馆吃饭时遭遇宰客事件,原本38元一份的“海捕大虾”结账时摇身一变,成了38元一只,一盘虾要价1500余元。
——“天价鱼”。无独有偶,今年2月在哈尔滨市松北区北岸渔村饭店,一名常州游客花一万余元吃了顿鱼。2月21日,相关专项调查组认定这是一起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恶劣事件,做出吊销涉事饭店营业执照,对店主罚款50万元等处罚决定。
——“天价面”。一位被高价面条坑过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民高先生称,去年他到南方某城市旅游,因胃肠炎发作,只能吃面条或稀粥,咨询餐馆人员后得知做一碗普通的素面竟要80元钱。他求助导游讲价,可导游却置之不理。
——“天价蘑菇炖鸡”。去年10 月2日,一名山西游客称,在崂山景区被“黑导游”带到了一家饭店吃农家宴,最终花费了2300元,其中一道蘑菇炖鸡894元。最终,崂山景区勒令饭店负责人停业整顿并向该游客道歉,并赔偿了游客全部损失。
“天价”独董年薪、“天价”采购……舆论监督能否代替制度反腐?
——拿“天价年薪”,做“独董花瓶”。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的3个多月里,已有超过30名高校独董离职。高校独董成为官员独董在高校领域的翻版,此前官员独董的年薪最高者突破百万元。
——27个U盘(含移动硬盘),均价1000元。去年10月,广州市天河南街道的采购清单上,均价1000元的U盘令人大跌眼镜。几年来,通过“天价采购”牟取个人利益的案件时有发生,让亲属成立公司包办单位采购已成为一条典型的利益链。
“天价”宰客为何屡禁不绝
除了上述事件,近日哈尔滨再现“天价澡”,上海出现“天价理发”,南京则出现每平米56万的“天价骨灰堂”。“天价”事件仿佛进入“井喷期”。这些“天价”现象不仅涉及衣食住行,也涉及医教娱游,甚至涉及生老病死,可谓与生活息息相关。
而纵观近年来多地发生的多起“宰客”事件可以发现,尽管每次事件后相关部门都对责任人进行了处理,并且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旅游法》均对消费者的权益和经营者的义务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经营者通过诚信合法经营,建设良好旅游消费环境,让消费者愿消费、敢消费、放心消费,但“天价”事件仍频频发生,屡禁不绝。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标价不规范不严谨。各级管理部门制定明码标价的规定不能让经营者玩文字游戏、糊弄监管部门,坑害消费者、钻监管空子。
当然,也有一些“天价”是当地对市场的把握很见功力,自主定价、明码标价,这无疑都是市场经济的要义,但却忽视了另外一点:自主定价不是当甩手掌柜,放任自流也绝不是市场经济,还得讲规则,讲公平。
二是监管缺位。对于一些游客而言,假期苦短,景点更是匆匆一瞥,遇到宰客行为,不可能用打官司的功夫白白耗费宝贵的假期。所以除了短暂举报之外,游客很难有意愿采取别的手段来维权。没了投诉的游客,一些地方政府也缺少管理乱象的意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多罚点钱,糊里糊涂就不了了之了。于是,同样的“宰客”问题类似的刁难年年都有。
如果物价、旅游等相关部门能做到节前预防,提前监管,早早行动,监管督促到位,或许完全可以将问题消除在萌芽阶段。
三是责任主体不明确,游客被宰后,除了求助公安局,还可以拨打物价局、工商局、旅游局、卫生局、消协等部门的服务电话。然而,“宰客”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电话却“接不通”,或“管不了”或“踢皮球”,最后处理不了了之,消费者屈辱而归。
四是处罚机制不健全,处罚力度太软。就算有关部门处罚了宰客店主,仍然难以遏止“天价”之风。“消停”一段时间,“风声”过后又会有人“重操旧业”、“卷土重来”。由于对执法不严、包庇纵容宰客,甚至与宰客狼狈为奸的部门和人员惩罚力度不够,因此没有起到足够的威慑作用。
有网友和消费者反映,一些导游与商家勾结联合“宰客”,手段高明,隐蔽性强,取证困难,给政府监管制造障碍。还有些商家利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钻空子、打擦边球,大肆“宰客”,而监管部门却难以查处。
为了规范旅游市场,去年7月,国家旅游局印发《旅游经营服务不良信息管理办法(试行)》(简称“黑名单”制度),再次向“黑景区”、“黑旅社”、“黑导游”等说“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法律与产业规制研究中心主任韩玉灵认为,之所以要建立旅游企业“黑名单”制度,就是为了改变旅游经营者违法成本过低的局面,“以前你失信违法了我就罚你,罚款金额不高,你不怕;现在你一失信我就曝光你,让游客用脚投票,用市场来否决你。”
“天价”频现背后的共享焦虑
“天价”事件并非现在才有,只是以前的争执与维权更多的只是在销售者、消费者与有关部门之间发生,监督与曝光更多需要媒体的介入,或是受害者同时处于失语者的位置,或是维权过后事件也就平息了。而如今新媒体、自媒体环境下,监督与曝光更便捷,“天价”事件能第一时间通过自媒体在舆论场中发酵,维权的过程往往伴随着舆论纷争的过程,甚至舆论对维权与事件的调查发挥着促进与监督的作用。
从事件起始来看,“网友曝”“市民曝”成为了各种“天价”事件的重要来源,即使不少事件不停反转,但无论如何反转,绝大多数公众愤怒与指责依然会指向“不良的商家”与有关部门在监管整顿上的不作为。
可以说,除去炒作与恶搞的事例与成分,以“天价”为前缀的事件,它实质上描述的是一种“公平公正、透明知情”消费环境的缺失,体现的是对公平公正的共享发展的焦虑。公平公正消费环境的缺失,都会削弱理性消费的支配作用;任何透明知情消费规则的缺失,会让处于消费完毕、取证已难的我们变成被宰的对象。焦虑也正源于此。
当然,与公平公正、透明知情消费环境缺失造成的“天价鱼”、“天价澡”等事件不一样,“天价学区房”与“天价骨灰堂”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不理性消费的结果。而这种不理性,又源于对稀缺资源的需求与担忧。教育关乎孩子与家庭的未来,墓地关乎生者与死者的尊严,在不理性的支配下,市场自发调节的盲目性可能占据主导,加之政府与政策调控的缺失与滞后,教育等资源配置难以实现均衡,“天价”交易也就成为部分人获得稀缺资源的保障因素。
此外,“天价骨灰堂”的出现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背景有关,“天价学区房”的出现也与“多校划片”政策有关,都如出一辙的是“逆政策天价”的表现。政策导向难以给“天价学区房”与“天价墓地”降温的背后,在分析人士看来,体现出了公众在政策与现实的夹缝中处于被剥夺的位置,焦虑重重,而这种焦虑的核心是对资源公平配置的不确定,亦是对共享发展信心的不坚定。
共享发展已经成为了“十三五”期间推动“四个全面”进程的重要理念与力量。共享既体现在对公平公正生活环境的诉求上,明明白白消费,清清楚楚生活,也体现在资源的公平配置上,无须再花“天价”买争取稀缺资源的砝码与机会。
而“天价”现象频发与共享的发展理念格格不入,可以说,它们是共享实现程度如何的一把刻度尺、方向标、晴雨表。
因此,关注好、引导好、解决好“天价”事件及背后隐藏的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这绝不仅仅是一个加强监管就够的,关键需要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注重协调各方、注重公平再造,同时更需要创新、协调、开放等发展的全面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