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雨水管理思想的生态智慧社区的建设
——以德国绍尔豪森公园住区项目为例

2016-06-01GaoJia王云才WangYuncai

住宅科技 2016年9期
关键词:绍尔豪森雨水

高 嘉 Gao Jia 王云才 Wang Yuncai

基于雨水管理思想的生态智慧社区的建设
——以德国绍尔豪森公园住区项目为例

高 嘉 Gao Jia 王云才 Wang Yuncai

20世纪90年代,由于人们在城市住区开发中忽略了对自然的尊重及对生态的保护,众多社区出现了开发速度过快、绿色基础设施缺乏、景观设计求新求异等问题。随着生态智慧思想的提出,人们逐渐认识并重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的可再生利用等问题,人们的生态意识加强。2014年10月,住建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5年1月,财政部又发布了《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以解决城市生态、水污染及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为导向,以海绵城市的建设为基本方向,以期通过雨水吸收、雨水调控、雨水涵养等理念及技术,为中国雨水管理系统及可持续建设提供政策的支持和保障,同时促进人们对雨水回收及重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建立,这也大大推动了雨水在社区建设中的应用[1]。

1 生态智慧社区的概念

1.1 生态智慧社区的发展趋势

生态智慧是指生命体在长期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各种能使环境更适于生存策略和生存理念的总和。生态智慧的表现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生态型的思想智慧,这是人们在理解聚落周边的气候、地理、人文等生态关系后得出的生态和谐理念;二是智慧型的生态对策,这是人们在时间中充分利用自身智慧、技能和手段,合理规划布局,运用朴素措施,使环境要素充分为人所用[2]。生态智慧是将生态学、人文地理学、景观设计学等相结合,突出体现地域性、生态化和实用化的思想,是为人类建设和谐美好的生存环境有效途径。通过研究雨水管理理念的内容及生态智慧社区建设的条件,将雨水管理理念融入到生态智慧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社区的一体化及生态化建设。

1.2 雨水管理理念及生态智慧社区应用

雨水管理系统是指雨水落到地面时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雨水的收集利用、渗透处理、调蓄排放等。可持续雨水管理模式包含政策法规及工程措施建设两方面内容:①政策法规方面,国家及地方性建设规范的制定和出台是保证和促进雨水管理措施良好实施的有力保障和强大动力;②工程措施方面,雨水管理系统包含众多技术措施,如生态滞留池、渗透沟、透水铺装、雨水花园、雨水湿地、植草沟、绿色屋顶等等,这些措施在控制洪峰、保护河道、削减污染物、涵养地下水、收集雨水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随着海绵城市的提出,许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均采取雨水管理理念,最大程度上将不透水的硬质还原为自然状态,促进生态系统的循环与发展。

对于生态智慧社区的建设,德国绍尔豪森公园住区项目(Scharnhauser Park)如今已成为德国学界公认的、在城市型与生态效益方面取得“双赢”的成功典范[3]。它在环境评估、发展策略及景观评价等方面以形成较为完整的发展体制,并且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效果,是我国城市居住区生态智慧化建设的良好榜样。通过分析雨水管理理念的具体内容和生态智慧社区的发展要求,研究德国绍尔豪森公园住区建设规划策略,为我国可持续生态智慧社区的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

2 德国绍尔豪森公园住区项目的思想与经验

2.1 发展背景

上世纪50年代,基于“绿带分隔的低密度城镇”口号,德国城郊住区试图通过降低密度,采用开放自由的建筑形式来创造绿色宜居的人造环境,结果却导致了城市蔓延、“冷漠城市”等问题,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严峻起来[4]。在1960年的德国城市大会上,埃德加·萨林以“城市性”为题的报告对此后的城市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六七十年代,在“提高密度创造城市性”思想的指导下,德国郊区尝试通过增加密度与建筑体量来回归城市性,却导致了中产阶级迁出、低收入者聚集、环境恶化等现象。在此背景下,德国提出了新一轮住区建设的要求——“城市、紧凑、绿色”,在该思想的引导下,社区的营建需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建设之间的关系,以创造适宜居民生活休闲的社区环境。

德国绍尔豪森公园住区项目位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奥斯特费尔登市,占地面积141hm2,可建设用地面积70hm2,该项目建设3 500套住宅,容纳9 000名居民,并提供2 500个工作岗位[5]。项目场地在开发前被用作美军基地,55年无监管开发活动对场地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场地设计在保留北部区域部分住宅的同时,对场地上台环境进行修复和改造。基地位于北高南低的丘陵地形之上,东侧与植被丰富的克莱恩溪流域相连,西侧与灌木茂盛的帕克海尔肯溪相靠。该项目是在协调城市性与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实现双赢的典型案例。

2.2 发展方向

绍尔豪森公园住区的发展方向具有3点特征。

(1)科学化监测管理平台的建立。鼓励相关专业人员开展相应的专项研究,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协作平台;在住宅建设或施工中引入生态与建设适宜性评估,提升理论框架的地位,为后期建设生态化、一体化发展的小区提供技术支持。

(2)可持续雨水管理理念的融入及地域性工程措施的运用。德国的雨水管理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经历了3次重大变革,现如今已进入第3阶段,即雨水利用技术进入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期。德国城市雨水利用的方式是根据德国的气候、土壤、温度及水分等条件筛选出的适宜地方性建设和发展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屋面雨水集蓄系统、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三种,通过径流收集、传输与贮存、过滤与处理等技术措施实现雨水的收集利用[6]。

(3)协调周边的生态环境,营造丰富多样的社区开放性空间。社区活动空间的建设均是在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的,唯有协调好社区与河流、山体、灌丛、植被之间的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建设“贴近自然”,创造生态化和实用化的活动空间,并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智慧社区。

2.3 发展策略

住区场地设计之初,曾遇到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相矛盾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场地原为美军机场和兵营,生态破坏明显;另一方面,随着德国城市的发展,要求建设高密度的城市社区环境。在矛盾的解决过程中,德国绍尔豪森公园住区确定了3点发展策略。

(1)在空间规划上,通过协调不同类型功能区域间的关系,明确不同的空间类型及分布位置,创造更多的开放性空间。社区规划在满足社区住户数的基础上,利用改造生态破坏的场地区域,在毗邻城市环境的方向,建设活动区域,为居民的活动提供保障。

(2)在思想建设上,住区规划融入雨水管理理念和生态修复理念,构建具有生态完整性的生物通道,如生态廊道、雨水网络等,以期在高密度建设环境下形成生物多样性廊道,为良好的生态循环打下基础。

(3)在地域性建设方面,住区规划强调设计需提高公共领域的可识别性,并使其具有一定的形象特征,结构清晰并易于形成有序整体。

此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修复一定的生态区域,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估并确定生态敏感区域,最大程度上建设满足各生态系统和谐、稳定、有序发展的场所。

2.4 雨水管理体制

1990年,社区规划部门确定了雨水管理的目标,即在未被开垦的情况下,场地内生成的雨水径流主要依靠蓄积蒸发及向周边地表水体疏导得以消减[5]。在该目标的指引下,住区的雨水部分沉降,部分沿场地表面经过植物的层层净化,最终缓慢导入基地东侧和西侧的地表水体,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住区的自然化建设及生态化发展。

(1)绍尔豪森公园社区采用了多种雨水管理措施,如绿色屋顶、渗透沟、渗透池、渗透管、雨水花园、植草沟以及草坡过滤带等。在设计过程中,尊重原有场地的坡度、坡向、土壤质地及含水量等问题,并最大程度上还原场地自然排水方式(图1、2)。

(2)纵向上不同尺度规划的认识:社区的规划不只局限于社区一个尺度上的建设,可能需要协调区域、城市、社区、场地、建筑等多尺度的关系。绍尔豪森住区融合了区域、街区和建筑三个层面,完善雨水管理体系,形成雨水管理网络并提升了区域活力。

图1 绍尔豪森公园住区项目的雨水管理系统

图2 建筑与景观的边界处理

(3)横向上社区的空间营造:科学技术管理体系在绍尔豪森公园社区建设过程中的优势逐渐显露,社区规划也尝试融入更多创新的居民体验活动。在生态空间营造方面,社区规划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改善修复周边的生态环境,使人工与自然的融合边界更为自然;在生活空间的建设过程中,虽然社区需要满足高密度的居民居住,但是社区在住宅楼与周边环境相交的界面以及住宅楼间隙设置了较为丰富的居民活动场所,这些场所与雨水管理场所相连相融,形成较为可持续的活动场所。在居住空间建设方面,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那段时间,雨水管理与居住空间的结合点在绿色屋顶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雨水资源的浪费。

在该体制的建设下,住区通过可持续雨水管理实现了外排雨水径流“零增长”目标,且外排水质达到欧盟地表水II类标准,并且社区公共设施及活动空间均能良好地满足居民需求[5]。因此,雨水管理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或需单独思考的体系,它融合在城市的建设中,并对生态社区的建设有很大贡献[7]。

3 基于雨水管理的生态智慧社区营建措施

3.1 生态智慧社区建设的核心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Toennies)首次将其用于社会学研究,表示一种由具有共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存在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团体[8]。生态智慧社区是在“社区”概念的基础上将天人合一思想融入其中的社区建设方式,是将社区的生态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等融合在一起,以生态保护和生态协调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将社区最大化地还原到自然中,让自然做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生活空间。生态智慧社区的建设除了强调生态思想,还强调了智慧的思想,智慧在社区建设中主要以科技的方式存在,强调新兴技术在社区建设中的应用。这些技术的应用,一方面,有利于雨水管理系统的建设,为雨水管理系统提供能源和技术支撑,另一方面,新兴技术与雨水管理措施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传统雨水管理措施的形态,也增加了雨水管理相关措施的趣味性。因此,生态与智慧并不矛盾,它们是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

现阶段,我国很多城市正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大多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和利用人的智慧,以创造一个创新、高效、安全、和谐的城市系统。人们往往过多强调电子城市、社区服务体系等网络或者服务部门的建设,而忽视了对社区生态保护的强调与规划。其实二者并不矛盾,唯有将经济科技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才能最大程度上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使人类得以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9]。

3.2 雨水管理理念在生态智慧社区营建中的价值与表现

生态智慧社区建设主要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生态保护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因而雨水管理理念在生态社区营建中的价值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人与自然方面,社区的建设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有融入自然、体会自然的需求,因此,增加自然化、生态化的元素,提供给人更舒适的体验环境,这也是社区生态属性的集中体现。②人与人方面,居民动态与静态的活动是社区建设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建设适宜的、生态的交往环境将有利于社区良好思想氛围的建设,这是社区社会属性的体现。③在生态保护与科技发展协调方面,将科技发展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融入到生态保护中,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如建设丰富的居民交互体验设施;同时,将生态保护思想融入科技发展之中,使得科技的发展不再只追求经济利益的增加,而是更多地关注环境的改善以及促进材料和技术的生态化转型。在这方面,主要强调社区的生态属性与经济属性的协同作用,而非以矛盾体的形态出现在社区建设中[10-12]。

雨水管理工程措施主要分为5类,即滞留式措施、渗透式措施、过滤式措施、生物式措施和预处理措施。景观建设过程中,通常为渗透式措施、过滤式措施及生物式措施[13],这些措施也是形成良好生态环境、形成一定的地域性景观以及维护社区生态平衡的重要内容。社区空间主要有生态空间、居住空间和活动空间,而生态智慧社区建设增加了一项空间类型——管理空间。在生态智慧社区建设的过程中,管理空间是虚拟的,也是维持社区和平稳定的必要空间;生态空间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供机会;活动空间为人与人的交往提供多种可能性;而居住空间则提供给居民相对私密的生活环境。但由于生活设施的能耗较大,如何减少能耗、减少污水、减轻人工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14](图3)。

4 结语

绍尔豪森公园社区雨水管理理念是在国家理念和思想引导的基础上,针对场地周边特殊环境类型形成的能够维持场地雨水平衡和宜居社区的思想体系。其中的雨水规划主要通过纵向制度的引导性和雨水管理体系网络化建设、横向的雨水管理和社区空间的融合与协同发展这两个方向来实现,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融入了相应的计算机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区的智慧化发展。

我国现阶段社区建设仍处于各体系相对独立规划的阶段,雨水管理与社区空间规划存在脱节现象,雨水管理措施的建设仍处于探索和表面化建设阶段[15]。研究德国绍尔豪森公园住区项目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雨水管理与社区建设之间的关系,以及雨水管理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生态智慧社区的建设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图3 雨水管理工程措施与生态智慧社区的内容及其联系

[1]高嘉,王云才.从美国西雅图雨水管理系统看我国海绵城市发展[J].中国城市林业,2015(06):40-44.

[2]沈清基.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基本理论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3(05):14-22.

[3]刘姝宇,宋代风,王绍森.兼顾城市性与生态效益的德国城郊大型住区设计——以绍尔豪森公园住区项目为例[J].新建筑,2015(02):137-141.

[4]Mitscherlich A. Argwohn in SachenStadl:DieZukunftIstSc honVerbaut[N].Die Zeit,1963-11-08(45).

[5]宋代风.可持续雨水管理导向下住区设计程序与做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2.

[6]程江,徐启新,杨凯,刘兰岚,范群杰.国外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管理体系的比较及启示[J].中国给水排水,2007(12):68-72.

[7]王云才,石忆邵,陈田.生态城市评价体系对比与创新研究[J].城市问题,2007(12):17-27.

[8]王健.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研究——规划·景观·建筑[D].北京林业大学,2008.

[9]马健.可持续社区的设计理念和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3.

[10]郑从卓,顾德道,高光耀.我国智慧社区服务体系构建的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09):53-56.

[11]李佳璇,伏玉玲,象伟宁,周陶冶.生态智慧与当代城市绿地建设[J].北方园艺,2015(16):87-93.

[12]申佳可,高嘉,徐凌云,王云才.基于4I体系的21世纪风景园林设计语汇探索[J].中国园林,2015(10):56-60.

[13]张新鑫.BMPs技术及其在我国城市绿地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14]刘颂,章亭亭.西方国家可持续雨水系统设计的技术进展及启示[J].中国园林,2010(08):44-48.

[15]王云才,崔莹,彭震伟.快速城市化地区“绿色海绵”雨洪调蓄与水处理系统规划研究——以辽宁康平卧龙湖生态保护区为例[J].风景园林,2013(02):60-67.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Wisdom Community Based on the Thought of Rainwater Management -- A Case Study of Scharnhauser Park Residential Project in German as an Example

文章阐述雨水管理和生态智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分析德国绍尔豪森公园住区项目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及策略等方面,总结雨水管理与生态智慧社区在建设过程中的联系、相互作用及具体内容,提出雨水管理纵向多层级规划思路及横向基本空间建设的雨水管理机制,以期总结基于雨水管理理念的生态智慧社区的发展方向及创新点,并为我国生态智慧社区的建立提供依据。

生态智慧;雨水管理;可持续规划;社区空间;德国绍尔豪森公园住区

The paper explains the meanings of rainwater management and ecological wisdom as well as their relationship. By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strategy of Scharnhauser Park Residential Project in German, the paper concludes the connection, interaction and the specifi c content of rainwater management and ecological wisdom community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so as to put forward the vertical multi-level planning thought of rainwater management and the basic horizontal space construction of rainwater management system. Accordingly, it also concludes the developmental dir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wisdom communit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ainwater management, which may provides evidence for the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wisdom community in china.

ecological wisdom, rainwater management, sustainable planning, community space, Scharnhauser Park residential area in German

2016-04-13)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资助(No.2013BAJ10B01)。

高嘉,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在读硕士研究生;王云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绍尔豪森雨水
农事 雨水
如果雨水先唤醒清明
农事 雨水
西格绍尔名枪汇
混血“帮派”西格绍尔
曼豪森 2.0
老牌后援
德国总理默克尔的“贤内助”——“第一先生”约阿希姆·绍尔
约阿希姆·绍尔:德国第一先生
拯救纳粹战犯的中国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