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题词艺术
2016-06-01刘绍彬
◎ 刘绍彬
毛泽东的题词艺术
◎ 刘绍彬
毛泽东一生中有过不少题词,每幅题词都是针对重大事件,体现了伟人深厚的政治素养。
突出彰显时代特点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后,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全面兴起,抗日战争高潮逐步到来。
为了引导全国军民协力抗日救国,毛泽东毅然挥笔题写了“努力前进,打日本,救中国”10个大字,激奋之情尽泄笔端。毛泽东的题词,疾书而劲涩,流畅而苍雄,给人以刚健挺拔、奋勇向前之感,字里行间喷薄出至大至刚之气。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其后方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日本侵略军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也重兵封锁陕甘宁边区,大搞军事摩擦,制造事端,致使抗日根据地面积缩小,八路军、新四军减员。
在这巨大的压力之下,毛泽东怒不可遏,再次挥笔为八路军留守部队题写了“一切为着战胜日本帝国主义”12个大字,字字凝聚着使敌人胆战心惊、惶恐畏惧且让抗日军民一往无前、英勇杀敌的精神力量。
毛泽东题写“努力前进,打日本,救中国”
重视特殊政治意义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1958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立,对于怀念、追思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人民英雄,以及从鸦片战争以来,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对于团结全国人民,弘扬革命精神,发扬革命传统,建设社会主义都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
正因如此,毛泽东不仅带头倡建人民英雄纪念碑,亲自铲土奠基,亲笔为纪念碑题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而且还为纪念碑撰写了内涵深刻、铿锵有力的碑文。
节点把握恰如其分
“林彪同志:新年已经到来几天了,你的信我还没有回答。一则因为有些事情忙着,二则因为我到底写点什么给你呢?有什么好一点的东西可以贡献给你呢?……我要提出的是什么问题呢?就是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我们的行动问题。我从前颇感觉,至今还有些感觉你对于时局的估量是比较的悲观。去年五月十八日晚上瑞金的会议席上,你这个观点最明显,我知道你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的要到来,但你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因此在行动上你不赞成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你的理论来源,据我的观察,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最后阶段中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一件事认清楚……”
这是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写给林彪的信,原题为《时局估量与红军行动问题》,其内容的针对性极强,时间节点恰到好处。
毛泽东为什么写这封信呢?当时的情形是,1930年新年刚过,在刚刚结束的古田会议上重新当选为红四军前委书记的毛泽东收到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的信。信中过高地估计了敌人的军事力量,对时局和革命前途流露出一股悲观情绪,认为中国革命高潮未必很快到来,因此,应采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看了林彪的这封信,毛泽东感到林彪提出的“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并不单单是他一个人的观点,而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反映出反革命力量不断对红色区域进行“围剿”,中国革命正处于低潮的时候,右倾悲观情绪在党和红军中开始弥漫。说明这些同志没有看到中国革命的希望,却被当前的困难所吓倒。因此“这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不答复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就不能前进一步”。为了帮助林彪转变错误认识,并以此教育全军,经过深思熟虑,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古田赖家坊的“协成店”驻地给林彪写了这封复信。
在信中,毛泽东除了对那些右倾悲观思想做了分析批评外,更多的是深刻阐发了关于中国革命要“以乡村为中心,以农村根据地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思想。在信的最后,毛泽东以诗一样的语言和激情描绘了中国革命令人鼓舞的前景。毛泽东写道:“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的这封信,澄清了党和红军内部分同志的模糊认识。革命高潮很快到来的事实,证实了毛泽东论断的正确。后来毛泽东把这封写给林彪的信定名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并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8个字题写给全体红军将士。
毛泽东的很多题词都与时间节点息息相关。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被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抓捕后壮烈牺牲。毛泽东得知刘胡兰的英雄事迹后,于3月挥写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题词,但为什么在10年后的1957年又重写?因为刘胡兰牺牲后,全国人民投入了紧张的人民解放战争,刘胡兰忠于党、誓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在国民党对解放区实施的白色恐怖下,是不可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宣传的。1957年,人民政府在刘胡兰的家乡修建了刘胡兰烈士陵园,这时候,当地党和政府请毛泽东题词。为此,毛泽东为刘胡兰题词时突出精神,淡化过程,用“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几个字形象地评价了刘胡兰的一生,倡导人们追求为人民服务、为党的事业牺牲的伟大精神。
“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一脍炙人口的题词,也是内容与时间节点充分契合的杰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贯穿雷锋一生的主旋律,也是雷锋精神的核心内容。雷锋在为人民服务上,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言行一致,始终如一,不图名利。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的根本宗旨。1963年,国家“暂时困难时期”过去了,国民经济开始复苏,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时代迫切需要一大批热爱党和社会主义、勇于奉献的建设人才,用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比、学、赶、帮、超”热潮。正好这时候,雷锋的事迹见于报端,一个活灵活现的“一心为人民、一心为革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典型出现了。毛泽东审时度势,抓住这一典型,挥笔写下了“向雷锋同志学习”7个光辉的大字,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他的这一题词,不仅激励着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且至今还影响着中国和世界。
注重讲究实际效果
2015年9月7日,《快乐老人报》在一版头条,发表了《毛主席题词勉励我打鬼子》,作者是参加“九三阅兵”的89岁的抗战老兵刘书才。
1944年,刘书才出席在延安召开的总结交流大练兵运动经验学习代表大会期间,趁毛泽东请代表们看戏的机会,掏出笔记本请毛泽东题词。当毛泽东了解到刘书才是一二○师独立团连队副指导员,是经过严格筛选才被确定为会议代表时,当即在刘书才的笔记本上写下“光明正大”4个字,并勉励刘书才苦练杀敌本领,为早日把日寇驱逐出中华大地而努力。这激励着刘书才一辈子践行“老八路精神”,永不褪色。
为了让更多人铭记历史,让下一代受教育,刘书才早就将毛泽东的题词原件交给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自己留下了复印件和一块刻有题词的铜牌。事情已经过去70多年,但从这一事例可以看出,毛泽东的题词讲究从实际出发,从勉励人民群众革命斗志的需要出发。因为毛泽东的这一题词,不仅是题写给刘书才一个人的,也是题给整个代表大会和全军将士的。正如刘书才所言:“毛主席的题词不仅影响着我革命一辈子不动摇,也塑造了我的家庭。我女儿从军了,也嫁给了军人,女婿还是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的副政委呢!”
1952年10月,韶山小学专请毛泽东的堂兄、毛泽东儿时的私塾老师毛宇居老人上京恭请毛泽东题写校名。毛宇居来到北京后,毛泽东在百忙中接待了他。当毛主席了解到他此行是请自己题写“韶山小学”校名后,问毛宇居:“校名怎么题?”毛宇居说:“就题韶山小学吧!”毛泽东挥笔写下“韶山小学”4个行草字,然后默了默神,问毛宇居:“将来办中学不?”毛宇居说:“肯定要办!”“那就写……”毛泽东又沉思了一会:“办了中学还可以发展嘛……就题‘韶山学校’吧!”毛宇居听了十分欣喜:“要得要得!将来还可以办大学哩!”毛泽东点点头,又铺开宣纸挥笔写下了“韶山学校”4个行草字。他没有放下笔,对自己一气呵成的“韶山学校”的毛体行草字看了又看,想了又想,总觉得有点不到之处。他与毛宇居对视了几次,终于开口了:“写行草不行啊,应该写正楷。不然这些小学生学着我写这种字体不好嘛!”毛宇居只是笑笑并微微点头,没有答话。于是毛泽东再次铺开宣纸,用楷书写了“韶山学校”4个字。世事沧桑,毛泽东题写“韶山学校”立足长远。如今,64个年头过去了,韶山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小学到高中3部50个班级、3800多名师生的全省示范性的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