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尖兵 核能先锋
2016-06-01王领柱
王领柱
仅用十多年时间,新疆的天然铀产能就完成了从微不足道跃升为全国第一大天然铀生产基地的蜕变,由中核集团核工业二一六大队在新疆伊犁盆地南缘发现的我国第一个万吨级地浸砂岩型铀矿床,成为我国第一个特大型地浸砂岩型铀矿田,新疆伊犁盆地由此成为我国第一个地浸砂岩型铀矿资源大基地,直接推动了我国铀矿勘查从南方硬岩型向北方砂岩型的战略性转移,在我国天然铀资源勘查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无疑这是一个令业内惊叹的奇迹。
创业使命崇高
核工业二一六大队是一个专业从事铀矿勘查的综合性地勘单位,1963年8月成立于辽宁营口,1967年迁址于甘肃徽县,1984年进入新疆乌鲁木齐,从事新疆及周边地区铀矿及其他多金属矿产地质勘查与资源评价工作。
铀是稀有的放射性金属元素,核裂变时能产生巨大能量,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又被形象地称为核电站的“粮食”,在核电大发展的今天,铀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国防建设和核电发展的需要,国内铀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当时在西方发达国家,寻找和开发地浸砂岩型铀矿已成为天然铀发展趋势。所谓地浸砂岩型铀矿是赋存于松散沉积砂岩中可以用原地浸出工艺开采的铀矿资源,一般产出于中新生代盆地,与传统的硬岩矿床相比,经济效益特别显著,环保意义尤为突出。我国是否存在该种类型的铀矿,能否找到该种类型的铀资源?
1990年,由核工业二一六大队牵头,与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南京大学等国内研究机构开展技术合作,在无指导理论、无勘查技术、无规范标准的“三无”状态下,以伊犁盆地为突破口,踏上了寻找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探索之路。1991年,大队开始了地浸砂岩型铀矿找矿的第一钻。1995年,我国第一个地浸砂岩型铀矿普查报告问世,填补了国内铀矿勘查史上的空白。两年之后,我国第一个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探报告出炉。之后伊犁盆地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成果频出。由核工业二一六大队主持完成的《新疆伊犁盆地南缘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研究及资源评价》项目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该项目实现了我国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找矿的首次重大突破,发现并提交了我国第一个万吨级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实现了我国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和勘查技术的重大突破,填补了我国铀矿勘查的多项空白,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铀矿成矿理论,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此同时,这一项目首次建立的适合我国地质特点的砂岩型铀矿勘查技术方法和技术标准体系,不仅填补了国内铀矿勘查的多项空白,而且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该类型铀矿成矿理论。利用该成果在新疆吐哈盆地和内蒙古的鄂尔多斯盆地实现了找矿重大突破,并落实了两个砂岩型铀矿床。
核工业二一六大队发现的我国第一个万吨级地浸砂岩型铀矿田是一个铀煤共生矿田,顺便向新疆提交煤炭资源量40余亿吨,包括钼、钍等伴生资源经济价值达3000多亿元。核工业二一六大队这一重大勘查成果,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铀资源保障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新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以伊犁盆地为重点开展铀矿找矿的同时,核工业二一六大队还对准噶尔和塔里木两大盆地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并取个可喜的成果。目前在准噶尔盆地工程控制的砂岩型铀资源量数千吨;在塔里木盆地巴什布拉克、柯坪、塔里克等多地发现砂岩型工业铀矿体,落实了3个矿产地。
创业成就辉煌
核地质勘查是整个核工业循环链的最前端,对整个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核电面临大好发展形势的今天,它更是保证核电又好又快又安全发展的关键。
按照核工业地质局的统一部署,在原核工业西北地质勘探局的组织指导下,1984年二一六大队进入新疆后,组织全队技术人员系统研究国际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跟踪勘查开发的最新进展,对核工业原五一九队1955年以来取得的铀地质工作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确定了“以库捷尔太为突破口,外围总体评价”的新疆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工作思路。
铀是自然界赋存较为广泛的元素之一,易被活化迁移。含氧地下水在向低压区流动时,携带着分散于砂层中的铀元素一起向前运移,遇到含有有机质的还原环境时就“呆”了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氧化还原过渡带的铀越积越多,慢慢就形成了铀矿体。但真正找矿和确定成矿部位的难度却非常大。后来工作研究成果表明,伊犁盆地南缘层间氧化带前锋线长度80余公里,但并非均有铀矿产出。具体勘查时,其他矿种成矿理论基本难以奏效,地表也没有物化探异常可依,唯一办法只能通过观看钻探岩心,再推测出氧化带前锋线的具体位置。
如何攻克这一难题?二一六大队等攻关创新联合体在全面分析盆地构造后,创造性地提出了在造山带中寻找相对稳定区的工作思路。吸收国外经验、坚持以我为主进行创新,终于在1997年收获了我国砂岩型铀矿勘查的第一个成果,库捷尔太矿床最终探明铀资源/储量达到大型规模。同时在这一创新思路的指导下,大队先后探明了扎吉斯坦、乌库尔其、蒙其古尔、洪海沟等一批地浸砂岩型铀矿。
为改变我国砂岩型铀矿勘查“三无”局面,在库捷尔太矿床勘查结束后,二一六大队及时进行了理论总结与提升,建立起了活动平衡的构造、稳定平缓的砂体、丰富的铀源、层间氧化带、地球化学障和适宜的古气候等“六位一体”的成矿模式。科研人员经过进一步丰富、完善,逐步建立了从成矿理论、预测理论到勘查方法技术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方法技术体系。
创新,让二一六大队不断收获找矿的喜悦:近年来在找矿新层位、新地区上有了新突破。在勘查层位上,在原来勘查的主要层位上部又有了新发现。在勘查区域上,在塔里木、准噶尔盆地均发现了新的工业矿体,实现了找矿突破,成为下步铀矿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在铀矿老矿点成果的扩大上,将白杨河矿床的铀资源量在原有基础上翻了一番,同时探明了其中的伴生铍,使其资源量规模达到超大型,使老矿点实现了“一矿变两矿”的蝶变。
近年来,核工业二一六大队在铀矿地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集中科技优势力量,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在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找矿模式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建立了我国陆相沉积盆地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预测、勘查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建立和完善了铀矿勘查技术标准体系。2000年以来,大队先后获得国家、省(部)、集团公司等科技成果奖44个。
创造赢得未来
填补我国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历史空白的工作艰巨而富有探索性,二一六大队地浸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勘查完全是从无到有的创新。大队边实践边总结,组织相关技术人员不断全面总结摸索勘查经验,先后编制了关于层间氧化带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评价的各类技术细则和工作要求,及时指导和规范了找矿工作。这些技术要求和工作细则,为编制我国第一份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规范奠定了基础,为随后我国该类铀矿的大规模勘查与区域评价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完成了我国有关层间氧化带地浸砂岩型铀矿的理论引进和实践升华、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嬗变。
自此,伊犁盆地可地浸砂岩型铀矿从资源量到产品,均进入到快速增长阶段。2003年,完成扎吉斯坦中型矿床勘探;2005年,探明了乌库尔其中型矿床;2009年和2012年,分两次提交蒙其古尔特大型矿床P0~P55线详查报告,目前正在开展P0线以西和P55线以东铀矿勘查;2015年,提交了洪海沟矿床K28~K35线详查报告,落实了洪海沟砂岩型、煤岩型双大型铀矿床。这些成果的取得,大大提升了国内核电发展的有资源保障能力。
从1963建队,1984年进疆,到如今成为中国核工业铀矿勘查与区域评价的中坚,核工业二一六大队已拥有了承担放射性矿产及相关矿产勘查与开发、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勘查、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调查、地质测绘与工程测量、岩矿水质分析鉴定、核素检测和基础施工等领域的专业技术和装备力量。
50多年来,二一六大队牢记“铀矿报国,兴业富民”的核地质使命,弘扬“干一流工作,创一流业绩,找一流大矿”的企业精神和“以从事铀矿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二一六铀矿地质精神,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努力践行“改变,精进,创富,和成”发展理念,以科技为支撑,以人才为载体,沿着科技兴业、人才强队的发展之路,不断创造着为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和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