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不“会”吃竹子
2016-06-01
我们都知道,大熊猫特别挑食,几乎只吃竹子。不过,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其实熊猫的肠胃并不适合消化竹子,而这种饮食习惯也影响到大熊猫生活的方方面面。
张志和——中国成都大熊猫繁殖研究基地主任和主要负责人说,与其他植食性动物相比,大熊猫仍然保留着典型的肉食动物的消化道,并且它的基因组中也没有用以消化植物的酶的基因。这两种原因可能会增加它们灭绝的风险。
研究发现,大熊猫是从杂食性的熊科动物进化到以竹子为主食,但是目前尚不明确是什么引发了它们食谱的转变——可能是由于难以捕获到足够的猎物,而竹子很丰富。科学家预测,这种向植食动物生活方式的转变可能是永久性的,因为熊猫已经失去了用以感受“鲜味”的味觉基因,也就是说,熊猫失去了使它们想食肉的基因。可是问题在于,尽管熊猫已经不知肉味,但它们似乎还没有发育出植食动物常用的消化器官。它们的消化系统还是肉食型的,拥有简单的胃和短肠,没有像牛一样的可以高效消化植物的四腔胃。
科学家在同一年的春、夏和深秋,研究了45只生活在某研究基地的大熊猫,提取出了121份粪便标本里的细菌。他们发现通常熊猫每天至少要吃10千克竹子枝叶,以及500克至800 克馒头,但是熊猫的肠道细菌与其他植食动物完全不同,反而更接近肉食性或杂食性的熊。熊猫缺乏用以消化植物的细菌,如拟杆菌,相反肠道内以可以有效分解蛋白质的大肠杆菌、志贺氏杆菌属和链球菌为主。这意味着在大熊猫进化过程中,肠道微生物没有很好地适应其独特的饮食与环境。
最新研究表明,大熊猫还缺少能从植物纤维中摄取最多能量的肠道细菌,其消化率只有约 17%。为了节省能量,它们每天除了吃就是睡。有时,肠道里的细菌反应还会引起腹痛等不适,让它们更加慵懒疲惫。
所以,虽然大熊猫萌态动人,吃起竹子好像也是津津有味,可事实上,竹子并不是它们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