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向“学生发展本位”翻转
2016-05-31杨秋锦
杨秋锦
初中生第一次接触历史这门学科,对历史史实缺乏基本了解,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缺少直观感悟和体验,如果在适合的初中历史课教学内容中用适合的方法实施翻转课堂,则可以让学生逐渐学会用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进行思考,学会用历史学科的语言进行表达,学会在历史的辩驳和讨论声中将智慧和启迪内化于心,进而实现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虽然如此,却并不是所有的历史课内容都适合“翻转”。历史学科关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笔者看来,目前比较适合“翻转”的内容应是单元复习课、学法指导课和部分新授课。而且,鉴于当前的师资力量、技术条件、硬件设施、课程资源等因素,目前的翻转课堂也只能作为传统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尚不能成为教学的常态或主要方式。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我们已初步形成历史课不同课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面我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拿破仑帝国》为例,介绍“翻转课堂”在初中历史新授课中的应用。
一、课前环节
【教师的准备】
1.依据课标分析教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设定的本课教学目标为“通过了解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尤其是他所实施的内外政策,正确评价拿破仑”;教学重点是“拿破仑的主要活动”,教学难点是“正确评价拿破仑”。
分析: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属于基本史实,它是评价拿破仑的载体。“正确评价拿破仑”之所以成为难点,是因为拿破仑的内外政策具有双重性,而且其称帝、实行军事独裁等活动极易引起学生对他的反感甚至导致学生对其全盘否定。作为历史科教师,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深入分析拿破仑这个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充分认识到历史人物的时代局限性;并通过“评价拿破仑”这一探究性学习活动,深入领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进而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甚至包括评价身边的人和事,包括评价我们自己。
2.创建教学微视频,上传至教学云平台的视频库,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目标,努力突破教学重难点。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我亲自制作了两个微视频。
视频一:内容为“拿破仑的一生”,约10分钟,视频形式为“PPT+配音+截取纪录片《拿破仑》片段+解说字幕”。重点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包括:初露峥嵘,封王称帝;对内颁布法典巩固政权,对外征西伐东打败反法同盟;最终昙花一现。
视频二:内容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约5分钟,视频形式为“PPT+动画+背景音乐+解说字幕”。主要讲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一分为二的方法;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时代背景中分析的原则),并以评价华盛顿为例讲述了评价历史人物类题目的答题规范。
分析:翻转课堂所凭借的微视频是切入教学的关键,而“PPT+影视片段+解说字幕”的视频方式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视听结合涉及更多感官,容易激起学生的观看兴趣;配音和字幕对事件和人物的叙述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如学生一时不能理解还可以通过回放或记录简单字幕等方式来降低学习难度。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整合教材及网络素材的能力,熟练制作课件、写出完整脚本进行录音的能力,还要求教师拥有熟练运用电脑软件录制视频和进行影像处理的能力,所以,教师每次制作一个微视频都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还要多方求助他人,时间通常是一至三天不等。在目前大班额教学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时间和技术能力本就有限,如果可以,应适当利用网上一些比较优秀的微视频资源,稍加修改后再“为我所用”。但就我校历史学科来说,目前有大约95%的视频仍需组内教师亲自录制,只有5%的视频可以引用优秀微视频编辑修改。
3.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视频内容,设计学习任务单(见表1),并上传至互动教学平台的预习平台。“学习任务单”主要用来引导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以及需要完成的任务列表等。通过任务单上的指令,学生能够知道自己该学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完后应该做什么;通过作业平台的及时反馈功能,学生还可以自评学习效果,在自我感觉成绩不够理想时可以重复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
学生在晚自习前半小时进入云教室,利用学校提供的平板电脑,根据老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单,进行线上自主学习并完成作业平台里的作业。如遇疑问或不能确定的答案,学生可以直接在题上标注,或把问题第一时间反馈给老师。作业完成后,平台会马上显示每一个学生的分数及正确率;学生可以选择重看视频或重做错题,或直接提出质疑。针对本课题的学习,由于视频设计思路清晰,学生很快就能归纳出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并能较为准确地对拿破仑本人及拿破仑战争进行评价,而且可以在教材中找出拿破仑的内外措施。因为视频对拿破仑传奇的一生进行了生动有趣的介绍,学生对拿破仑这个人很感兴趣,在“留言区”里总共提出了20多个问题。
二、课堂环节
【教师的课前准备】
教师通过作业平台浏览学生作业的情况反馈,为接下来课堂上的“以学定教”找准方向。针对这节课,我重点查看了学生在“留言区”中提出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有些问题是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中还没有弄清楚的问题,比如“拿破仑法典的作用是什么?拿破仑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是什么?”等;有些问题需要学生深挖教材、理性分析,如“拿破仑为什么能上台?拿破仑建立帝国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拿破仑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拿破仑帝国兴亡的原因是什么?”等;有些问题则是无效问题,已经偏离了教学主线,如“拿破仑有没有胡子?拿破仑为什么在许多画中经常把右手放在胸前口袋?拿破仑离婚的原因是什么?拿破仑的身高是多少?”等。之后,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取舍和整合:把学生很感兴趣却又无效的问题如“拿破仑身高是多少?”这一类网上资源很多又有争议的问题抛到“讨论区”给学生继续讨论,留下3个经过整合的有效问题,准备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这三个问题围绕教学重难点,涵盖了归纳、理解、分析三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因此也将成为我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课堂实施】
第一环节(约5分钟):反馈平台作业完成情况,并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评价(具体内容略)。
展示正确率,表扬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表扬正确率高的学生以及善于提问的学生(具体内容略)。
第二环节(约20分钟):解决学生存在问题较多、较集中的三个问题。
问题1:拿破仑的主要活动有哪些?
“拿破仑的主要活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不少学生在归纳拿破仑的主要活动时,把视频中提到的所有事情都罗列了下来,事无巨细,没有抓住“主要活动”这个关键词,故正确率偏低。“归纳”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师需要告知学生归纳历史人物主要活动的方法(按时间顺序;“主要活动”指的是对历史人物本人或后世影响较大的事件),再和学生一起来归纳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引导学生理顺思路。其实,经过老师的方法提示,学生很快就能自行归纳出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过程略)。
问题2:如何理解《拿破仑法典》的作用?
师:《拿破仑法典》也称《民法典》,大家看看课本中提到的这部法典有什么作用?
生齐答“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师:在观看视频的时候,老师还提到了其他的作用,有没有同学记录下来?
生1:我记下来了,视频上还提到《拿破仑法典》“维护了大革命的成果,动摇了封建统治”。老师,法国大革命结束后不是已经推翻封建君主制度了吗?怎么还说“动摇”?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法国大革命后封建君主制度被推翻,但是周围的国家都是封建制度,这对法国资产阶级的统治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随着拿破仑战争的对外推进,拿破仑曾强迫在法国占领下的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此法典,《拿破仑法典》的精神因此冲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说这个被“动摇”的封建统治,确切地讲,应该是“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
生2:老师,视频还提到“法典后来成为近代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法典的范本”,为什么这么说呢?
师:我们来看看《拿破仑法典》的部分条文。(课件出示“第11条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这个条文说明了什么?
生:每个人都享有自由平等的民事权利。
师:总结得很好!在欧洲封建专制统治下人们没有任何平等自由可言,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被压迫的人们看到了“平等自由”的曙光,而《拿破仑法典》以法律的形式第一次确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拿破仑本人也因此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尤其是得到了急需提高和稳定政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支持。
师生再次研读《拿破仑法典》第544条、第546条维护私有财产所有权的条文(过程略)。
师:(总结)《拿破仑法典》让欧洲人见识了“法典”对战争后方起到的积极作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都希望通过这样的一部法律来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丹麦、希腊、德国、瑞士等国的民法典在编纂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该法典的影响,这就有了“天下法律,源出法典”的说法,所以说,“法典后来成为近代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法典的范本”。这部法典也被拿破仑视为自己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
生3:(恍然大悟)原来预习作业中的“他对法国历史发展最主要的贡献”指的就是(他颁布的)《拿破仑法典》啊!
师:对,拿破仑曾说过,“我一生四十次战争胜利的光荣,被滑铁卢一战就抹去了,但我有一种功绩是永垂不朽的——那就是我的民法典”。
生4:你们把这部法典说得那么好,那它有没有不足之处?
师生就该问题,再次通过研习法律条文的方式,辩清了《拿破仑法典》的时代局限性(过程略)。在以上学习过程中,笔者对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之前视频已经提出)进行了强化。
问题3:拿破仑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师:显赫一时的拿破仑帝国仅存在十几年就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请看下面几则史料——
生1:从材料一可以看到,拿破仑通过对外战争要求附庸国国民服役打仗,还掠夺这些国家的财富,引发了被侵略的各国人民的不满。
生2:从材料二中我看到拿破仑树敌太多,相当于一个法国在与整个欧洲作战。
生3:从材料三可以看到,由于连年战争,法国人民家破人亡,国内开始厌战。
生4:从材料四可以看到,当时法国军事实力强大,所以到处扩张侵略,引起其他国家的不满。
师:归纳得很好!透过材料四的字面意思,我们分析一下法国国内会有什么现象出现?
生5:由于法国只发展军事工业,其他行业的发展肯定慢,因此国家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国内才对拿破仑不满。
……
学习和研究历史,史料是最重要的依据。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史料的渠道十分广泛也非常容易,但是怎样处理这些史料,怎样从史料里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这才是最重要的。新课标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历史史料的意识”,在这个环节,笔者给学生提供上述史料的目的,是借此培养学生运用史料的意识和阅读、归纳、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师:我们结合以上四则材料,再联系教材和视频,可以看到拿破仑是怎样的性格?
生:自信勇敢、勤奋忍耐、骄傲自满、狂妄自大、穷兵黩武……
师:那么拿破仑帝国的灭亡与他的性格有没有关系?
生:有!他狂妄自大,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穷兵黩武,所以遭到国内外人民的反对,最终失败。
师:说得好!我们看到拿破仑对外战争后期的种种举措不得民心,从而失去了人民的支持。从这里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师:一个国家的发展要关注民心,一个人的发展呢?
生:一个人要想发展得更好,就要有朋友,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关照,才能共同进步!
师:其实,不管是为政还是为人,我们都应该关注民心、人心,与人友好相处,最终才能收获幸福,收获成功。
教师通过课堂师生对话,引导学生用理性思维来认识和看待历史中的人和事,以史为鉴,引领学生“幸福”成长。
第三环节(约15分钟):课堂训练及反馈。
课堂训练的题目是根据课前预习中发现的学生的薄弱点和易错点来设计的,侧重易错知识的反复练习以及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的培养。为此,笔者设置了“基础训练—能力提升—挑战自我”三个梯度的题目,内容包括拿破仑的活动、拿破仑法典、评价拿破仑等,旨在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吃饱”“吃好”,并引导大家不断挑战自我,具体要求:“基础训练”正确率达80%的学生可进入“能力提升”环节,“能力提升”正确率达80%的学生可进入“挑战自我”环节。学生通过自己的平板电脑在平台上抢答,平台即时给出反馈并统计答题结果,教师在了解学生的情况后及时作出点评,并讲解错得较多的题目。
此次练习反馈的结果是,之前学生的易错点已基本能够做对,本课的重难点问题已基本解决,三维目标也能逐个落实,最重要的是,学生开始喜欢上了这种带有挑战性的练习方式。
我们的翻转课堂,无论是在课前还是课中,都实现了由“教师主宰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翻转。学生在这个“翻转”的过程中,学习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质疑、积极探究转变;教师的教学预设,亦开始由过去的指令性预设向弹性预设转变。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