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学奇才”弃世给社会的警示

2016-05-31吴非

广西教育·D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心理压力史学人才

有消息称,陕西高三学生林嘉文因患抑郁症自杀,他生前出版两种历史著作,曾受到专家高度评价并被媒体报道。一名有潜力、有志趣的学生过早离世,令人悲伤。

通过网传林同学的遗书,可知他受病痛折磨寻求解脱已非一日;有报道称,他可能因过于专注史学阅读,身边朋友不是很多;而遗言中那句“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更是令人叹息。

对不幸事件,人们没法说“如果”。媒体介绍一名十八岁在校学生为“史学奇才”“天才学生”,比介绍一名八十岁的史学家要有轰动效应。林同学去世后,媒体转述专家给出的种种赞誉,对爱惜人才、提携青年的胸襟,我很敬重。不过,如果换一种思路,不在他十八岁时高度赞扬,而是在他八十岁时告诉社会“他十八岁时的见解就不同凡响”,也许更有教育价值。但是,社会和媒体能克制住急切的欲望,学校和师长能那样安静地等待吗?

如果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许可以阻止悲剧的发生。林同学在校期间就出版史学专著,确实少见,而过早地得到专业人士赞誉,被媒体宣传,对一名中学生而言,在获取自信心的同时,也必然产生较大的压力。特别是在没有进入专业学习的高中学习阶段,林同学还不大可能自如地学习和研究问题。从他留下的话或许可以看出,十八岁的他,虽饱读史书,但并没有足够的经验面对生活中的难题,无力承受人生磨难,缺少应对困境的精神准备。人们对一名高中生的心理承受力不能苛求,因此也没有必要随意称他们为“超人”“天才”。

在当今的教育状态下,学生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压力,但学校是否有能力消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类似林同学那样有特殊状态的学生,一般心理教师难以作出有效辅导。传统的“思想工作”式的心理疏导,难以缓解当前学生的心理压力,学校常见的那种“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往往未必奏效。因此,现今学校需要有更专业、更科学的心理教育。

教育的特征就是“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跨越、超越;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宣传,不宜鼓励“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倘若过早预支了学生的学习力与激情,致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失去美好梦想,他的“未来”至多是物质化的。我一直不太明白,一些家长为什么要提前让不足龄的孩子入学读书,为什么鼓励稚气未脱的孩子去参加成人的角逐;我也不明白一些老师为什么那么期待“早出人才”。学生有天赋,学习轻松,兴趣广泛,学有余力,亲近自然,多锻炼,交朋友,很正常,何必要把未来的“事业”提前到少年时代来“完成”?学生需要正常的成长过程。让未成年学生过多接受社会关注绝非好事,过度的关注会让他的个人空间变得逼仄,压力由此而生。

我不太了解林同学内心的痛苦根源,有些原因人们已不可能知道,也未必一定要刨根问底,但努力减少类似悲剧的发生,社会、学校还有许多事可以做。

(作者简介:吴非,本名王栋生,江苏省特级教师,著名杂文作家,著有《不跪着教书》》《致青年教师》等)

(责编 欧金昌)

猜你喜欢

心理压力史学人才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缓解心理压力10法
警察心理压力现状及应对策略
消防员心理压力状况调查
通过图片看内心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