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在人造空间中的利用
2016-05-31陈殿霞
陈殿霞
摘 要: 从一个真实民居的案例中来分析,在一个人造空间中,是如何做到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与互借的,以及给现代设计中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自然环境 生态建筑 人造空间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5-0302-02
在社会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了,在建筑设计中,人们试图利用技术来营造一个更加舒适的建筑空间。如今,绿色、生态等字眼已成为当今设计永恒的主题,人们力图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降低建筑的能耗,而更重要的是达到一种相對封闭的人造空间与自然环境更好的交流、沟通以及完美的结合,从而创造一种生态建筑。
建筑中有效地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对改善建筑的物理环境有很大的帮助,它不仅能改善室内空间的通风采光条件,调节室内小气候,还能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减少房屋的能耗,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一、地理环境决定建筑形式与布局
无论哪个地区,无论哪个民族,无论哪种建筑形式,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一直都是影响建筑形式和布局的重要因素。在重庆酉阳的龚滩一带,是少数民族土家族的聚集地。这里的地形沿乌江呈带状分布,整个地形为东部高,西部低的山地深丘,属于低山中切割、浅切割地形;它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这里四季分明,季差大,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这些特有的地理环境特点,注定要决定土家族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和功能。所以土家族建筑形式主要是架空的干栏式,在地层地坪上竖立木桩,使之悬空,再在高处架上楼梁,构架都是传统的木结构形式,一般分为三层,各自有着不同的功能。常常是依山傍水而建,无一定规划,完全顺应自然地形地物,利用山区和河岸陡坎陡坡的复杂地形,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创造出了这种架空的干栏式建筑形式。又由于这里地处水乡,梅雨潮湿,多蛇虫之害,所以牲畜住楼下,人住楼上的居住形式。土家族干栏式民居,形式上丰富多彩,生动独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追求者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土家族民居体现了"时空合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上对自然相度的审视十分的重视,强调"务全其自然之势,以期无违于环护之妙",追求着住宅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统一。
二、研究案例分析
图一、房屋外景图
图二、 立面图
乌江是重庆与贵州的分界线,而龚滩古镇是沿着乌江呈带状分布的,在龚滩古镇隔乌江的对面,确切的说应该是在贵州境内,独矗着一座传统的干栏式建筑民居(图一)。它不是很大,由一个主屋和一个配屋组成,形状呈三角形和矩形(图二)。它依山傍水而建,绿树环绕四周,独自矗立在大山丛林之中,犹如古代与世隔绝的隐士的居所一般,不问世事纷争,过着属于自己的恬淡、宁静的生活。在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建筑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人造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现代设计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生态建筑。
1.就地取材
在这个多山多水的地区,加上湿润的气候,是适宜树木生长的。这里盛产木材,尤其是杉木,而这种木材也正适合当地石质多为轻质板岩、变质砂岩、页岩等的地质。杉木力学性能很好,经久耐用,防潮性强,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建筑自上而下都是由地方木材建成的,因材施用,物尽其能,还能有利于人力、物力、财力的节省。更重要的是,他处在大山中,看起来是那么的和谐,并没有对环境造成任何的破坏,使建筑溶于自然之中。
2.室内空间对自然环境的利用
图三、厨房示意图
2.1室内空间对石头墙的利用
这是一家再普通不过的民居了,室内没有规则的室内空间功能分区,在构架支柱的底层,像传统的干栏式建筑一样,养了一些牲畜,三层是主人的卧室,直接从门进到的是第二层,分两个屋,里屋和外屋。这两个屋的靠山的那面墙完全是借助大山本身的,没有加任何修饰,是一面原原本本的石头墙(图三),虽然凸凹错落,不光滑,但看起来是那么的自然,在室内可以随时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人与自然这种相处、交流是如此的融洽,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亲密的接触。
2.2门与石头墙
进屋门前要先踩过一块石头,石头是不规则的,可以从中看出那是主人从某个地方随便搬过来的,踩过它进入到室内,完全没有以往踩着石阶进入到一个与自然好像隔绝的地方的那种感觉。它仍是自然的延续。门的左侧是依靠插进石头缝里的几根木架来支撑住的,借助这种形式,也产生了只属于这个小屋的一些独有的功能,借助门架和石头缝,搭一根随处捡来的,没有加任何修饰的树枝,可以在上面挂一些装东西的袋子,腊肉等物品。虽说没有刻意去装饰,但在这样一个空间氛围内,也产生一些独特的意境。
2.3原生态的地面
图四 客厅地面示意图
图五、通风示意图 图六、排水示意图
进入到室内,这一层分成两个空间,里屋只用来放了一些杂物。外屋是厨房和客厅并用的,厨房在进门的后左方,里屋的地面是完全借助当地的自然环境的,没有任何人为地修整,四面围合的木板也不是完全封闭的,可以起到通风的作用。而作为客厅的外屋,地面就有些意思了,他由三部分构成(图四),靠近厨房的一块是直接借助山地,右侧紧接着是木地板供人行走的,在外屋的内侧,横排着一个宽度约在70cm左右的镂空铁架,由这三部分及三种材料构成了一个平的地面。木地板下是构架底部的支柱,可以起到通风的作用(图五),而铁架除此之外还可用来排水(图六),排生活用水、雨水等,直接排入到下面的地面,还给大自然。
2.4结构与石头墙
图七、结构与石头墙示意图
支撑房屋重力的木结构构架,很大一部分都直接借助于石头墙,利用石头的缝隙,石头的组合关系等,不仅省去了一部分木材,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自然环境在人造空间中不仅没有被破坏还得到了合理的利用,这是生态,环保的一种体现,是现代设计应该去学习的前人的智慧。
2.5厨房与天花板
图八、采光示意图 图九、排烟示意图
进门后的左后方是厨房,在这上面的两块天花板很刻意的漏了一道缝。我相信任何设计都是有原因的,肯定具备它应该存在的功能和意义。这里也不例外,它一是用来采光用的(图八),采自然之光,二是用来厨房排烟用的(图九),是一种空气的流通的需要。这样不但起到了它应存在的功能,还做到了生态化和节能化。
2.6窗外取自然美景
图十、窗取景示意图
在客厅面朝乌江的那一面,有一扇很大的窗,这里可以说是室内光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还可以起到通风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个窗框,可以取整个乌江美丽的画面与室内(图十),使室内空间与大自然环境进行交流,相互呼应,相互溶于其中。整个房子是用木板和竹子围合而成的,体现了材料的生态化。另外它又并不是完全的封闭的,由于材料的特性,会留有空隙,这样透过每个空隙都可以看到室外的景物。透过窗和各种缝隙直接将室外的景观直接延伸到室内空间,使室内小气候和室外大气候形成对比,不仅增添生活乐趣,还与自然息息相关。
三、结论
南有巢居,北有穴居,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这种生态化的设计,不仅南方有,北方也存在很多,例如山西的窑洞,直接利用自然环境本身所存在的状态来创造居住环境。而如今这样的生态化设计的想法已经不局限于建筑设计上了,各个领域都在思考和关注,日本设计大师原野哉曾设计过一种火柴,火柴把是直接用捡来的没有任何加工的树枝,这是生态化设计思想的一种传达方式。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有很多智慧的结晶,设计方面也不只限于建筑方面,我们在继承和学习的同时应该去抓住其精髓,不能只局限于表面形式,那样会失去很多传统的东西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万民 著 《龚滩古镇》 东南大学出版社
[2]杨永生 王莉慧 著 《建筑百家谈古论今--地域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郑昕 华晓宁 著 《山水风景与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
[4] 彭一刚 著 《建筑空间组合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 士伏 邓晓笳 著 《龚滩巴渝古镇》 重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