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之首“不息翁”
2016-05-31李妍芃王俊聪
李妍芃++王俊聪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京城 “四大名医”可谓全国闻名,一提起他们,人人都竖大拇指,四位便是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逢春。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寻常人家,都对“四大名医”的医德和医术十分信服,他们对现在的中医界更是影响深远。
萧龙友是“四大名医”之首。
熟读典籍自学医
萧龙友(1870~1960),本名方骏,字龙友,别号“蛰蛰公”、“息园老人”、“息翁”,解放后改号为“不息翁”。他在四大名医中年龄最大、辈份最高,为“四大名医”之首。
萧大夫出生在四川的一个官宦人家,可以说是官宦子弟。萧龙友是家中的长子,自幼天资聪颖,又受到父亲的严格教育,每天诵习诗书,熟读四书五经,对中国的历史、文学等从小就耳熏目染,为日后行医打下了坚固的基础,同时也练就了一手好书法。每当家中来客,萧龙友都会在客人面前背诵诗书作为待客之礼。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萧龙友,从小深受祖辈的喜爱。
萧龙友青年时代求学于成都尊经书院,此时博览群书的他已经翻阅过许多中医书籍,对中国文化了解深厚,对中医典籍的理解也十分深入,常常因学习名列前茅而得到赏银,深受师长和学友们的称赞。那时,萧龙友家族里开了一家中药铺,由于他的母亲长年有病,因此他经常翻阅古医典籍,并且亲自到药店向人求教医药常识,每有心得即作笔记,日久竟“积稿盈尺”。也正是这一时期,萧龙友的古文水平不断提高,中医理论知识不断丰富,为他以后自学中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实际上,学好中医经典著作,深厚的古文知识是基础,这点便是“四大名医”的共同之处。
诊治瘟疫始行医
1892年,川中霍乱流行,省会成都日死八千人,街头一片凄凉,棺木销售一空。很多医生因惧怕被传染,不敢医治。当时正在尊经书院求学的萧龙友,年仅22岁。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跟着一个老中医前辈背着药箱在街头用中草药救治患者,使很多病人转危为安,并且帮助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人称“万家生佛”。经此一事,萧龙友声誉鹊起,这个时期也是萧龙友从医的开始。
萧龙友在1897年离开四川赴京朝考,获丁酉科拔贡,考取南学教习,教满以知县分赴山东候补,历任嘉祥、钜野、淄博、济阳等地知县,后升知府。辛亥革命后,他由山东都督府奉调入京,任财政部机要秘书、农商部参事、实业债券局总办、国务院参事等职。多年的仕途生活,让萧龙友颇感无奈,人虽在官场,心却志在医学。他的视野很开阔,不仅精研中国的医学经典,而且浏览了当时翻译过来的很多西医著作。他利用闲暇之余经常给人行医看病,颇有疗效,后来取得了医师资格。
萧龙友成为一代名医,既无家传,又无师承,完全靠自学成才。萧翁在其《医范十条》中曾论及医道与医术:“中国之医,有道有术。皇帝岐伯之问答,道与术并论者也……《内经》多论道之言,为气化之学所从由,故汉以前之医大都皆能由术入道,即庄子所谓技而近乎道者也。”
凡医术高明之人必定医德高尚。萧龙友恩施于人,经常免费为穷苦百姓医治,而且绝无丝毫怠慢,妙手仁心。萧龙友以人命为重,诊病时非常严谨,从不旁及其他。诊病不分贵贱贫富,问诊颇为详尽,对贫穷患者常施舍成药。另外,他招收弟子也很严格,非常重视人品,憎恶那些想假借其名号为招牌者,即使是子弟亲戚亦不例外。
名人看诊准无误
在古都北京,萧友龙的大名妇孺皆知,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推崇和信赖,被誉为北京“四大名医”之冠。当时有一句话是“南有陆渊雷,北有萧龙友。”连当时北京医院的德国医学博士狄博尔,对萧大夫的医术也相对看好。如遇到他们所谓的疑难杂症,总是要邀请萧大夫去他们医院会诊。萧龙友也曾为袁世凯、孙中山、梁启超、段祺瑞、吴佩孚等名人看过病,都给予了实事求是的诊治。
袁世凯病情严重时,曾邀请萧龙友先生入总统府为其诊断。萧大夫切脉发现袁世凯的尿毒症已经病入膏肓,于是让大家准备后事。众人顿时六神无主,袁世凯也非常绝望。果然没过多久,这个仅称帝两个多月的短命皇帝便一命呜呼。事后,萧龙友说:“袁世凯内外交困,举国上下一片声讨,而尿毒症又必须静养,以袁世凯当时的心情又怎能静得下来?”
1924年,孙中山带病北上,请了众多医生均不能诊断出病因,病情日趋严重。经友人介绍,请萧龙友前去诊病。萧龙友视后,判断其病之根在肝,非汤药所能奏效,故未处方。萧龙友也如实向宋庆龄告知了病情。孙中山病逝后,病理解剖发现其“肝部坚硬如木,生有恶瘤”,证实了其所患确系肝癌。
梁启超在1926年因尿血住院,诊断为瘤,必须手术割除。梁启超请萧龙友为其复诊,萧龙友劝其谨慎手术须慎重,告诉他坚持服用所开中药便可痊愈。但梁启超仍赴医院手术,割去了一个肾,却并不见病情好转,仍时轻时重尿血。此后,梁启超多次入院治疗,但已无力回天,终究还是于1929年逝世。
萧龙友先生素以诊断高明而为人所敬重。既全力以赴,又从不吹嘘。能治者则治,不能治者则不治。北京皇城根有个陈同孙先生,夫人因产后虚弱,病情十分危急,众医生已束手无策,他便请来萧大夫为其诊脉。萧大夫望、闻、问、切后还未来得及开药方,陈同孙夫人的堂妹子正骑自行车下学归来,听说有个名医来看病,便顺便也诊下脉,说是月事一两个月没来。萧大夫把脉后,轻声对同孙先生说:“你老婆的病,别看十分严重,包在我身上。只是小姐的病不大好治……”陈同孙先生听了很吃惊,萧大夫回答说:“治疗晚了,体内的淤血药力已经打不开了。”陈同孙先生半信半疑。
照萧龙友所说,一个躺在床上已经奄奄一息,倒不要紧;一个尚能骑脚踏车上学,倒十分危险。说这话时是在端午节前后,不久就炎夏来临。卧床不起的陈夫人在萧大夫多次诊治处方服药后渐渐好了起来。而那位小姐却在暑假中日渐面黄肌瘦,秋季开学便病卧床头,果然在阴历八月上旬去世了。
“七七事变”后,北京沦陷。萧龙友先生是爱国主义人士,不顾个人生死,拒绝为日本人看病,自己摘掉了“萧龙友医寓”的牌子,并将自号改为“息翁”,天天闭门不出。
养生之道得长寿
虽然萧龙友曾患肺结核、冠心病、胃病、胆囊炎等疾病,但他八十多岁还能用牙吃甘蔗,还能天天出诊。他的养生之道不外乎三点:
养心。萧龙友淡泊名利,同样淡薄物欲,心胸宽大。他生活简朴,在他人、族人、友人和陌生人遇到困难时,都能施以援助。
养气。萧龙友胃不好,经常在饭后服用自制的“佛金散”,即佛手、鸡内金等分研末,饭后服一小勺,并严格控制食量,因此先生的胃病控制很好。
养身。萧龙友作息规律,早上起来拄着拐杖在四个大院子走一圈,午后小睡,每晚10点休息。萧龙友喜静,但丰富的社交活动中的充足的信息源让他时刻与外界、与时代保持沟通,使大脑不停运动。另外,栽培欣赏奇花异草、写字作画,也是萧龙友养身的重要内容。
杏林高手书法家
萧龙友喜欢书画,80多岁仍动作敏捷,手不颤抖,尚能提笔撰写小字。他平日很少用药,饮食也很普通,但从不过量。心胸开阔的他,从不动怒,对待儿孙也十分温和。他对书画也颇有造诣,很多人求不到他的书画,便把他开的药方珍藏起来,甚至还裱起来挂到墙上当作艺术品欣赏。萧龙友诗书画皆工,与名画家溥心畲先生、齐白石先生均是好友。
萧龙友过世6年后,他在北京居住的四合院笼罩在一片恐怖的气氛中,文革中红卫兵冲进院子抄家。幸运的是,萧龙友的关门弟子张绍重在此之前将萧龙友的医案及部分诗稿抢运出去,免于浩劫。但一些名人书画等在红卫兵抄家时全部被毁。
传人从医承大志
萧承悰是萧龙友的嫡孙女,现在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著名的妇产科医师、教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萧承悰大夫打小就喜欢文学,想成为一名女作家,但祖父萧龙友希望她考北京中医学院,萧承悰最终弃文从医。萧承悰1959年考上北京中医学院的时候,萧龙友还健在,知道这个消息后特别高兴。萧承悰继承了祖父萧龙友悬壶济世的精神,努力习医,潜心钻研,培养医学人才,成为了当代名医之一。
“云山苍苍,江水涣涣,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回顾萧龙友先生的一生,走过的是一条艰辛曲折却又气象万千的道路。他自学成医,厚积而薄发,做人为医无不展现着大家风范,为后学末进树立了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