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道家“三观”文化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启示

2016-05-31王平孙耀胜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世界观三观人生观

王平 孙耀胜

【摘 要】生命教育的目的,除了让人爱惜自己的“实体生命”外,还应该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精神生命的修炼。道家生命教育的起点和未来旨在培养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修养。用道家的“三观”文化指导青少年生命修养,用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来指导“立身”;用其“保身顺命”、“见素抱朴”、“和而不同”的人生观来指导“立业”;用其“返朴归真”、“知足不争”、“无为而为”的价值观来指导“立行”。只有“身”、“业”、“行”三者健康、和谐发展,生命的意义才能彰显出来,生命的质量才会有所提升。

【关键词】道家文化 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生命教育

21世纪,这个时代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和各类技术的进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人口的增加,人们的视野变得越来越开阔,对物质需求逐步增加,个体在社会中发展的竞争力越来越大。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情况下的青少年学生,正是身心健康发展的黄金时期,但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中西方文化的兼容并包、价值取向多元和人生道路选择多样、个人发展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青少年生命的无助感和脆弱感日趋严重,部分青少年出现物质追求的迷失、社会道德的衰落和身心发展的扭曲,将有限的美好岁月虚度,甚至年纪轻轻便不珍爱自己的生命,“自杀”行为更是频频发生。面对诸多生命滑坡倒退现象,对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已是非常必要。

生命教育关注的是人从生到死这一过程中对生命本身,以及生命本体和外在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包括呵护自然生命,塑造社会生命,激扬精神生命,实现生命全面和谐发展。[1]在一个人生命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对“人”的第一要求,决定了其对生命的理解,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对社会道德的理解,决定生命的高度以及做人处世的底线。

道家的“三观”文化

我国古代先贤用他们的智慧在实践中思考和总结出了中国最本土的哲学,蒙培元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提出“中国哲学是生的哲学。所谓生的哲学,可以理解为生命哲学”[2]的观点。而“中国哲学之所以能被称为哲学,就表现在它与西方哲学有共同之处。这主要表现在它们所研究的问题、对象及在诸学术中的位置等。从哲学对宇宙人生作整体性思考和根源性探究这一角度来看,先秦哲学唯独道家担当这一重要角色。”[3]我们结合这两种观点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哲学是一种“生”的哲学,而先秦哲学中道家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力。由此可见,要学习和全面地了解中国哲学就必须要把握两个角度,一是生,二是道家。再深入一点,“道家”的“生”的存在,对于帮助现在的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着重要的启示和现实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其对待生命的思想,更是对现代生命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力。

1.道家的世界观

世界观,也称之为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认识看法以及根本观点。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用“道”对宇宙观进行了相对完整的表述并有其独特的认识。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老庄的“道”是一种包罗万象、无处不在的存在状态:既可以揭示看不见摸不着,虚无缥缈的精神、思维层面,又可以是影响和支配实实在在的物质存在和万事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比较朴素的世界观。

2.道家的人生观

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受其世界观的影响和制约。陈鼓应先生说:“老子的整个哲学系统的发展,可以说是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政治论。”[4]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道家思想发展起来的那个时代,天下动荡不安,百姓民不聊生。基于对当时天下众生所生活的社会处境的思考,道家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都卷入了以人为本的社会思潮。他们开始思考生命、考虑人生的意义以及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等问题,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解是深刻的,有着清晰的认识和非同寻常的见地。在“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影响和制约下,对于生死观、苦乐观、幸福观等人生观的基本内容,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加强人生修养出发,提出了“保身顺命”、“见素抱朴”和“和而不同”的人生观。

3.道家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其也直接受到人生观的影响,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价值观的形成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道家的价值观,是以自然为原则的基本前提下,在千百年的封建历史上一直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支配和调节着一切社会行为,逐渐形成了“返朴归真”、“知足不争”和“无为而为”的价值准则。

道家“三观”文化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指导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对于生命教育中帮助青少年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和追求生命意义有着深远的意义。虽然作为封建时代的产物,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不免有许多的糟粕在里面,但其扎根中国几千年,是本土的文化,只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科学地挖掘其闪光的地方,就能够古为今用。用道家文化指导青少年生命的修养:用其正确的世界观“立身”;用其正确的人生观“立业”;用其正确的价值观“立行”。只有“身”、“业”、“行”三者健康发展,生命的意义才能彰显出来,生命的质量才会有所提升。

1.用正确的世界观立身

世界观决定了人们看待世界、看待身边事物、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方法。道家“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对青少年“立身”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庄都用“道法自然”来阐释自己朴素的世界观,可以说,“道法自然”是贯穿整个道家思想的主线。“自然”所代表的不仅有科学角度的自然界,还有哲学角度的自然而然。揭露的是一种万事万物本质的存在,揭示了一种自我完成的、规律的运动过程。“道法自然”在生命教育中,真正的含义便是尊重生命自然发展的总规律。

人首先要珍爱自己的实体生命,不能因为外界的影响而轻易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不是“自然而然”的一个过程。人的生命首先是动物性的自然生命,是大自然的客观存在和生命造化,生与死对于人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凡是自然赋予人的生命,存在即合理,自然的生命无所谓善恶和美丑,人生来带有的“本性”无法改变的,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生命是需要敬畏的。人一旦离开了自然生命,所有个体的精神、思考、灵魂、道德等就都丧失了依托的本体和存在的基础。“生命之自然”首要的便是珍爱自己的生命,让“实体生命”按照其本来的样子存在。

“道法自然”,提倡的是个体生命要遵循生命本来的样子存在,而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发生改变,否则就是违背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每一个人的特质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育过程中必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要提升生命的质量,故必须按照不同的特性进行不同的施教,让生命回归生命本位,尊重个性差异,使每个青少年的天赋、才华在成长过程中慢慢生成,逐步绽放,使生命的潜能得以最大化发挥。这样才能让其获得自信,增强自尊心,增强安全感。

道家“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不离“自然”之宗,强调的仍是“自然”。同时突出“人”的能动性和“天”的客观存在。对于个体生命在整个世界中的存在和价值给了明确的阐释,在大自然强大的力量面前,人的生命如同一根“苇草”,是无法与其抗衡的,但是人的生命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合一”肯定了人与自然界差别对立的基础上立足于人和自然是相通的,天地万物和人类是宇宙大生命系统的共同成员,具有相同的本源和相似的结构,人之所以为人而异于万物,是因为人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所以,人的生命在自然界是独一无二的,要按照其自然规律进行生长和发展,自然的规律不允许有轻视生命的现象发生,人生于自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便要以一种大的胸怀来正视自己和别人生命的力量。珍爱自己生命,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青年的生命教育,首先便要在世界观上下工夫,将“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作为自己的一种世界观,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作为立身之本,按照规律接纳自己的生命、正视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

2.用正确的人生观立业

青少年的年纪相对较小,阅历极不丰富,生命教育的目的之一便是要帮助青少年知道人活着为什么?当人在面对功名利禄、挫折困难时,选择怎样的生命态度?对于青少年而言,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观,便会走向什么样的人生,也意味着将要收获什么样的命运。用正确的人生观立业,对于彰显生命的价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面对当下生命意义价值的失落、精神的虚无、信仰的迷茫和理想的缺失,道家“保身顺命”、“见素抱朴”、“和而不同”的人生观,有助于青少年坚定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在面对生活和事业上的挫折中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继而解决人生的困境。

生命价值的实现往往建立在伟大的事业之上,然而伟大的事业并不意味着积累丰富的金钱和如日中天的名誉,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往往将物质财富和显赫名誉作为衡量自己生命价值的唯一标尺,久而久之,出现了“拜金”、理想信念缺失等一系列生命价值意义的扭曲,导致内心的不安和生活心理压力的增大,有些人为了赚钱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更有甚者危害别人的生命财产。当下面对生命中的功名利禄、挫折困难时,道家“保身顺命”、“见素抱朴”、“和而不同”的人生态度,对于生命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保身顺命”。“保身”便是强调当人对待功名利禄这些身外之物时,应该将自己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于人而言,生命是世界上最宝贵的。对于为了追名逐利而自毁生命的抉择,老庄都是非常反对的。然而“保身”并不是苟且偷生,道家提倡的是“无为而无不为”,既嘲笑不敢维护道义贪生怕死的现象,又反对为了名利而作无谓的牺牲。这就意味着,“保身”是为了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而珍爱自己的生命。对于青少年来说,“死亡”太过遥远,所以很多人对生命的消逝并没有思考和准备,道家对于自然而然的死亡有着大彻大悟的理解,老庄认为: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是“道法自然”的选择,坦然面对和接受死亡也是道法自然的正确态度。“顺命”并非是一种听天由命、游戏人生的消极态度,而是面对“死亡”这种人生的必经之路时的一种豁达态度。这种自然达观的顺命态度彰显了道家独一无二的魅力。

“见素抱朴”。生命中出现的大起大落,物质的诱惑和私欲的膨胀,都会导致人性的扭曲,且极易引发道德退化和道德堕落。面对这些现象,老庄提出了归于“自然”、“见素抱朴”的人生观念。功利之心太盛易陷入功利主义和虚伪主义的陷阱。故而,对待生命价值的实现,老庄都提倡摒弃世俗的名利和虚伪的条条框框,使人的心性回归到自然朴素、至纯至真的状态,在修养过程中净化自己的人格和灵魂,尽量减少只为自己谋私利的欲念。对于青少年而言,要立志做大事,将自己的生命价值同人类社会的进步的价值联系起来,见素抱朴,才能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大化。

“和而不同”。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是独一无二的,但人的生命既有个体属性也有社会属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可见,社会生命是人的生命属性之一,这便意味着人的存在是要学习社会规范和准则的,要按照社会大众的规范去作为、去行动。生命要“和”,道家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对人类社会世界的多样性有着真切的体会和认知,即为“不同”。道家对于生命的追求是一种和谐、融洽、协调,但却保持自我的一种差异性。

用正确的人生观立业,要求为了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而珍爱自己的生命,人生在世并不听天由命、游戏人生,而是在面对“死亡”这种人生的必经之路时以“顺命”豁达态度直面生死。在面对物欲横流、道德沦丧时,“见素抱朴”以实现人生的大志向,追求生命的大价值。最后,以生命作为社会之生命,要“和而不同”,在和谐的基础上保持自我的差异性。

3.用正确的价值观立行

价值观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决定人生的态度、追求和格局,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格局就大,反之则狭隘。只有拥有一个大的人生格局,生命的价值才能够在日常的行为中展现出来,生命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便是帮助人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地接纳自我,努力完善自我,培养人的抗压力和抗拒诱惑的品质,能够正确地面对困难,拒绝不合理的诱惑。在生命价值的日常行为中,道家“返朴归真”、“知足不争”、“无为而为”的价值观针对当下青少年生命价值实现过程中出现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攀比心理等“黑化”人性的不利因素有着很好的教育指导意义。

“返朴归真”。人性生来本是真诚纯洁的,但由于社会环境中所存在的虚伪、欺诈、过分追逐功名等不好的因素影响,人性的弊端开始慢慢地暴露出来,针对这种情况,道家提出了返朴归真的价值观,其注重的是人的内在真性情和外在表现的和谐统一。如此才能不虚伪,做最真实的自己,才能对客观世界里的事、物、人的评价是最“真”的,也才能做最真实的自己,如此才能在行动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苦乐观、荣辱观等,这样的生命才是最为真实和纯洁的,才能更及时、更好地将自己的行为调整到最佳状态,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

“知足不争”。当下出现的过分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攀比心理等各种危害生命的人生态度,其一个主要原因便是不懂得“知足”。一个人是否满足其实跟物质没有多大关系,关键在于他是否知足。人的生命是一个精神的存在,生命的精神性使人不再成为本能的奴隶和社会生产的工具,而是在生命的现实基础上,追求一种生命超越,去创造生活的意义和提高生命的价值。道家强调人在物质面前要保持精神的独立,不能被物所役使,也不因贫富等外在环境而改变内心真实的志向,21世纪正值社会转型期,当下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部分人面对物质享受不能自拔,一味追求物质,造成人格精神的空虚,贪得无厌以致失去理性,这在实现生命价值的过程中是舍本逐末的做法。人必须保持人格的独立才能去追求生命的意义,提高生命的价值。但是“知足不争”不是死气沉沉,毫无追求,重点是要在物欲面前保持生命的独立,懂知足,才能不过分地去争。“知足不争”的价值准则,对于保持生命的独立,保持心态的平衡,实现生命的价值有着重大实用价值。

“无为而为”。生命的价值的实现也是一种“自然”、一种规律的存在,价值的实现,也应该按照规律指导下去实现,对于这一点,道家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价值观念。道家的“无为”不是不去作为,讲的是一种“大为”。以无事的基准去行事,以“无为”的基准去作为。无事、无为并不是不做事、不作为,而是要顺应事物的发展趋势,遵循事物本身固有的发展规律去行事,使生命的价值自主地按照本源的规律发展,这样的“无为”就可以“无不为”,因为无为才是顺其自然的,这样才能够按照好的方向更好地“为”,使生命的价值顺利发展。

用正确的价值观立行,需要生命有一个大的格局,在面对虚伪、欺诈的生命污点时,要及时用“返朴归真”将生命的行为调整到最佳状态;生命的价值之一便是独立性,不能为物欲所奴役,懂“知足”,才能不过分地去争,有助于保持生命的独立,保持心态的平衡;生命的价值也需要按照本源的规律发展,“无为而为”才能顺其自然地使生命的价值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教育与生命统整》,《教育理论与实践》第29卷,第8期,第8页。

[2]蒙培元:《生的哲学——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7卷,第6期,第5页。

[3]陈鼓应:《道家在先秦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上篇)》,《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夏之卷,总第8期,第2页。

[4]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l页。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武汉

猜你喜欢

世界观三观人生观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智能化的“世界观”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世界观—雕塑遗产》
五毛钱的“三观”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请告诉女儿,三观不合的人不能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