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说明文
2016-05-31郑福新
郑福新
■
事物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的目的是使读者了解和认识事物的特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事物说明文阅读训练时,可以从答题技巧上对学生做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准确把握说明内容。要准确把握说明内容,就需要一段一段地概括文章内容。通常情况下,一个段落就表达一个中心意思,只要找到该段的中心句,就可以全面准确地梳理出全文的说明内容。
2.理清说明顺序及行文思路。事物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一般,时间顺序用时间名词,空间顺序用方位词。判断出了文章的说明顺序,行文思路就比较容易梳理了,采用时间顺序的就是从……写到……(时间词),采用空间顺序就是由……写到……(方位词)这样的套路。
3.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要理解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只有认真阅读,仔细推敲,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去分析,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说明文中最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语主要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等,应重点注意这类词语的使用特点和规律。值得注意的是,说明文中对客观事物尚未达到全面、精确的认识时,要用表推测、估计的语气,就要运用到表概数、约数的词语,这其实也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
(2015年辽宁营口中考语文试题)
自拍神器
“你还拿着自拍这个……吓人哪……我这话出去了,就是你(播出去的)……”中纪委书记王岐山看着崔永元举着的自拍杆,哈哈大笑。不止小崔,小米CEO雷军和多位记者也都在3月份召开的“两会”上使用了这种神器,自拍杆在两会上真是大放异彩。
神器自拍杆堪称自拍爱好者的福音。它的主要部件是伸缩杆、固定支架和蓝牙遥控自拍器。它曾是跳伞等极限运动发烧友的专业用品,但人们很快发现了它的其他好处——能把更多的人装进相框,这真是一大惊喜!因为“自拍”虽风靡已久,但伸长手臂自拍始终有难以突破的局限——镜头离人太近,能拍进来的人太少。而该“神器”使用者只需将手机或者傻瓜相机固定在自拍伸缩杆上,通过遥控器就能实现多角度自拍。
自拍大家都会,但如何正确使用自拍杆却是一门手艺活。
首先要选择和自拍杆重量相匹配的搭档。自拍杆原则上能像独脚架一样,固定手机、相机和平板电脑等多种拍摄工具,但自拍杆本身重量不过一两百克,要再加上平板电脑就成了双手武器,还是斧头造型的,一点都不酷,所以手机才是它的最佳“拍”档。
其次,拍照时还要注意伸缩杆的长度。自拍桿的伸缩范围一般是20到120厘米。自拍杆拿在手中,拍照时可能会因手抖而产生虚像,杆越长抖得越厉害,就像钓鱼时手一动鱼就溜了一样,所以不建议把杆调得过长。
仅注意这些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角度。除非要拍威廉王子的发际线,否则俯视众生的上帝视角毫无意义。45度才是自拍的最佳视角,具有瘦脸、遮盖双下巴和仰望星空等多重功效。要赢就赢在起跑线上,掌握好自拍角度能省去后期修图的诸多烦扰。
另外,由于自拍杆取景范围广,入镜的人还得注意着装是否无死角,在上半身西装领带、下半身大裤衩的直播间工作场景,自拍杆可能就不那么适用了。
自拍杆这个新鲜的小玩意,其实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年轻”,实际上它已经至少存在几十年了,而且几乎每十年都有不同的自拍杆诞生。
1983年,日本人上田宏申请了可扩展杆的专利,这可能是世界上首个自拍杆,可惜在商业上并未取得成功。1995年,自拍杆还曾出现在一本日本科技杂志讲述“无用日本发明”的章节里,那时数码相机还未得到广泛使用,人们想象不出咔嚓咔嚓走一堆胶片拍张大头贴有什么意义。21世纪初期,加拿大发明家Wayne Fromm发明了一个手持可伸缩自拍杆,并在2005年申请了专利,自拍杆开始在一些专业领域得到广泛使用。
如今自拍杆样式五花八门,并随时可能有新的样式出现。随处都可见到使用自拍神器的年轻人,自拍杆迅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几乎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个表达自我的新方式。它甚至成为中老年政客亲近年轻人的上好工具。去年(2014年)10月,韩国总统朴槿惠在一个经济中心的成立仪式上,就拿出自拍杆与青年们合影。2014年《时代》杂志还把自拍杆评为年度25大发明之一。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对自拍杆满怀好意。韩国政府已下令禁用未获认证的蓝牙“自拍神器”,因担心这些装置发出的电磁波对人体有害,另一理由是可能干扰其他装置的信号。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如今都禁止在公共场合使用自拍杆,为的是预防可能发生的文物破坏或者伤人事件。一些体育馆、音乐会、博物馆,乃至最新的苹果发布会都明令禁止人们使用自拍杆。
禁止归禁止,不可否认自拍神器已迅速风靡全球,引人思考的是我们为什么如此迷恋用自拍杆自拍时鸟瞰自己(或别人)的感觉。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说明内容。
2.选文第九、十两段的位置能否调换?请简要分析理由。
3.“自拍杆这个新鲜的小玩意,其实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年轻,实际上它已经至少存在几十年了,而且几乎每十年都有不同的自拍杆诞生。”这句话中的“至少”“几乎”能否去掉,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