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音乐
2016-05-30张红春
“中国乐教失传,诗人不能弦歌,乃将心灵的情韵表现于书法、画法。书法尤为代替音乐的抽象艺术。”(宗白华 《美学散步》) 宋代大诗人、音乐家稽康有名句:“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无论书家、画家、诗人、音乐家,中国艺术家就是用这种超然玄远“俯仰自得”的精神来观照大自然、欣赏大自然,并在大自然的节奏里“游心太玄”的。用心灵的眼睛来看宇宙万象,这个宇宙便是节奏化了的、音乐化了的和谐的宇宙。
书法与音乐,是两个不同的艺术范畴。而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人类面对宇宙万事万物的心灵感动和准确表达。音乐是“时间艺术”,顺时序展开,随时序消失。书法是“空间艺术”,书者即时的心情由所书内容承载在书法语言的点、线、字构、章法中,有节奏、有时序地呈现。就其关系而言,音乐是流动着的书法,书法是凝固了的音乐。舞在古代与乐不分,乐包括舞。所以唐代有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以助气的故事、张旭也因观公孙大娘舞剑悟书道……中国书法所表达的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舞蹈着的天地。书法和音乐都具有时空合一的特点。这时空合一的乐感是由生理节奏升华而来的一种大自然的韵律和节奏,这种时间和空间都是音乐性的,是由心灵的眼睛见到用心灵的耳朵听到的宇宙的音乐、自然的音乐,是生命内部最深的感动和情调。它引人超入美境并由美入真,直入生命节奏的核心。是“无声之乐也”(孔子语)。“一切艺术都是趋向音乐的状态。”这是英国文艺批评家沃尔特·佩特很有意味的名言。
节奏是美的重要特点。书法中的空间意识是由如音乐的节奏感来体验的。书写中的流动性和轻重提按所表现的节奏感、舞蹈性以及书法作品完成后整个画面对这种节奏和音乐的凝固的时空感,不仅书者以舞蹈的形式来完成,赏者也会从其中体验到这音乐的节奏和舞蹈的韵味。一个对艺术的美有感的人,在看到不同的美的书法作品时,就会感动,内心便会油然产生不同的乐感。
在一幅书法作品里,每一笔、每个字、每一行,及至整个画面中,均有节奏的作用和表达,这种含蕴在字里行间的节律美的作用,是将每一笔画和字节中的实相化为一种动态的空灵,由书者心灵传达至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凝化于笔端,引导人的精神实现飞跃,进入美妙的境地,并进而引领观赏者也进入这生命的节奏中,探入“真”和“美”的核心,以表达“人类不可言,不可状之心灵姿势与生命的律动”(宗白华)。书者用笔墨的浓淡、枯润、线条的穿插交错、明暗虚实的互相映衬,疏密的节奏调节,将一幅书法作品幻化为一曲空灵美妙的音乐、一幅笔舞墨韵的图画,让自己和读者都得到一种生命的自由和心灵的释放。在米芾的《敬闻帖》《窦先生帖》(又称《致临沂使君书》)中,以用笔为骨干,以画意、诗境为灵魂,形成一首蕴阴阳大道的有节奏的、韵律感极强的生命之歌。 这种节奏就是“生命的节奏”或者谓之“有节奏的生命”,“神光离合,乍阴乍阳”,(《洛神赋》)表现宇宙生命的气韵,更自由,更真切地体现美的真谛。
笔墨线条书写的徐疾造成了整幅作品以及每个字、词、句的或安静或飞动的态势。静是中国艺术中的主旋律,动也是中国艺术永恒的追求。静态的动和动态的静在中国艺术里得到了极好的融合。这种安静是飞动着的安静,形态如苍鹰的滑翔。这动是刹那永恒的动,飞速划出的线条及在其中不断调整的笔锋的舞动,将一种瑰丽的飞动在瞬间凝固。无论墨色的浓淡、笔意的润枯,无论淋漓的墨块或疾涩的飞白,都在这种飞动的舞的姿态中得以永恒。宗白华先生说中国艺术的最高形式是书法,书法的根本精神在乐,是伴着音乐节奏的舞。高超的书法形式,其实就是舞者,是一个舞者舞蹈过程的承载和凝固,会给赏者带来一种身心摇曳荡漾的音乐感,引发无穷的意趣、曼妙的思想。这种动与静的妙合表达了中国艺术家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和风骨,是他们执着坚定的人格意识和优雅自在的生命情韵的最好阐释。
羲之书法之所以被历代书法爱好者和鉴赏者大加推崇,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力与形的美,在于发自内心深处的力,并由此力的内敛、静穆而传达的纯静的性德、一种无声之乐、宇宙之音,在于其雅逸的形所创造的静穆的飞动、一种中和的舞、天地的情。其精神实质在于静、洁、简、和、真。如他寓森严于纵逸、蓄圆劲于蹈厉,内藏精气,外耀神采,将动静、正倚、藏露、方圆、收放等自然融合的草书名作《游目帖》。
中国书法家“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的阴阳虚实高下起伏所构成的节奏化了的自然是一个寓于“无声”世界里的有声有色的自然,是用心灵去领悟自然宇宙大音大象的“道”。“俯仰终宇宙”而“不乐复何如”(陶渊明诗句)。这是中国人的宇宙观和时空观,比之具体的、有限的写实画面所带来的美感更接近于宇宙、人生的本质:不可琢磨固定的静、虚、远、和。这种阴阳虚实的生命节奏处处流荡着天籁之音和生动天机。有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韦庄“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静中生”、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杜甫“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的境界。它重视的是内在的生命的和谐以及适度、协调、中和、中庸合一的境界。在于不露、融通、浑厚、大度,是“刚中而柔外的”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这也是书法学习最终“复归平正”的终极。
当一个人受到音乐的感动,“其视精,其心端”,足以引发人的仁心。乐之对于人格修养和社会政治的意义不可低估。感动是暂时的,但教化是久远的。
庄子曰:“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使日夜无却,而与物为春。”在美的观照和体验中,“与物有宜”“与物为春”,人的情感上升到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大情”,人格则上升至“大仁”。这正是艺术的力量和中国书法艺术的精神旨向。
艺术简历
张红春:女,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书协常务副主席,陕西省青年书协主席,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西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省第十届“巾帼十杰”。
书法作品曾多次在中国书协主办的中青展、全国展、妇女展、扇面展、兰亭奖、中国书协优秀会员作品展、庆祝建国60周年全国书画展等展览中获奖、入展。两次入选中国书协“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之“当代中青年书法家创作档案”;参加第二届书法批评家书法提名展。1995年、2005年分别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出版多种作品、理论书籍。并有28讲书法讲座《生命的留言——历代手札精品赏析》在央视“书画”频道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