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微评

2016-05-30林庆生

金山 2016年5期
关键词:比克索尔杀人

林庆生

匈牙利电影《索尔之子》:索尔是犹太人集中营的一名特遣队员。所谓的“特遣队员”,就是帮着纳粹把自己的同胞送进毒气室,然后再处理他们的尸体和遗留的物品。索尔在处理尸体的过程中,臆想地认为了一个孩子就是他的“儿子”,他尽管没有能力保护“儿子”的生命,但他把“儿子”的尸体藏着,一定要找一个犹太牧师为“儿子”举行葬礼。就这样的一个想法,支撑着原来象苍蝇象老鼠一样营营苟苟鬼鬼祟祟活着的索尔,眼睛中行为上有了几丝自己的想法和作为。

根据资料介绍,《索尔之子》的导演拉斯洛·杰莱斯在拍摄中,坚持使用传统的35毫米胶片,来专门来营造集中营中令人恐怖昏暗的质感,镜头的展开与延伸中,几乎始终跟随着索尔,不是他的正面就是他的背面,无形中让我们追随着索尔的生活轨迹,来寻找生存的出路,感受曾经的历史遭遇,品尝时代的深重苦难。当一个族类无助地参与到灭绝同类的行为中,承受的心灵之痛和生理恐惧,是无法想象的。再把想象一下,这样的苦难并不只是犹太人独有。

索尔并没有儿子,所以电影中的“儿子”只是索尔心中的一个念想,或者也只是他在这样苦难中唯一能做的有意义的事情。其实,我们人类就是在苦难中没有放弃做有意义的事情,才得以生存与发展的。

以色列电影《谍债》:当年摩萨德的三名年轻特工薛夫、厄德、丽楚,终于抓住了国家追踪了十五的纳粹杀人侩子手医生比克瑙,由于疏忽,到手的猎物竟然逃脱,为了掩盖失误,他们向国家与人民撒了一个弥天大谎,称比克瑙逃跑时被他们正法。于是他们回国受到了英雄的礼遇与尊敬。

然而四十年前的青年英雄,尽管已经养尊处优,功成名就,但内心的这个债一直在折磨着他们。二战后,以色列对纳粹的追捕一直没有放弃,因为纳粹对犹太人灭绝性的屠杀,让一个民族对一个主义的痛恨,已经到了没有宽宥的一丝缝隙。然而在电影中,编导者们并没有着力放大这种仇恨,反而反复表现出三个年轻特工在“杀人”面前的无奈。而比克瑙在关押期间,对他们极尽尽情的揶揄嘲讽甚至讥笑他们不会“杀人”,只知道“怎么死”。这样表现的人性冲突,实际上是比较出了人性的伟大与渺小、善良与残暴。

《谍债》成功地通过对三位特工对待“杀人”心理的刻画,来表达了人与魔鬼的区别,纳粹可以堂而皇之地大言不惭地杀人,而他们对待一个应该该杀的人是那么的犹豫、那么的困难,可以说是从人性的高度,正解了人类的天性。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很有寓意:丽楚躺在基辅火车头的月台上,人们围绕着她,列车缓缓驶过.....电影仿佛在说:作为丽楚们,已经完成了他们的“谍债”,至于人们和时代怎么看他们,他们已经不在乎了。

猜你喜欢

比克索尔杀人
绑架杀人潜逃24年终落网
南非萨索尔公司宣称在莫桑比克南部近海发现石油
长信科技挑战借壳底线
发力于“芯”比克耀动广州国际新能源汽车展
可怕的杀人风
索尔·贝娄创作中的“大屠杀”阴影及其反思
索尔·贝娄作品中的圣经原型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