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葆玖先生,您就是大师,世界级的!

2016-05-30张永和

北京纪事 2016年6期
关键词:梅葆玖梅派梅兰芳

北京京剧院梅葆玖先生治丧委员会于4月26日发出讣告,以下是讣告全文——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大师梅兰芳之子、京剧梅派艺术掌门人、第7至12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京剧院艺委会主任、梅兰芳京剧团团长、北京市梅兰芳艺术基金会理事长、梅兰芳纪念馆名誉馆长、京剧传承与发展(国际)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导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梅葆玖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4月25日11时辞世……

张永和悼梅葆玖大师祭文

霹雳一声,噩耗终至!一代宗师,驾鹤西去!年过八旬,已逾古稀,虽非百龄,已登仙籍!未尝悲恐,一笑而逝!空遗大痛,洒向人世。在亲在友,在我在彼!痛彻心肺,泪眼迷离!领军遽失,梅派折旗!菊坛垂泣,梨园声低,幸有传人,不绝如缕——五十弟子,梅艺承继!领导关怀,频临问视!父子大师,哀荣备至!呜呼痛哉!

伏惟尚飨!

张永和三叩首于灵前

梅葆玖先生遽然仙逝,犹如一声霹雳,震慑寰宇。不仅九州华夏,一片唏嘘;海外异域,也是悲从心来。可以说,凡有华人的地方无不同悲同憾,为中华文化艺术界的重大损失顿足捶胸!

本文作者与梅葆玖先生合影

梅葆玖先生生前被称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自然是对的!但我认为是不够的!生前,许多人称梅葆玖先生为大师,他总是谦逊地说:“我不是大师,我父亲才是大师,我就是一个干活儿的!”这是他一贯的谦和为人,一贯的低调。今日他远行,要重新总结他对中国戏曲、中国京剧的伟大贡献,从而要重新评价他,给予他一个合适的称谓。我觉得不能听梅葆玖先生自己之谦词,我认为梅葆玖先生:您就是大师,世界级的!名实相符!道理如下:

一,您全面继承梅派而不守成

《贵妃醉酒》(叶金援摄影于兰心)

梅葆玖先生作为梅兰芳大师的幼子,自己无论扮相、嗓音、气质、性格都与乃父相仿,于是梅大师叫他学戏,时年10岁。他13岁登台唱戏,直到1964年,40年唱戏生涯,皆陪侍父亲左右,同台献艺,边学边唱,自然技艺大进,何人能肖如此条件。“文革”十年梅派颓靡,梅葆玖先生14年远离舞台,与赵荣琛先生在吉祥戏院门前看自行车。玖爷表面嘻嘻哈哈,但对唱戏、唱传统戏依然“贼心”不死!夜深人静,在其蜗居的干面胡同的小楼上,一盏孤灯,窗帘密闭,玖爷与好友世交叶少兰打开唱机,偷听老梅先生和其他京剧名伶的珍贵唱片。君以为这些名伶后裔真的俯首帖耳,弃艺从工、从农,其实都在“山后练鞭”,等待重返舞台的那一天。14年未曾磨去爱戏的任何一个细胞,反而对梅派艺术更加挚爱了。

获文学博士

云开雾散之后,从1979年至今,又是一个38年。梅葆玖先生对其父遗留下来的众多剧目,无论是具有梅派风格的传统剧目,如《三娘教子》《玉堂春》《奇双会》等,还是梅派特有剧目,小型的如《麻姑上寿》《天女散花》《嫦娥奔月》《廉锦枫》等;还是大型剧目,如《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宇宙锋》《生死恨》《西施》《太真外传》《凤还巢》《洛神》等,全都继承下来演出于舞台上。而且无论唱腔、念白、做表、身段、舞蹈,甚至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全是梅大师的精髓。至于服装、化妆等外表的东西,更是不在话下,全是标准的梅派。他的天赋是任何人没法比拟的。他的悟性,在60年的演艺生涯中,特别是到了晚年,对梅派精神的理解,旁人望尘莫及。他全面继承梅派的唱、念、做、打、舞,在众多的梅派剧目中体现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守住梅氏艺术的本体、规律,才能体现出中国戏曲的美学风范。特别是梅派艺术所强调的唯美、圆润;中正平和,不过不欠,无棱角、无怪异、无特点即是最大的特点。梅派剧目,尤其是具有梅派风格的新创剧目,无不恪守着“虚拟性、假定性、程式性”的美学原则。正是由于梅葆玖先生坚守着梅派,也即中国戏曲珍贵的美学家园,才能够使京剧或者说整个中国戏曲挺立于世界三大艺术体系之中,与西方的话剧、歌剧、电影等有所不同,而不被这些非中国化的艺术所同化!梅兰芳大师的功绩在此,而不遗余力地坚持并推行这一原则的梅葆玖先生功绩也在此!

赴美国会见卓别林的孙女

那么,这不是光继承而没有发展吗?不是泥先人之古而不化今人之新吗?否!看一看历史,梅葆玖先生在其父仙逝以后,有14年不能登台唱戏,到他打碎人为桎梏,重新粉墨登场时,已然44岁了。按一般规律讲,留给一个男旦在舞台上驰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这好似一方面;在另一方面,梅兰芳先生又遗留下大量的剧目等待恢复、集中演出,整个梅派艺术等待弘扬、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玖爷睿智地选择了先把优秀的、千锤百炼的梅派剧目继承下来,以使梅派能在舞台上重新绽放。用梅葆玖先生的话说:“我何尝不想创作新剧目,但继承和发展也要分个前后。”梅葆玖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1994年重建了梅兰芳京剧团,并自任团长。在1996年,长安大戏院新建院址修成,重张开业时,上演了玖爷策划的几个著名梅派剧目——《天女散花》《廉锦枫》《黛玉葬花》。《霸王别姬》及《贵妃醉酒》等传统剧目经过浓缩后,改编成为《梅兰香韵》(原名《梅韵》)。梅派弟子分演前面几个戏的精华。后面的《贵妃醉酒》,梅葆玖先生重施粉黛,再披蟒衣,领衔主演。剧中采用了西洋交响乐伴奏,以及舞台音响、灯光等现代手段,成为一出充盈着时代元素的新创剧目。但梅葆玖先生强调,不管如何引进西洋元素,京剧一定要姓“京”。京剧的本体不能变,京剧的审美特色不能丢,即京剧的独特表现和鲜明特色必须坚持,这就是梅葆玖先生恪守乃父京剧要“移步不换形”的宗旨。京剧的根本不能撼动,京剧的灵魂不能偷换,京剧的“形”要牢牢地完美地在舞台上呈现!

赴美演出谢幕

正是梅葆玖先生遵循这一原则,又将梅派经典剧目一至四本的《太真外传》,根据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时间观念,压缩成一本,汰其冗长,留其精华。但创新取得最大成绩者,莫过于2003年,梅葆玖先生与上海艺术界同志倾力合作,创作排演的大型交响京剧《大唐贵妃》。此剧也是在梅派经典保留剧目《太真外传》的基础上,提升其中精华部分,着力刻画杨贵妃的美艳形象。梅葆玖先生在最后一场“仙会”中出场,饰演死后成仙的杨玉环。虽然仅仅是一场戏,但他塑造的这个杨贵妃,到此时一切人间的荣华富贵、升沉荣辱皆化成烟。他刻画了一个美轮美奂的仙女形象,浑身充满了仙气,充满了角色与观众的间离感,浓郁的戏剧氛围深深感染了观众。另外,采用西洋交响乐伴奏,歌队的烘托,一曲“梨花颂”,优美动听的旋律,婉转圆润的歌声,充分展现了梅葆玖先生那任何人难以比拟的浑厚宽亮的歌喉,令观众沉醉,令观众赞叹!曲调是新颖雅致的,但又能一人唱众人和,是昔日舞台上不闻的新曲,但又是从京剧的各种板式中“脱化”出来的,每一句都能找到根据。观众心旷神怡,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段唱留下了!传开了!我们常常感叹新编戏那么多,如过江之鲫,遗憾的是没有留下一两段可以传诵的好唱儿,街头巷尾可以哼唱的京剧名段。“梨花颂”填补了这一空白。这次在梅先生的告别大厅中,播放的就是梅葆玖先生演唱的一曲“梨花颂”,当人们又听到那亲切熟悉的佳曲时,莫不垂泪。

《西施》(叶金援摄影)

以上说明梅葆玖先生继承梅派,绝不是亦步亦趋,而是继承决不守成,常有发展转化之举。梅派是非常讲究“唱”的,老梅先生无论咬字切音,行腔用气,都是非常有特点的。大方流畅、华丽圆通。小梅先生继承了梅先生的演唱特点,但仔细听来,其中又有不同。梅葆玖自幼向王瑶卿之侄、名旦王幼卿刻苦学艺,非朝夕之功,所以梅葆玖先生的唱中,王、梅两派的唱功特点兼而有之。除梅派之“媚”,兼有王派之“脆”,宽厚甜美,颇有嚼头,即颇可玩味。另外,梅葆玖先生自幼读洋学堂,唱赞美诗。青少年时,听过大量的西洋歌曲,并深深喜爱,后又与世界三大男高音——多明戈、帕瓦罗蒂等均有着友好的交流。故此耳濡目染,性之所至,自觉不自觉地在他演唱的润腔用气、咬字发声中,对西洋音乐有所汲取,有所化用。所以有些行里人,评价玖爷的演唱,不仅柔、媚、脆、亮,而且又有一种立音,从而使梅葆玖先生的演唱更多的是刚柔并济,圆润挺拔,好听而又耐听。说听梅葆玖先生的唱“上瘾”,这是任何旦角艺术家所没有的。

综上所述,梅葆玖学老梅先生,不是邯郸学步,捆住手脚,而是阔步前行,登堂入室。这使他成为又一面京剧旗帜,又一位中国戏曲的标志性人物,又一座里程碑似的大艺术家。

二、不同平凡的“高贵”血统,却又是个平民百姓!

《大唐贵妃》(叶金援摄影于国家大剧院)

梅葆玖先生的曾祖父曾任四大徽班之一的四喜班的班主,著名青衣,花旦、昆旦于一身的梅巧玲。他是“同(治)光(绪)十三绝”之一,是搭建京剧的钢筋铁骨中的重要一根。这位梅巧玲不仅是京剧旦行的表演艺术家,而且是一位高明的革新创作家。培养出像余紫云那样顶尖级的弟子。继梅巧玲之后,梅葆玖的爷爷梅竹芬也是一位优秀的旦角演员,而且人品极佳,与人为善,任劳任怨。梅葆玖的大爷爷,是著名胡琴伴奏家梅雨田,而且善创新腔新曲。梅兰芳早年演唱的《玉堂春》,其唱腔之新颖、优美,就是采用了他伯父梅雨田创作的新腔,而且由于伯父亲自操琴,于是有口皆碑,一炮而红。梅葆玖先生的父亲梅兰芳艺术大师,更是一个既忠实恪守传统,又谨慎适度进行革新发展的大师。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这是毫无异议的。梅葆玖先生出生在这样一个三代梨园皆大腕的世家家庭中。他的出身不平凡,甚至可以说其身体发肤流淌着“高贵”的血统,但他确实又是一个平民老百姓。据所有接触过玖爷的人反映,玖爷尽管加上他是四代梨园,而且都是大角,但他不管对什么人,从来没有摆过角的架子。而是彬彬有礼,温文儒雅。人曰:“谦谦君子、温润如玉、雅量高致、人淡如菊。”总结恰切。笔者与玖爷多年交往,甚感其品格高贵,无一事相求不应,无一日相见不满面春风。从不摆大角架子,他到哪里,便是一片温馨、和谐和真诚。其所以能如此,这不就是儒家的“温良恭俭让”吗?不就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在梅葆玖先生身上的体现吗?当然,梅葆玖先生未见得认识到这一点。但略识京剧史的都知道这正是梅门的家风,以及梅氏几代团结文人学者说经论道所形成的带有儒家色彩的艺品。体现在梅氏剧目中,所以没有过火、突兀、激烈、暴力,正是体现了儒家的文品。而梅葆玖先生近些年所一贯奉行的无不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试举一例,2009年,上海的龚学平同志策划了请程派名演员李佩泓以程派风格演唱梅派代表性剧目《穆桂英挂帅》。当时请我改编剧本。因为这是梅兰芳大师建国后唯一一处新创作的剧目,是梅派标志性的佳剧。所以我对龚学平同志说:“必须得到梅派掌门人梅葆玖先生的同意。”我当时是没有底的。可龚主任说:您放心改吧,葆玖同志同意了。我喜出望外,方才动手。数月后,当这出带有浓郁程派风格的《穆桂英挂帅》在上海天蟾戏院首演时,临开场前,梅葆玖先生竟来到后台,要亲自为佩泓把场。大家见了梅葆玖先生都非常激动。那场演出非常成功,而玖爷也一直站在侧幕条位为佩泓把场。最后谢幕时,梅葆玖先生上台和李佩泓一起向观众鞠躬致意。这就等于承认了这出程派《穆桂英挂帅》。当然也有“梅迷”对此有些质疑。玖爷说道:“这让程派又多了一个剧目,对程派对京剧都好,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梅葆玖先生正是怀着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对于魁智主演的交响京剧《梅兰芳》,对电影《梅兰芳》,对中国戏曲学院青年演员排演的《梅兰霓裳》都给予坚决的支持和指导。这代表了一种中国文化的高端品位,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所说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梅葆玖先生正是将儒家文化的精粹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典范。

梅葆玖先生生前尚来不及对他人格及艺术进行总结;仙逝后对他的追忆,方体悟到梅葆玖先生是当代戏曲界一面高扬的旗帜!他毕生心无旁骛,所追求的梅派艺术,开启了青年观众心系传统文化的大门,灿烂的中国文化基因将熔铸于青年人的血脉之中!

第三、广收门徒,悉心传艺,

为梅派撒下了广泛的火种

梅兰芳大师以其精湛的艺术、伟大的人格魅力,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大师。他收徒过百,门人弟子传梅派之艺于海内外,使其成为最大的流派。梅葆玖先生逝世后统计共收徒55人。其中不乏知名梅派艺术家及优秀演员,如魏海敏、李胜素、董圆圆、胡文阁、张馨月、窦晓璇、田慧、王怡、郑潇、郭潇、白金等(恕笔者不能一一列举)。流派一个极重要的标志就是能“流”不“流”焉有派。梅葆玖先生深知其道,特别是自张君秋先生身归道山后。虽然他已年逾六旬,但自知肩上的负担空前加重。他要挑起京剧旦角的大旗,尽管他从不向世人挑明,但实际上是这样做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不辞辛劳终日奔波。开杏坛,设绛帐,授徒传艺。特别是他年纪越大,授徒越多。近年,以他为中心,又联合杜近芳、王志怡、李炳淑、李玉芙、马小曼等老梅先生弟子,举办“梅派学习班”。一年多的时间,他穿梭于大江南北,俱都亲临指导——口传心授、呕心沥血,时间虽短,但这些梅派传人都得到很大的提升。笔者在做评委,受梅葆玖先生委托验收这24个学员剧目时,深有所感。假如,天假以年,倘能享有米寿(88岁),说不定门徒弟子也能赶上其父百人之数!这是多么大的文化功绩,即使只有这五十余门徒,也是一支多么大的旦角队伍,可以使多少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回归剧场!

梅葆玖先生继其父梅大师之后,毫无逊色地又把梅派的大旗插上20多个海外诸国,梅音梅韵,唱响海内外!

梅葆玖先生,其技艺之精,其人品之高,其门徒之众,其影响之远,正如他自己所立之志:“当年您(其父)一生为之创作的艺术,我也得用一生去守护!”梅葆玖先生做到了,而且有所发展,因此他曾欣慰地说:“我对得起我的老爷子、老太太的在天之灵,他们对我的嘱托我做到了!”

您,继承梅派而不守成!

您,学步梅派而阔步前行!

您,四代梨园出身不凡,却就是平民!

您,门徒过百半,使梅派流而不滞!

您,把梅派大旗继续插上海外诸国!

所以,您“既是一个干活的”,更是一个艺术大师,并且是世界级的!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

猜你喜欢

梅葆玖梅派梅兰芳
作品欣赏
梅兰芳评传
丁晓君——舞台梦 戏剧瘾 梅派青衣丁晓君对京剧沁人心脾的情感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梅葆玖先生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