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
2016-05-30李兰色
李兰色
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欧·杜林公然反对,并提出详尽的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改造社会的完备实践计划。杜林的思想在当时迷惑了很多德国社会民主党党员,给德国社会民主党在组织上和思想上造成了混乱。恩格斯中断了《自然辩证法》的写作,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文章,相继在《前进报》上发表,后汇集成书,印成单行本,这就是《反杜林论》。该著作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对杜林的观点进行了彻底地清算和批判,同时系统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879年10月,法国工人党在马赛召开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决定创建法国工人党。为了在法国工人党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法国社会主义者拉法格出面,请恩格斯写一本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读物,以帮助法国工人党掌握科学社会主义。1880年,恩格斯应拉法格的请求,把《反杜林论》中“最重要的理论部分”,单独成册,就形成这部名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著作。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发表,在各国无产阶级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它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各国出版并广泛传播,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社会主义著作。马克思在此书法文版导言中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是相对于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而言的,与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幻想的描述不同,科学社会主义是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分析。两者之间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别,从思想根源上看,那就是世界观方法论的分野,科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的。
恩格斯指出,在人类认识史上从来就存在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思维方法,这两种思维方法贯穿于整个哲学的发展过程。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统一起来,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为人们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产生的机理就是通过对已经兴起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的研究,产生对历史对社会的认识。当年,马克思看到了阶级斗争这样一个事实——三大工人运动,他从这个事实去回溯历史,结果发现以往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所以唯物辩证法是建立在阶级斗争和历史事实基础上的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恩格斯指出,“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唯物史观是怎样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呢?第一,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揭示了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从而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从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从抽象的理性原则出发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第二,唯物史观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学说,提出了从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中去寻找解决社会冲突的途径,从而阐明了工人阶级通过斗争夺回劳动成果的正义性合理性必然性,这样科学社会主义就紧紧和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从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寄希望于统治者发善心,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变革蓝图的幻想。第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学说,指明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新社会制度的创造者。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而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的局限,因此,唯物史观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基石。
社会主义与市场的真正结合与创新
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和在计划经济单一的经济体制条件下,人们对“社会主义”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仍局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相关论述,这些论述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大生产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即“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是这样一幅图景: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以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他们还谈到了在达到这一理想社会之前必将经历一个无法越过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由于他们生活的时代并未经历现实的社会主义,因而他们的理论探索也就不可能预见到现实社会主义的全部问题。的确,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实践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有很大的差距。他们只是初步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并没有想到这些理论会在落后的东方国家——中国得以奠基,也不能设想到在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还有一个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在他们对未来社会划分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现实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给予更加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有关“社会主义”“市场”“计划”和“资本主义”关系做过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法和确立是对其论述的时代反思和探索,是一种理论上的创新,鲜明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重大课题。如面对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能否维持经济和地区协调发展,人的个性和自由何以更好地得到保障,等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的根本意义在于:从根本上说,它最终解决了社会主义运动中理想性和现实性的关系。一方面,这一概念将现阶段社会与过渡时期区别开来,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有着自身稳定结构的独立的社会发展阶段;另一方面,这一概念也将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发达国家社会主义胜利后经过一个短暂的过渡时期所建立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区别了开来,使人们不必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设定的那些目前难以实现的标准去衡量现实社会,从而诱使人们脱离实际地去追求“一大二公”“穷过渡”,而是立足于现实条件去发展自身,特别是构建一种能够极大地推进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说,对“社会主义”与“市场”关系这一核心问题的思考,从邓小平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始,到当下对“中国道路”的热议,一直在持续。当前,认真梳理和深切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关系问题的论述,不仅有助于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实质,而且能够真正把握住中国自身的问题所在。有关“社会主义”与“市场”关系的思考,贯穿着对社会主义本质不断认识和理解的过程,契合了当今中国时代发展所提出的重大现实性课题,成为“中国道路”问题的题中应有之义。
(责编 / 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