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执行力“脑梗”症状的疏导之策
2016-05-30蔡建军
蔡建军
美国学者艾利森曾说过:“在实现政策目标的实际过程当中,90%的功能取决于有效的执行,只有10%的功能取决于方案。”当前,各级党员干部执行力总体是好的,但在从严治党、整风肃纪的新形势下,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缩水”现象和“脑梗”症状。
扫描干部执行力“脑梗”症状,主要表现为“五不”:一是尺度不高。小成即满、小富即安,自我要求低、工作标准低、思想境界低,缺乏在强手面前比实力、在竞相发展中求突破的精神状态,喜欢安于现状,满足于当“太平官”、做“太平事”,缺乏干事创业的锐气、化解矛盾的底气、攻坚克难的勇气。二是速度不快。专业能力不强,缺乏专业眼光和专业素养,对本职工作不懂行、不在行、不内行,工作敷衍了事,被动执行;表态积极、行动消极,拖来拖去,“公事公办”变成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结果把问题由小拖到大,矛盾由易拖到难;对发展机遇认识慢,对新生事物接受慢,推动发展动作慢,常常左右观望,疑虑重重,不推不动,不督不办。三是力度不大。工作没想法,做事没章法,用人没方法,用新发展理念衡量工作、指导实践的能力不强,执行起来力不从心,效率低、实绩少。四是角度不广。习惯于“用会议落实会议、用讲话落实讲话、用文件落实文件”,习惯于机械主义、拿来主义、经验主义。五是态度不端。有的执行政令以个人、部门利益为出发点,碰到矛盾和问题要么东躲西闪,要么“击鼓传花”,导致该管的事情管不了,该挑的担子挑不起,该打的硬仗打不赢;有的不琢磨事、专琢磨人,抓工作无精打采、窝里斗浑身本事;有的把“干净”与“干事”人为地对立起来,以所谓的“干净”掩盖改革上的“不为”。
剖析干部执行力“脑梗”症状的原因,就在于一些领导干部缺乏学习意识、敢为精神、全局观念、创新态度。根治执行力“脑梗”症状需从以下几点着眼:
一、以思想铸魂为先导,在补钙固根上激发执行力
对党绝对忠诚,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履职之要,也是提高执行力的根本前提、精神动力。
寻根守魂、不忘初心,必须经常打扫和洗涤思想上的灰尘,补足干部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魂”,真正让“总开关”管起来、统起来、灵起来。要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筑牢敢于执行的“主心骨”,坚守理想信念的“上甘岭”,拨正思想行为的“定盘星”,保持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要治“懒”,切实解决“不愿为”的问题;治“浮”,切实解决“不真为”的问题;治“软”,切实解决“不敢为”的问题;治“滥”,切实解决“乱作为”的问题。
二、以学知增能为基础,着力在夯实本领上提高执行力
学习是干好工作的第一需要,是抓好执行的第一环节。提高执行力最基本、最迫切的就是要加强学习。
正风先立学,治弊先醒脑。提高执行力,就要像抓作风一样抓学习。要克服学不下来、学不进去、学不长久的状态以及忙而废学、工而忘学现象,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抓学习,以“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精神勤学勤思,以“衣带渐宽终不悔”的韧劲孜孜不倦,从根本上解决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
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知行合一、学用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带着问题学、联系问题思、对准问题做,善于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观察事物、判断形势;学会研究政策,正确理解政策、认真执行政策,在学以致用、真学真用、活学活用中提升执行力,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破解难题的方法、推动发展的能力。
三、以压实责任为核心,着力在敢于担当上增强执行力
为政之要,重在履职。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应该是双重角色,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
首要的是强化责任担当。要责随职走,心随责走,有职就有责,有责必尽职。坚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不回避矛盾,不逃避困难,不上推下卸,向瓶颈“叫板”、对矛盾“宣战”,一锤接着一锤敲。既要从宏观上把握目标方向的正确性,又要在微观上确保工作任务的时效性,以“关键少数”带动“最大多数”。
紧要的是细化责任分解。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实现责任体系全覆盖、无死角。要推行重大工作目标责任制,对每一项工作都要定责任人员、定工作标准、定任务要求、定完成时限、定进度计划,使事有专管之人、人有明确之责、时有限定之期,切实把干部责任落清、落准、落实。
关键的是深化责任考评。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着力解决工作部署中有要求、无标准,有概念、无具体,有目标、无落实的问题,运用绩效考核结果,形成奖勤罚懒的激励制约机制,督促干部做“带头人”,不做“特殊人”。
四、以鲜明导向为引领,着力在选人用人上推动执行力
如何选人用人,既是政治生态的风向标,又是影响政治生态的关键因素。越是干部感到“为官不易”的时候,越要坚持干部正向激励,树立不愿担当就不该当干部、不敢担当就不配当干部、不会担当就不能当干部的导向,坚定靠素质立身、凭实绩进步的思想和追求。从“根”上选好干部,必须出以公心、注重公论、坚持公道。既“知人之长”,也“知人之短”;既看平时工作,也看关键表现;既看“显绩”,也看“潜绩”;既看组织评价,也看群众公论,以实绩论奖惩,凭能力用干部。以坚强党性选党性坚强的人,以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注重选拔心无旁骛干工作、扛事顶硬抓落实、敢冲敢当破难题的干部,不让干事的人伤心,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要倡导“容错”的理念,宽容失败,鼓励探索,为争做“两为”干部营造宽松环境。对作风漂浮、执行不力、干不成事、影响发展的干部,要坚决调整下来,让“能下”“真下”成为新常态,切实建立优胜劣汰、奖优罚劣、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的新机制。endprint
五、以监督执纪为保障,着力在追责问责上强化执行力
坚持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执纪督查问责,就要从身边不执行、不落实的事抓起,言出纪随,寸步不让,用组织之“网”、纪律之“矛”,把板子打到具体人身上,释放执纪必严的信号,切实使铁规生威、铁纪发力。有责不担,正气难彰;有错不纠,百弊丛生。抓执行,必须要把执纪问责贯穿始终,对苗头性问题,以提醒、函询、教育和谈心谈话等措施,“断喝一声、猛击一掌”,及时提醒。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依据党纪政纪严肃处理,避免问责被“高高拎起、轻轻放下”,让铁腕问责失去效力。
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紧紧盯住“四风”问题的新动向新变种,特别是对那些披上“隐身衣”、躲进“青纱帐”的隐蔽性问题,更要深挖细查、穷追猛打,使其没有喘息之机和藏身之地。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消极执行的行为,要敢于亮剑、动真碰硬,坚决不留“口子”、不开“天窗”,坚决避免“下不为例”的好人现象,做到履职尽责“铁肩担当”、执行规定“铁板钉钉”、检查督导“铁面无私”、责任追究“铁石心肠”。
六、以作风整改为抓手,着力在久久为功上提升执行力
提高执行力,不仅要有“想抓”的意识,还必须有“能抓”的措施、“善抓”的本领、“真抓”的作风。
力戒一个“浮”字。抓而不紧,等于不抓。转变作风,要扑下身子,“身入”更要“心入”,立足真实情况,着眼真实需求,体现真实反映,既当好“顺风耳”,又织好“过滤网”,避免偏听偏信、判断不当;要加强调查研究,努力增强调研成果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贯彻“三严三实”要求,发扬钉钉子精神,强化“治虚”“打假”的力度,不避实就虚、不避重就轻,坚持抓实问题,开实药方,落实举措。
克服一个“浅”字。要坚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着眼未来、发展当前,不脱离实际,不囿于现状,确保目标不空、步伐不虚。要稳步持续用力,注意解决思想松懈和作风松弛问题,不因一时的顺利而松气,不因一时的成效而松劲,始终保持饱满的发展热情和工作激情,一张蓝图干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破除一个“难”字。恩格斯有句名言:生活的最高境界就是有所作为。多些“闯改创”,少些“等靠要”,努力提高把上级精神具体化、外地经验本土化、本地工作特色化的本领,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狠劲,“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拼劲,“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树立起抓落实的高标准。
七、以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在突破障碍上深化执行力
知全局,做创新的谋划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其中积极性又是首要的。”面对艰巨复杂的改革任务,党员干部必须具备“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气度胸襟、“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壮志情怀、“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价值追求,善于把握大势,找准定位,遵循发展规律,提高统筹能力,真正解决好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果的问题,把依法依规决策作为一种习惯和常态。
听民意,做创新的执行者。落实政策,不能机械地“套模子”,当“复印机”和“传声筒”,而要注重实际,听取民意,抓好结合,真正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事当家事,思维才有灵气、决策才有底气、工作才有生气。坚持以新视野认识新事物,以新观念研究新情况,以新理论回答新问题,以新思路谋划新发展。
改观念,做创新的推动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抓落实必须与时俱进、坚持创新。要勇于破除那些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建立主体明确、职责清楚、具体量化的执行、评估、监督工作机制,引导规范党员干部听令而行、令行禁止。坚持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突破口,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集中发力,确保整体工作有主有次、有条不紊地推进,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形成“一子落下满盘皆活”的良好局面。
(责编 / 傅建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