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用学生的错误上好数学课

2016-05-30岑洪波

知音励志·教育版 2016年1期

岑洪波

摘 要 挫折和失败既可能使人消沉,一蹶不振,也可以激励人,锻炼人。作为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巧妙地用好用活学生的“错误”,引发新的生成,变坏事为好事,课堂教学将更精彩,教学效果将更好。以下几个片段,就是成功运用“错误”资源的很好案例。

【关键词】活用;学生的错误;上好数学课

1 幽默使用错误,让学生愉快地纠正

学生发生错误时,采用训斥或重做若干遍的方法不能直接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只能收到短期的效果。要使学生根治这些错误,不妨适时来点幽默,让学生在笑声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一定能记忆深刻。有一道这样的练习题:练习本每本0.24元,芳芳用1元钱买练习本,最多可以买几本?售货员阿姨应找给她多少钱?胡刚同学很快就做完了,并告诉老师说:“芳芳最多可以买4本练习本,还找回4元钱。”老师将胡刚的本子拿来一看,笑着说:“按胡刚的算法,芳芳只花1元钱,不仅买了4本练习本,还找回了4元钱,扣去花掉的那1元钱,等于白得了练习本和3元钱。照这样下去,那家文具店很快就会倒闭的。”老师的一席话说得大家哈哈大笑,笑后学生主动寻找错误的原因,终于明白余数“4”并不表示“4元”,而是表示“4分”。因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00倍,商虽然不变,但余数也随着扩大了100倍。

2 亲身体验过程,在具体环境中理解数学

有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需要教师讲解,只需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去感受,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闲谈中一位老师谈起她碰到一个的例子。那是二年级数学书中这样一道题:今年小荣9岁,爸爸36岁?学生思考后回答:①爸爸比小荣大几岁?②爸爸的年龄是小荣的几倍?③小荣比爸爸小几岁?④爸爸和小荣相差几岁?这时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再过几年,小荣的年龄和爸爸一样大。这时,有些同学坐在那里没反应,有些同学则马上表示异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她未做正面表态,学生却在下面唧唧喳喳议论开了。有的说:第5种不可能。有的说:可能。于是她抓住契机,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开展讨论:这问题提得恰当吗?你准备怎样处理?于是分小组学习,让大家各抒己见,然后小组长汇报结果,师生汇兑,得到一致看法是:这种说法不正确。因为小荣的年龄赶不上爸爸,小荣长大的同时,爸爸也在长大。修改意见:①再过几年,小荣和爸爸今年的年龄一样大?②几年前,爸爸的年龄和小荣今年一样大?③假如今年小荣的爸爸不幸去世,再过几年,小荣的年龄和爸爸一样大?(这个问题是我们老师闲谈的原因)为了表达清楚补上的这几个问题意思,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在学习中,当学生分组学习时,也有人拿自己当例子,说:“我今年9岁,爸爸36岁,再过多少年,也还是爸爸大。”学生通过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在讨论中就有新的感悟:因为涉及年龄问题的特殊性,因此在语言的表述上不同于一般的相差关系的应用题。整个过程,老师对课堂生成资源积极应对,使学生有了新的收获,课堂教学因此变得更加精彩。

3 联系生活实际,让错误不攻自破

生活中开放的数学平台是绚丽多彩的,是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的舞台。对于补条件补问题的题目,学生补充的数据,往往不符合生活逻辑,但从数学角度又无法判断他是错误的,而且个别爱钻牛角尖的学生,死活不承认自己的不合理答案。对于这种现象,可以创造契机,巧用错误,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加强理解。如:前几年我就遇到过这样的一个题目:4个同学种树,每人种100棵,一共种了几棵?(补充条件再解答,横线上的内容是学生补充的)我问他:你怎么想到了要补100呢?他振振有词地说:“算起来方便呀!”我说:“补成表内乘法口诀不方便吗?你补100合理吗?”他没有回答,爱钻牛角尖的他似乎不太服气。过了几天,又碰到这样的一道题:9个同学吃苹果,每人吃100个,一共吃了多少个?他还是这样补充,我吃了一惊。于是提出:从自己的身边的生活中找出一个用乘法计算的例子来。等汇兑时,教室里像炸开了的窝,可热闹了。我特意让他回答。他说:“孙明写字,每行写8个,4行寫了多少个?”我说:“不,每行写100个”。这时他说:“不行,100个字一行,本子怎么写得下啊?”可我紧追不放:“可算起来方便啊。”这时,他的意见可大了:“老师,那道题不是真的,是瞎编。”看来,如果离开了生活谈数学,那就是纸上谈兵。看到这里,也许你和我一样高兴,我们的教学成功了!我们要构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支点,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4 围绕问题组织辩论,自行纠正错误

这个例子相信大家都有同感。教学《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出示2.953保留两位小数,分组讨论,尝试求解,学生很快就得出:2.953≈2.95,只是出现一些小问题,如忽略“≈”的使用,很快就可以引导学生总结: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千分位上的数字,千分位上是3不满5把它舍去。接着出示:2.953保留一位小数,它的近似数又是多少呢?大部分学生认为:2.953≈3,只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认为:2.953≈3.0。出现这种情况,我曾组织答案不同的学生进行辨论。学生争论得十分激烈,互不服输,这时有学生提议: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学生通过争论后,各自看书才统一了认识:主要是没有看清题目要求,题目里要求我们保留一位小数,十分位上的0去掉后就不是一位小数了,与题目要求不符,所以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它表示近似数的精确程度。课堂中学生会出错,说明学生实实在在地在进行自我探究的学习,由于我及时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了辩论,才使学生弄清了该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合作能力等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从学生的讨论激烈程度来看,说明学生学习激情高涨,感受到了自我成功的体验和走出失败重塑自我的信心和勇气。学生能学好的知识、能自行解决的问题,何须让我们老师领着他们去学呢?这就应了魏书生老师说的一句话:学生自己能干的事,老师不干。

作者单位

江西省乐平市第七小学 江西省乐平市 33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