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喷薄着乡愁的山泉井
2016-05-30箫陌
箫陌
窗外,是皑皑的白雪,面前是我刚刚读完的一篇散文《故乡那口山泉井》。读完之后,沉思很久,被作者这朴实而又大气的行文感动着……整篇文字语言很亲切,读来一气呵成,仿佛每一个字都带着暖暖的乡情,每一段文都有最亲切的呼唤。
未识丁尚明先生之前,我在几个知名刊物看过他的散文,印象很深的一篇是《娘的那把老拐杖》,跟这篇文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散文是非虚构的,大都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真实地贴近我们的生活,读过后引起强烈的共鸣。这,也是我喜欢读他散文的原因之一。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故乡情结,所以那些埋在心底的记忆便常常萦绕在心头。因为那心头,有着白发暮年的爹娘,有着飘散着炊烟的草房,有着层层叠嶂的山峦,也有着一群一群散布在山坡上的羊儿,有着那口流淌着甘甜的山泉水的老井,也有着乡亲们醇厚的温情。所有的这些,宛若一张张带着泛黄时光印记的画,被作者的文字鲜活在记忆里;这文字故事,又像一杯陈年的老酒,缕缕幽香浸润着远在异乡的游子干涸的心。
《故乡那口山泉井》这篇文章主要由作者的童年趣事引出,平铺直叙,就像和久未见面的老朋友一样畅所欲言,静静地讲着一个古老的温情故事。这故事中,有爹娘的亲情,有邻里街坊的乡情,还有更多的是作者对故乡的感恩之情。作者通过一些心理旁白和动作描写,淋漓尽致呈现了故乡那一幅幅其乐融融的画面:乡亲们在井畔打水;作者小时候打水的一系列囧事;三姐夫请打井队为爹娘打井等片段,一一鲜活在我们眼前。从故乡的井延伸到自家的井,爹娘对乡亲们开放井水的慷慨之举,表现了一种大公无私的精神。他们的言行,感动了作者,正如《韩非子》那句“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来把主题升华,做人要学会感恩,无论何时何地,都一定要守好自己的心灵之井。
除此之外,这篇文章入情入景,两相汇合,真挚感人!心,随着时光回转,带给人很多思绪,很多感触。在这个时代发展的社会里,很多人靠近了城市而远离了乡村,割舍了那一份最真的乡土情怀!而作者虽在城市里,却一直守候着内心的那一片故土,值得我们赞赏!作为游子的我们,看过这篇文字之后,一定会认真审视自己的心。此篇文章的主题是“感恩”二字,用“山泉井”做铺陈,层层递进,隐喻了感恩爹娘,感恩乡亲和感恩故乡,我想这也是作者的初心吧。
那么,什么是好的散文呢?这个问题多年来就一直困扰着我,我也一直在用笔行走的过程中寻求着答案。随着年龄的渐长,随着阅历的增加,已逐渐意识到:行文者,心必诚,文必真,不管是什么样的文风,真挚的情感是最能打动人的基本要素。在丁尚明先生的散文中,我愈发感受到真情的文字带来的莫名感动。
王彬先生在《好散文要拨动内心的幽曲》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解释:散文不是通过虚构事件与人物(当然可以运用想象与联想)的真实,而是通过对事件与人物认知的真实性,通过个人独特的编码组合,撩拨作者内心的幽曲而感动读者,在读者心中制造一种真实感。一篇散文如果展示了心灵的幽曲且传达给读者,自然是好散文。当代著名散文家刘亮程曾说:“文学写作,就是一场从家乡出发,最终抵达故乡的漫长旅程”。如果一位作家讳言故乡,不愿意在作品中呈现故乡,或羞于提及故乡,那是作家不成熟的表现。作家可以超越故乡的地域限制,却无法脱离故乡而存在。一个没有“故乡”的作家,是没有出路的。而丁尚明先生正是满怀拳拳赤子之情,热情讴歌故乡,始终把故乡装在心里的一位作家。他的这篇散文,给我们表达了很多幽曲的元素,无疑是一篇好散文。
故乡,是一种情结,任你走出千山万水,依然会在午夜梦回,牵肠挂肚。
故乡,是一种隐痛,任你阅尽世事沧桑,每次想起依然会心若潮汐此起彼伏。
故乡,是一种宿命,任你行程万里百转千回,依然会用一种方式寻根溯源相约故里。
跟随着丁尚明先生的这篇文字,我又一次沉醉在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