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众媒时代的时政报道路径探析

2016-05-30范永

新闻论坛 2016年1期
关键词:日报社时政内蒙古

范永

媒体融合以来,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兴媒体层出不穷的今天,传统纸媒该怎样抓住机遇,在挑战中赢得生机,本刊特开设《传媒导航》栏目,与您一道探讨。

本期特刊发《众媒时代的时政报道路径探析》《提炼“特点词汇” 感知新闻活力》《说说社交应用中内容传播的那些事儿》《自媒体环境下纸媒传播发展探究》等文章。这些文章围绕媒体融合等话题,从不同的角度探析传统媒体发展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社会转型期和众媒交织的今天,传媒对这个世界的塑造尤为重要。而以时政报道传播党的声音,引领国家和社会话语权,弥合断裂的传统,整合熙熙攘攘的价值观,是当代传媒必然的路径选择。但是,在新媒体构建的媒体生态环境下,我们要思考的是,时政报道如何在众声喧哗中实现“独领风骚”,如何在内容制造和传播方式上接近公众并进一步参与他们的文化建构。

从2015年10月末以来,内蒙古日报社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等会议报道方面,以全媒体报道为手段,探索重大会议报道的有效路径,凭借时政报道的“解释力”和话语创新以及视觉化表达,传播党的声音,努力引领国家和社会话语权。

深度解读是通向受众和用户的有效途径

会议报道是时政报道的主体,如何在会议内和会议外与受众和用户搭建有效的沟通管道,深入他们的需求,参与他们的基本生活构建,帮他们寻找这个世界的坐标,是当下传媒的新功课。特别是在自媒体崛起的众媒时代,海量信息带来的信息过剩和多元话语表达,容易使公众陷入认识的迷津。专业媒体的责任就是负责解释这个世界,提升公众对国家和社会的基本认同感,在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建立有效交流通道。

我们从2011年发生的,因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引发的谣言“食用盐可防核辐射”的“抢盐风波”可以看出,多数传媒虽然在当时并没有缺位,但是在前期并未有效平息社会恐慌心理。《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作者古斯塔夫·勒庞认为,在某一个事件或因某种原因聚集在一起的群体,他们具有偏执、专横和保守特征,只知道简单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和绝对谬论。①处于特定事件的群体或因不同原因结合在一起的群体是感性的、冲动的,有时比个体更容易受到某种暗示和鼓动。因此,传媒如果不能及时有效介入公共事件和公共话题,深度解读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事件,公众话语权就有可能被新的社会力量接管和支解。在自媒体崛起,“人人都有话语权”的今天,专业媒体的失位,就给其他舆论提供了解释的土壤。

媒体解读世界的能力是衡量其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对于大量会议类的时政报道,受众和用户的反应有时是迟钝的,需要媒体帮助建立与他们需求点有关的联系。公众对新闻的需求是多样的,有利益诉求,也有情感和心理诉求。因此,媒体需要针对不同受众和用户的需求,构建符合他们诉求的传播策略。

内蒙古日报社自建立全媒体报道体系后,一直寻求最佳的新闻传播策略,努力从平台构建和内容突破方面与受众和用户建立亲密联系,以实现传播力的提升。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内蒙古日报社在重要会议报道方面,以深度解读寻找与受众和用户的结合,从受众和用户需求点中实现报道突围。如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会议精神解读上,内蒙古日报社除转发新华社等中央媒体的重要新闻外,还在本土原创上寻找话语权支撑。《内蒙古日报》2015年11月27日刊发的由内蒙古党校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研究课题组撰写的题为《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的文章,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进行了深入剖析,回应了受众对重大政策信息中释放的新情况的阅读期待。而2015年11月17日《内蒙古日报》刊发的《共享: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的新闻,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社会保障处处长罗桂森和内蒙古财经大学教授柴国君的采访,向受众传递我区在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方面投入的“真金白银”的信息,以及在构建公共服务方面所作的努力。同时,对公众关心的养老、医疗、教育、生态建设方面的未来改革方向进行了阐述,提升了他们真实的“获得感”。而在同一天刊发的《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的报道,则是从报道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厅长李秉荣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院长马永真的视角,解读我区的人才战略和创新战略及其短板,并从激活创新资源的层面提出如何实现大众创业等。此后,内蒙古日报社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等会议报道都作出了这样的努力。比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如何影响你我生活?》等文章,都是从更接近受众关注点的角度深入阐述重大时政新闻释放的新信息。

在我们的习惯认知中,以为时政新闻就是天然的“八股派”,是不受受众欢迎的。其实,不是时政新闻土壤不够肥沃,而是媒体在时政新闻报道上缺乏“开创力”和“解读力”。我们从《环球时报》《新京报》和“澎湃”新闻实践可以看出,原创的,能深入解读公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的时政新闻,依然能够获得受众真实点赞。

在新媒体创造的碎片化和个性化阅读的环境中,以及由海量信息构建的新舆论生态中,释放公众话语权带来的“万众言说”“万众生产新闻”,给今天的公众带来了新的焦虑:谁说的是真的?谁说的是对的?“抢盐风波”以及非典时期“板蓝根风波”等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专业媒体要抛弃自己的短板,建立自己独特的内容言说体系,才有可能实现受众注意力回归。

话语体系创新是新闻表达突破的拐点

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崛起在释放公众话语权的同时,也激活了民间的话语创新。今天,不同年龄的人代沟感为何会越来越强烈?热衷看《鬼吹灯》的人看不懂知青情结;喜欢罗大佑歌唱的人,不明白“传奇霸业”游戏。因为互联网创造的新话语表达,正在制造新一代的“社交货币”。我们看微信圈里铺天盖地的“主要看气质”“吓死宝宝了”“网红”式的话语表达,常常让有年龄代沟的人不适应。虚拟世界的话语很快在现实图景中再现,不掌握这样的话语体系,你无法与年轻一代沟通,因为他们觉得你缺乏谈资。

“今天的新媒体话语在语形、词汇、语法等多个层面形成了不同于传统规范语言的变异特征,创造出‘新意迭出、妙趣横生的新媒体话语世界,且以其强大的情感张力和鲜活的生命力,对主流媒体的话语主导力产生影响。主流媒体要摆脱被边缘化的命运,就必须改“陈词滥调”话语模式为推陈出新②。

内蒙古日报社的全媒体报道,无论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语言表达上,正在努力营造适合不同群体和不同媒体受众、用户的新话语体系,以实现传播的互动效应。且看2015年12月31日《内蒙古日报》刊发的《干货都在这里了,全区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哪些重要信息》的报道。该报道以图表的形式,将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上受众和用户关注的信息一目了然的呈现。同时,在标题的话语制造中,采用大家习惯使用的口语,这样极易在新媒体上形成话语共鸣。因此,这则新闻在其“两微一端”的新媒体传播中与用户实现了“心理共振”。如内蒙古日报社旗下的《你好·内蒙古》新闻客户端,在2015年12月18日刊发的通讯《自治区党委九届十四次全委会议谋划了一件大事》,以“谋划了一件大事”这样的话语表达,激发了受众和用户的阅读期待,打破了过去党媒僵化的语言表达体系。而在2015年12月21日,其旗下的《内蒙古手机报》推送的《政府将帮助农村居民在城市定居》的报道,从农村居民的利益关注点出发,将远距离的政策信息经过新的话语整合,实现了近距离的传播互动。

从某种程度讲,新媒体的内容叙事就是新的语言革命,用户通过自己或转发他人适合自己价值观的内容,实现自我表达的快感和成就感。语言是有温度的情感,它对不同群体不同文化背景人的传播会有不同的效果。“美国学者S·萨金特曾对词的情感负荷作过研究,他从《芝加歌论坛报》上选出40个常用描述该报所反对的政策的术语和20个该报所支持的政策的术语,同时加进了若干中性术语,将它们混合排列后,请一些社会地位不同的人对其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诸如“就业率”一词就显示很高的正值,“统治”一词就显示很低的负值。”③

视觉化表达是提升传播力的利器

电视、电影和互联网的出现解放了现代人的眼睛,人们从沉闷的文字世界中发现另一扇窗户,以图片和视频创造的视觉文化正改变着我们的文化生活。“英国的文艺美学家伊格尔顿指出,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时代,文化符号趋于图像霸权已是不争的事实。图像生产深刻地涉及现代社会的政治、科技、商业、美学四大主题。”④ 视觉文化的形成,受众和用户阅读兴趣的转向,使传媒的表达体系发生了深刻变革。以视觉化表达生存的新媒体,正逐渐取代传统传媒的地位。

内蒙古日报社全媒体报道在时政新闻的视觉化探索方面表现出色,除了在重大会议的视频化表达上有较好的表现外,同时在新闻摄影、图表等视觉化表达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如在2015年11月21日《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推出的《一图读懂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委员会第十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亮点》,这个以图表形式解读会议的形式,由于其简洁明了的内容表达,受到粉丝广泛好评,阅读量突破6000次。在2015年的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报道方面,《你好·内蒙古》新闻客户端频道通过每天一期,共计十多期的新闻图解,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地向读者展示了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内容,每条图解的阅读点击量都在上万次。 在2015年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和全区的扶贫开发会议期间,《内蒙古日报》官方微博共刊发相关图片达550余张,视觉化表达得到充分彰显。

视频、图表、图片等视觉化表达的全方位应用,不仅丰富了内蒙古日报社的全媒体报道的手段,而且提升了其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力。互联网用户表现出一种“读图的冲动”,这并非源于人们对于文字的恐惧、疲倦或是反动,而是人们更愿意追求影像的变化和视觉的满足。⑤由于电影和电视以及互联网的催化以及3D等数字技术的发明,今天的受众和用户已经不再满足简单的文字阅读,媒体必须从单一的文字叙事中走出来,构建符合他们的视觉化图景。

从深度解读到话语体系创新,再到视觉化表达,内蒙古日报社在重大时政新闻的全媒体报道方面的探索正逐渐走向成熟。当然,其在构建适合不同媒体的新产品开掘方面,仍有很大的创新空间。这是一个媒体应具有的学习态度。

注释:

①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75-76页。

②李凌燕、周伟红.新媒体引发的语言革命及其对主流媒体话语模式的影响[J].新闻知识,2014(1)

③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新华出版社,第128页。

④孟建.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OL].浙江在线,2007年4月3日。

⑤彭雨蒙.新媒体语境下视觉文化的隐喻[OL].人民网,2015年3月17日。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编辑:徐峰

猜你喜欢

日报社时政内蒙古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2019年de第一场雪
梦幻老君山
可爱的内蒙古
爱在内蒙古
集体“失忆”
时政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