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外国的特殊信仰和风俗
2016-05-30徐宁祎
【摘 要】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开放的朝代,对外官方和私人的交流频繁。明代中国同时期的域外各国有很多值得注意的特别的信仰和风俗,从原始的身体崇拜信仰,到延续到现代的各种宗教中的习惯风俗,不一而足。本文试图从一个小的截面来研究与明代中国同时期的域外各国的信仰和风俗,探究宗教和风俗的关系。
【关键词】明代;外国;信仰;风俗
一、对身体器官的原始崇拜风俗
占城,在今越南境内,与中国距离比较近,与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交流关系。在《明史》中,有一段对于占城的风俗信仰的重要记载:
王,琐里人,崇释教。岁时采生人胆入酒中,与家人同饮,且以浴身,曰:“通身是胆”。其国人采以献王,又以洗象目,每俟人于道,出不意急杀之,取胆以去。若其人惊觉,则胆已先裂,不足用矣。置众胆于器,华人胆辄居上,故犹贵之。五六月间,商人出,必戒备。王在位三十年,则避位入深山,以兄弟子侄代,而己持斋受戒,告于天曰:“我为君无道,愿狠虎食我,或病死。”居一年无恙,则复位如初。国中呼为“昔嚟马哈剌”,乃至尊至圣之称也。
这段记述中,占城的国王对佛教有虔诚的信仰,有避位的传统,在国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是国家的精神领袖。但是,这个国家的国王还有采食活人胆或用胆洗浴的习惯,国人也采集活人胆献给国王、洗象的眼睛,并出其不意的截杀路人,可见当地对胆脏这种人体器官有很重要的原始崇拜。这种杀生的习惯与佛教教义有所冲突,但是依然被保留了下来。另外,当地人对华人的胆脏尤其重视,可见华人在当地有一定的地位,中国人与当地的交流也十分频繁。
二、动物食用遗体的丧葬风俗
真臘、暹罗、爪哇三国都有让动物食用亲人遗体的习俗,在明史中有明确的记载。真臘人“人死置于野,任乌鸢食,俄顷食尽者,谓为福报。居丧,但髡其发,女子则额上剪发如钱大,曰用此报亲。”除让猛禽啄食亲人遗体之外,还剪发来表达对亲人的怀念。暹罗的习俗是这样的,“富贵者死,用水银灌其口而葬之。贫者则移至海滨,即有群鸦飞啄,俄顷而尽,家人拾其骨嚎泣而弃之于海,谓之鸟葬。”暹罗的贫穷阶层受经济条件的制约,选择“鸟葬”的方式告别亲人,并不像真臘人那样觉得这是最好的告别方式。关于爪哇人的记述如下:“父母死,舁至野,纵犬食之;不尽,则大戚,燔其余。妻妾多以燔殉。”这里除了让犬类食用遗体,还有妻妾殉葬的习俗,这在古代中国少数民族甚至汉族也是有很多类似的例子的。妻妾殉葬是源于视死如生的观念,对死者灵魂的相信和肯定。让鸟类犬类食用遗体的习惯与中国藏族的“天葬”习惯有很大的类似,是为死者超度、赎罪的仪式,与佛教教义吻合。“剪发报亲”则与中国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有吻合之处。
三、多种宗教和风俗的融合
古里是西洋重要的一个大国,在《明史》中对古里的风俗也有详尽的描述。同时,对和它相似的柯枝国的描述,也补充了对古里描述的不足。明史中对柯枝的记载,是这样的:
柯枝,或言即古盘盘国。……王,琐里人,崇释教。佛座四旁皆水沟,复穿一井。每旦鸣钟鼓,汲水灌佛,三浴之,始罗拜而退。……人分五等,一曰南昆,王族类;二曰回回,三曰哲地,皆富民;四曰革全,皆牙僧;五曰木瓜。木瓜最贫,为人执贱役者。屋高不得过三尺。衣上不得过脐,下不得过膝。途遇南昆、哲地人,辄伏地,俟其过乃起。
下面是对古里的描述:
古里,西洋大国。……诸藩要会也。……俗甚淳,行者让道,道不拾遗。人分五等,如柯枝,其敬浮屠,凿井灌佛亦如之。每旦,王及臣民取牛粪调水涂壁及地,又煅为灰抹额及股,谓为敬佛。国中半崇回教,建礼拜寺数十处。七日一礼,男女斋沐谢事。午时拜天于寺,未时乃散。王老不传子而传甥,无甥则传弟,无弟则传于国之有德者。国事皆决于二将领,以回回人为之。刑无鞭笞,轻者罚金珠,重者断手足,犹重者夷族没产。鞠狱不承,则置其手指沸汤中,三日不烂即免罪。免罪者,将领导以鼓乐,送还家,亲戚致贺。
四、伊斯兰教风俗
伊斯兰教自从产生以来就有十分强大的影响力,在《明史》中记载的很多当时的国家都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或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信仰会形成很多特殊的风俗,比如斋戒、礼拜等等,还有因为伊斯兰教教义而衍生出来的服饰习惯、生活习惯。《明史》中详细记载了一些国家信仰伊斯兰教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宗教习惯与现在的异同,十分值得深入研究。相对于佛教和印度教,在《明史》中伊斯兰教的记载明显更加丰富和详尽,可以看出伊斯兰教的强势影响力,所以对伊斯兰教情况的探究就更加显得必要了。
信仰和风俗是一个国家精神和文化的体现,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都会产生影响,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观念之间既冲突又融合,最终造就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虽然有些国家一种固定的信仰和文化观念是主流意识形态,但也不能排除其他文化意识形态的渗透和融合。从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当中,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综合发展的程度。笔者在这里只是单纯的对一些特别的信仰习俗进行简单的研究,还有很大的不足之处,希望能和各位读者多多交流。
作者简介:
徐宁祎(1989.7~),女,甘肃省兰州市人,在读硕士学历,单位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中国明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