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图形说话

2016-05-30张俊华

新课程·中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建模能力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张俊华

摘 要:“建模能力”在众多的学科领域都是适用的,在初中科学学科学习中运用这种能力对提高学习能力同样效果显著。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就可以运用这种模型去解决具体的学习问题,或是进行自主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关键词:“建模能力”;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长期以来,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知识教条僵化,学生缺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既传授学科的基础知识,又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建模能力”就是其中科学而高效的方法之一。

所谓“建模能力”,就是在占有大量知识资源和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对知识的深入分析,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体系,通过反复归纳研究,形成规律性认识,建立起一种知识学习模型。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就可以运用这种模型去解决具体的学习问题,或是进行自主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建模能力”在众多的学科领域都是适用的,在初中科学学科的学习中运用这种方法同样效果显著。那么,“建模能力”是怎么使用的呢?教师要做什么?学生要他们做什么?怎么做?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着眼点应在于让学生大多数参与进来。通常建模能力在学习和应用中的一般程序为:“信息→建模→解模→用模→新信息”。笔者就结合多年的教学具体事例,侧重通过图像模型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简要解析如下。

一、挖掘教材资源,巧妙建立模型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刚刚接触比较抽象的概念,对物质三态,六个物态变化的过程名称及吸放热情况容易混淆。教材使用了比较直观的图形模型。我们称它为“金三角”。具体如下图所示:

建立模型:物质通常共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之间有六种物态变化,分别是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凝结)、升华和凝华。其中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和升华;放热的有:凝固、凝结(液化)和凝华。学生对这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以及吸放热情况非常容易混淆。笔者学生建立图形模型如下:物态变化过程中,凡是有“凝”字的都为放热变化,那么其他三种为吸热变化。模型中的双向箭头表示三种物质之间互相都可以转化。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模型的建立,把抽象的概念转化成了具体的图形,大大降低了记忆上的难度,也提高了知识掌握的准确性。

在九年级上册,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接触了酸、碱、盐的知识。对于这些内容的核心知识,在短时间内很容易混淆和遗忘,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不理想。那么,有没有类似的图形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呢?利用酸、碱、盐之间可以两两发生反应,我们建立了图像模型如下,并称之为暧昧“三角恋”。

建立模型:常见的酸、碱、盐互相之间都可以发生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发生转化。

例如,酸可以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也可以跟盐反应生成新的酸和新的盐。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如下:

HCl+NaOH=NaCl+H2O;2HCl+Na2CO3=2NaCl+H2O+CO2↑

又如,碱可以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也可以跟盐反应生成新的碱和新的盐。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如下:

NaOH+HCl=NaCl+H2O;2NaOH+CuCl2=Cu(OH)2↓+2NaCl

同样,当碱同时遇到酸和盐时,反应虽都能进行,但它们也是有顺序的。即碱先与酸反应,再与盐反应。例如,往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开始没有明显现象,再有蓝色沉淀生成。具体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达如下:先H2SO4+2NaOH=Na2SO4+2H2O,后CuSO4+2NaOH=Cu(OH)2↓+Na2SO4。

綜上所述,酸、碱和盐之间的暧昧“三角恋”是有一定隐含条件的,它比物质的三态变化模型稍微复杂。

二、利用错误资源,认真研究模型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图像模型的作用后,他们学会逐渐建立之间的模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发生错误。这时,我们教师应该正确看待。我们完全可以利用错误资源,指导学生认真研究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属于之间的正确模型。

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的第三章,学生接触了温度、内能和热量三个概念之后,非常容易混淆。而且在应用过程中经常张冠李戴,对概念的内涵含糊不清。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基本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没有明确。理清这三个概念的关系,重点解释这六句话。温度与热量的关系:(1)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2)物体的温度升高了,不一定是由吸收热量引起的;热量与内能的关系;(3)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加;(4)物体的内能增加了,不一定是由吸收热量引起的;温度与内能的关系:(5)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6)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这样的解释,学生还是容易混淆。但是在建立模型之后,效果就不一样了。跟酸碱盐的暧昧“三角恋”不同,我们称之为另类“三角恋”。

较之第二个模型不同,图形中的横线代表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不一定,而箭头指向代表两者之间是一定的。也就是说它们三者的关系归纳为六条,具体的不一定解释如下:(1)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2)物体的温度升高了,不一定是由吸收热量引起的;(当外界对物体做功是,物体温度升高);(3)物体的内能增加了,不一定是由吸收热量引起的(还可能是由外界对物体做功引起的);(4)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时,内能增加,但温度保持不变)。这样,通过又一个三角形模型的建立,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对概念掌握不清的问题。

三、对比新旧资源,适时应用模型

那么,图形模型的建立,是不是一劳永逸的呢?显然,这是不成立的。因为,在不同的科学概念应用过程中,总会有不同的问题与解释。在九年级上册的第四章《代谢与平衡》中,学生对糖类、蛋白质和脂肪三类营养素的相互转化容易混淆。简单地说,它们三者的相互转化关系为:三者都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先后顺序为:糖类、脂肪、蛋白质。糖类和脂肪何以互相转换,蛋白质可以转化成糖类和脂肪,糖类可以合成部分蛋白质。由于有以往三个概念之间的图形模型,学生很容易联想到了三角形模型。显然,新旧资源之间肯定存在不同。通过对比,学生建立了图形模型如下:

对比以前的图形模型,箭头代表可以转化,横线代表不能转化。这个模型的主要难点是如何解释脂肪不能转化成蛋白质。应用我们人体当中的具体例子就是:当一个人长时间的节食会导致消瘦很多,主要原因是脂肪转化成了糖类和蛋白质;当一个人长时间食用糖类丰富的食物会变胖,主要原因是糖类转化成了脂肪;当一个人减肥成功后并没有变得肌肉发达,主要原因是脂肪不能直接转化成蛋白质。从元素的角度分析,蛋白质比脂肪多了一种氮元素,所以,脂肪不能转化成蛋白质。学生通过对一系列的模型建立,逐渐学会了建立模型的方法。而这些方法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能力基础。

“建模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灵活性、逻辑性、创新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对知识模型的解模和研究,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角色的转换,由通过讲授型传递知识转换为通过互动型传递方法和技能,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编辑 韩 晓

猜你喜欢

建模能力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初探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研究
数字电路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及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