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后进生转化策略
2016-05-30罗少平
罗少平
摘 要:司马迁曾在《史记·孔子世家》有言,“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故,教育必然也会产生差距、分化,正如矛盾的对立统一。在学校教育中,有所谓的先进生、后进生,转化后进生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管理任务的重中之重。联系教学实践,从“什么是后进生”“怎么转化后进生”以及“转化后进生带来的反思”几方面来展开探讨。
关键词:宽容;责任感;习惯;耐心;爱心
一、什么是后进生
所谓的后进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学习上成绩落后垫底、积极性差,行为上自我约束力差、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
然而“天下之大,千品万类,六行八道,各有所长,岂能千人一技乎?”古人早已对人的发展提出了差异性。因此当今社会的学校教育不应当以成绩来衡量教育得失。
学生本无先进后进之分,正如安奈特·布鲁肖在《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50个方法》中提出的“90/10法则:90%的纪律问题都是由10%的教师提出来的。”指出一个普遍现象,学生纪律问题,大多数情况下不是问题,而是我们老师做得不够好。
二、怎样转化后进生
后进生的转化,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结合教学实际,对后进生的有效转化策略进行探析。
(一)宽容理解、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我们不能以异样的眼光态度看待后进生,而要主动与其进行情感沟通。后进生在成长过程中本身就承受较多的批评,表现得比其他同学要差。在转化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后进生所展现出的问题。我们在处理后进生问题时,不能使用刺激性的话语,而要尊重学生,使我们与学生的沟通远离不和谐的音符。尊重学生,帮助并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二)培养责任感,发现闪亮点
“承担一点职务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这点对后进生来说尤为明显。例如,在我们班,我任命赵×同学为卫生督察队队长,与另外几名后进生一起担任队员,负责教室、包干区的卫生督查,起到了极大的效果。他们对自己的职务感到很满意,并且,在劳动方面表现极为积极,受到大家一致好评。作为班主任,要培养后进生的集体荣誉感,让他们在班级这个大环境下培养自己的责任,同时又接受全班同学的监督。“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这是我常在课堂上给学生强调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闪亮点。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我更加注重发现他们的闪亮点,有些同学东西整理得很整洁,对他们竖起大拇指;有些同学字写得很干净、整洁,给他们竖起大拇指,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们。渐渐的,这些后进生可以重获自信心。
(三)培养良好习惯,明确目标
培养后进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小组教学、组员帮扶,有序安排先进生和后进生组队。指导帮扶工作,慢慢地培养了后进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按时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课,课后及时预习。同时,培养后进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引进激励机制,循序渐进,表现进步就给予适当表扬;同时,让优生做好表率作用,做好榜样教育。更关键的是,我们要明确后进生转化的目标,让后进生明确他们自己要转化的目标,让学生自我询问“我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我想在学习生活上有什么转变?”等。让学生时刻牢记,体现自己“我能行,我要进步”。
(四)给家长的信
一切的学校教育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家庭教育。家校齐心合力,后进生的转化希望才大。大多数家长以自己的孩子为骄傲。家长最开心的就是听到别人对自己孩子的夸赞,而与此同时,学生也希望老师和家长能够以他们为骄傲。我们老师可以给家长写一封信,写一张纸条,传达我们对学生的期待,将学生良好的表现寄送给家长。当学生意识到自己表现有进步的时候,动力也就更足了。
(五)耐心、爱心相对
后进生之所以问题严重,正是因为其问题的重复性、持久性。我们教师在转化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耐心,最关键的是爱心。将每个学生看成一朵花、一粒种子,他们将在我们的呵护下发芽成长。爱的教育或许才是所有工作最重要的一步。多一点关爱,多一点鼓舞,多一点笑声给学生,取得学生的信任,我们的后进生转化工作才有希望。
后进生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课堂之内,我们精心观察学生学习活动;课堂之外,我们与学生为友,静心、谈心。我们要做的是等待后进生的点滴进取、静候花开。
三、转化后进生给我们带来的反思
初为教育工作者,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我受益颇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也引起我的许多反思。常想起孔夫子曾在《礼记·文王世子》中提到的“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老师,承受着来自学生、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的压力,更有来自内心的自我警醒。学生也同样经受着各种压力,后进生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产物,终究离不开我们教育者的眼光。我们唯有不断革新教育理念,改变对后进生的看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或许,这才是我们教育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M].吴文侃,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1.
[2]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姚梅林,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06.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06.
[4]安奈特·布鲁肖.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50个方法[M].于涵,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06.
[5]吴非.不跪着教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10.
[6]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05.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