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住宅的空间交往设计构思
2016-05-30曹杰
曹杰
摘 要:高层住宅所存在的关键问题就是居住其间的人们深居简出,远离自然,缺少交往。人们缺少家园感、安全感与归属感。高层住宅只着眼于“居住”中“住”的部分,户型在三向度上叠合,通过以电梯为主的核心枢纽进行竖向串联,这种看似规律的表象背后藏着许多混乱,这既有空间层次上的不完整,也有社会结构上的不确定。
关键词:高层住宅;空间交往;设计构思
奥斯卡.纽曼在《可防卫的空间》中指出居住区的空间领域和层次应当由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和私密空间四个层
次分级组成。一个健全的居住区,它的空间应该是多层次的,人们在不同的领域里,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依次展开。
现在的高层住宅中,入口门厅,电梯厅等空间由于经济原因,人们总是尽最大的努力把它们压缩到最小,只满足基本交通要求。在拥挤的空间里,人们只会匆匆路过,停留下来交往的可能性极小。交往空间的设计非常必要。
1 设计理念
1.1 功能设计构思
建筑物创作构思的最基本要求是满足人的行为需求空间的实用性。基本要求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当人在生活、生产、工作中,对于遮风避雨的生理需求。其次是满足基本要求的同事对场地及空间使用上的要求。当然,功能构思除考虑基本功能外,随着人对精神领域的诉求,更加追求人与自然、与环境的和谐,对美感的追求,这些都会在建筑形象和空间上产生新的表现特征。
1.2 结构设计构思
结构设计首先应满足功能的需求,其次参考地质满足承载力的要求。远古巢穴是一种本能的构架完善与美化。而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施工技术的进步,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更多的形成了技术美学、应用美学的表现物,人们对建筑的外观识别发展到建筑的内涵追求。
1.3 形象设计构思
新的人文社科理论成果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创造全新的建筑形式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建筑形式日新月异,突出平整外形的设计造型较多体现在办公、宾馆建筑,在繁华喧杂的建筑群中,运用平面整体性为主立面,在平整外形的基础再追求某些线条、门窗的变化,使建筑物脱颖而出,给人一种清朗、简朴的造型,表达一种大度、高尚的意境。在满足功能的同时更多赋予了建筑物生命和感情。
2 空间的形态特征
空间形态特征是主题营造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是指通过空间的尺度、形态、比例及空间的层次关系对人的心理体验的影响,令人产生领域感、私密感、亲切感,以及根据环境气氛的需要令人产生的不同的心理情绪[3]。
室内环境的各类标准可以看作这样一种类型——完全处于人工的控制下。在相反的另一端,设计者会希望以被动的方式掌握建筑物的内在特性来控制舒适的程度。在历史上这就是对自然通风和采光的限制,设计者为了打开窗子能有效果好的穿堂风不得不接受狭窄的平面,很大的层高也是为了最大程度的获得自然光。一些有着传统结构的建筑物也能保证夏季降温,冬季保温的良好的热学效果[4]。
3 空间交往设计
人类对于环境的追求,一直都不曾停止过。除了居住的环境,还有交流的,休息的,公共的。建筑之与人,人之与自然,都在努力追求一种和谐。
3.1 领域意识与人际距离
为生存及延续后代的需要,动物具有强烈的占有和领地意识。人类也不例外。所以,人与人之间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之分。而高层住宅里拥挤的门厅和电梯厅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几乎达到了最亲密的距离,远超过人们正常交往的社会距离。所以,开辟一个可供人们共用的交流空间是非常有必要的。
3.2 安全性和依靠感
安全感的需要也是人类基础而本能的需要。人们在潜意识里往往倾向于尽量隐蔽自己而面向公众,从而使自己处于更加安全的地位。空间设计中应有效的思考人群的分布和流向。
3.3 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人与动物不同之处在于人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除了寻求基本的安全感之外,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保有个人的隐私,拥有相对独立的个人空间。办公室之类的一般都采用封闭空间,或是玻璃隔断、声音隔绝,保持必要的私密性。
4 结束语
高层住宅远离自然,缺少交往。人们缺少家园感、安全感与归属感。高层住宅只着眼于“居住”中“住”的部分,户型在三向度上叠合,通过以电梯为主的核心枢纽进行竖向串联,这种看似规律的表象背后藏着许多混乱,这既有空间层次上的不完整,也有社会结构上的不确定。一个设计的创作过程,也就是自己对一个设计理念和方法的理解过程。高层住宅能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更新技术手段和引进新的技术,使空间更符合使用者不同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子平,王竹.“居住下垫面”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J].建筑学报,2005(10).
[2]戴志中.建筑创作过程与表达[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赵小龙,邵龙,李玲玲.室内空间环境设计思维与表达[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4](英)彼得.福西特.林源译.建筑设计笔记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