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课教学的思考
2016-05-30马爱珍
马爱珍
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下,如何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每一个历史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只有教师深入领会了新课程标准和理念,将其融入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初中历史教学的新策略,才能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下面是这几年来对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互动合作的方式创新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不断深化,新课改形势下的历史教学课堂也逐渐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深受广大师生的认可和赞同。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1.师生之间主动交流变为形式主义,交流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十分熟悉,在课堂上为了保证课程的进度,师生之间的互动往往是教师引导交流,一般采用提问的方式,这样的交流既不能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又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明显是一种流于形式的主动教学方式。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师生之间互动目的以及教师主导薄弱
在新课改形势下的初中课堂教学,教师一般需要在课前对课程的教学和讨论的内容进行充分准备,在课上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通过教师侧面引导不断深入,并且不会使讨论偏离主题。但是有些教师在课前未能充分备课以至于师生互动中不能够及时把握学生探讨的主要路线,使學生的探讨缺乏目的性,大大降低课堂效果。
二、提升教学理念,切实转变观点,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改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必须运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去主导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知、体验。在活动中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体会到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合作与探究的乐趣。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要把“乐学”作为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而和谐的学习氛围、师生关系,更能增进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和知识的交流与合作,从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使学生愿意“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只有这样的教学方式,方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变“学会”为“会学”。每一位老师时刻要保持清醒,要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因此,必须建立起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使用的理念。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切实培养学生自学、理解、说明问题的能力,不可把历史教学的课堂变成教师的个人舞台。只有摆正了主导地位和主体地位的位置,师生活动才能融为一体,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三、每一个历史教师都想追求最高的教学频率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多教师的教学效果是高耗低效的,这主要体现在:
1.不充分的课堂引导
过去式是历史学科的一大重要特点,正因为过去的不可再现,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给学生展现当时的历史情境和完整的历史画面。所以,课堂引导方面,往往因为准备不够充分,无法在开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果每一次上课都是同样的开场,没有悬念和趣味性,学生就慢慢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2.课堂教师引导不力
尽管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发挥自主学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学生的组织引导不力,致使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诸多困难。这是因为学生还没有有效的自主学习习惯,不能有效地通过网络或图书馆资料来实现知识的搜集。所以,那些收集知识困难的学生迫切需要教师更多引导,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四、明确历史课程的重要性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基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注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历史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人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要让学生知道:任何民族的今天,都是由过去发展而来的。一个民族若只依赖过去是不会有发展的,但一个抛弃了祖先的民族注定不会有前途。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上所谈仅仅是本人在历史教学中的一些思考。我知道,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我们将会面临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有待于今后永无止境的探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大幅度提高每堂课的效率、效果,才能重塑历史教学的新形象。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