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班级归属感培养途径探析

2016-05-30尹江霞

科教导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归属感途径班级

尹江霞

摘 要 归属感是人的社会属性中最为重要的属性之一,当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参加班级活动,与同学交流少,逐渐成为“班级边缘人”,班级归属感缺失,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都造成不良影响。本文分析了班级归属感对大学生成长与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从个人、班级建设以及学校等方面,探讨培养大学生班级归属感的途径,旨在让学生更好融入班级,感受集体的温暖,培养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 大学生 班级 归属感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1.085

Training Approach of College Students' Class Belonging

YIN Jiangxia

(Guangxi University Xingjian College of Science and Liberal Arts, Nanning, Guangxi 530005)

Abstract People's sense of belong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cial attributes property, today more and more students do not participate in class activities, less communication with students, becoming "marginalized class", the class is missing a sense of belonging to the student's health and studies have caused adverse effec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class belonging to students' growth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ndividual, class and school construction, etc., to explore ways of college students' belonging class, designed to allow students to better integrate into the class, the collective feelings of warmth, culture sound personalit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lass; belonging; approach

0 引言

近年来,高校“班级边缘人”、“班级隐形人”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和高校教育管理者的极大关注。“班级边缘人”是指班级中,不参加班级活动,上课也是独自坐在角落,很少和同学交流。有的同学因为性格内向,没有兴趣爱好以及特长,在班级中得不到重视;有的学生是因为在学生会、社团以及社会兼职中投入了大量精力,忽略了班级活动,与同学的交流也逐渐减少,慢慢地也被边缘化。培养学生对班级的心理归属感,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1 归属感与班级归属感

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归属感是个体本能的需要,能很好地避免孤独感和寂寞感,给个体带来安全感;是人的社会属性中最为重要的属性之一。弗洛姆把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的需要认为一种个体本能的需要,他将这种需要称之为归属感(the sense of belonging)。社会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一团体,并对其产生亲切、自豪的情绪体验了认同感、公平感、安全感、价值感、工作使命感和成就感,这些感觉最终内化为个体的群体归属感。①如果个体能在群体中获得归属感,这种内心的体验可以产生一种强大的合力与向心力,形成一种向上的团队精神,而这种向心力与团队精神则会加速群体目标的实现。因此,良好的归属感是个体在群体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的前提,也是整个群体凝聚力量、团结向上的基础。

人类作为一种群居动物,为了克服孤独感和寂寞感,个体需要将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如家庭、学校、协会、工作单位等,在集体中实现与他人交往,获得安全感,减少或消除孤独感和寂寞感。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远离家乡、亲人,学校、班级毫无疑问成为首要归属集体,他们希望自己所在的班级是一个团结友爱、和谐互助的集体。班级归属感是班级成员经过一段时间彼此熟悉、适应,产生对班集体工作目标、班级文化、行为规范产生基本的认同感,而产生的对班级的安全感、满意感和向心力。归属感强的同学能自觉参与班级活动、为班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各种组织、策划、参与活动增强对班集体的责任感、使命感,从而强化班级归属感。

2 培养大学生班级归属感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和谐健康的心态。青年大学生刚摆脱中学封闭、狭小、压抑的环境,步入大学这个开放、广阔又复杂的美丽殿堂,他们自我意识高涨,情感丰富,渴望与人交往,有着强烈的寻找朋友,渴望友谊的心理需求,希望能在重要集体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得到大家的尊重、认同。培养良好的班级归属感,感受同伴的支持,老师的关心,集体的温馨,能避免内心的孤独感,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另外,班级归属感强的同学能感受到在班级中被接纳、被尊重。能在这个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现自己的重要性,就会对这个集体产生热爱、责任、义务、奉献等情感与行为,这样一个人才不会感到空虚、寂寞甚至觉得自己失去存在的价值。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下,成长与独生子女家庭的一代大学生个性张扬、自我意识高涨、价值主体个体化,导致的集体主义观念淡化,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集体是有目的的个人集合体,不是单个人的简单的总和,也不是一群人的偶然聚集,集体意味着有共同目标、有行为规范、有活动准则、有责任分担。②可见,班集体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重要桥梁,学生对班集体的归属感越强烈,就会对班集体有更深的责任感,主人翁意识也会更加突出,对班级各项事务也会更热心,为班集体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的愿望也会更强烈,从而能更积极地投身于班级建设中去。

(3)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和学业。目前,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普遍缺乏认同感,一般的学生专业的选择是出于无奈或随大流,本身对专业毫无兴趣。Zepke et al(2006)的研究发现,对学校和班级缺乏归属感是导致学生退学的重要原因之一。③早期国内外心理学家认为,班级归属感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投入和学习成就是有直接相关性的。班级归属感欠缺的同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班级边缘人”,与班级同学关系淡漠,经常游离于集体,一旦对专业缺乏兴趣,很可能经常逃课,行为懒散拖延等。如果一个凝聚力强的班集体,同学们有较强的集体归属感,学生能在情感上认同、热爱班级,能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向班级中其他同学趋近、靠拢。同时,归属感强的集体,能让身临其境的学生感受到良好的班风、学风,逐渐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和认同感,提高学业成就感。

(4)班级归属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在高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强调学生主体性与个性的发展,各高校实施的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导致“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成为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班级同学之间缺少情感联系,班集体出现离散状态和虚化状态,班集体概念不断淡化,班级归属感更是无从谈起。对于那些性格较为内向、兴趣爱好缺乏的同学来说,除了班级这个正式组织,他们不参加社团、不加入学生会,不主动联系同学老乡,如果班级凝聚力不强,就会导致这部分同学形单影只,集体观念淡漠,也极易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和谐班级小环境是整个学校大环境和谐的前提,只有实现各班级的和谐才能是想整个校园的和谐稳定。

3 培养大学生班级归属感的途径

(1)积极主动、开朗自信的良好心理品质是班级归属感形成的基础。大学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学习成绩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指标,那些活泼开朗、乐于交往、兴趣爱好广泛的同学更容易被大家接纳。保持活力四射的青春热情,没有人会去喜欢一个毫无活动力、死气沉沉的人,所以保持自己的活力、保持自己的青春活动,会改变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印象。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喜欢有自信的人。只有自己认同自己、自己喜欢自己的人才会被别人喜欢。要提高大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就要鼓励大学生积极与人交往,培养外向型人格,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班级活动,在班级中体验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提高其对班级的归属感和适应集体的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发挥团队合作精神,积极主动为班集体奉献力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人,总是以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充满活力和热情,为了确保完成团队赋予的使命,和团队成员一起努力奋斗、积极进取、创造性地工作。积极主动参与班集体的建设工作,发挥自我的聪明才智,为班级活动积极建言献策,能提高自己的主人翁意识,提高自我价值,意识到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产生心理满足感。

(2)良好的班级氛围在班级归属感的培养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集体的形成是一个从集体组织者的专断要求到个人在集体要求的基础向自己提出任意要求的过程。” 也就是说,新集体在形成初期要集体组织者要制定一些“专断”的要求,如班级目标、班级纪律、行为规范等,然后班集体同学能把这些内化为自我的要求。在这个内化的过程中,班主任更需要多关心刚走出家门的大学生,多与他们交流,引导他们尽快适应新集体,这些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关注、被重视,尽快对班集体产生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能自觉参加班级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自觉地遵守这个班集体的规定,维护这个班集体的荣誉,把个人的发展与班集体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班集体的发展前进不懈努力。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有班主任的长期关注,经常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现状,平等沟通,真诚交流,引导学生顺利解决成长发展中问题,是学生保持对班级归属感的重要途径。

(3)学校重视班级建设,支持班级活动。学校大力倡导、积极支持的活动无非是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这些活动是为有特长的同学提供的舞台,那些没有任何特长的同学很难找到展示自己的舞台。因此,高校积极引导、支持班级开展活动,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始终是班集体的一份子,让每一个同学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通过团体协作的活动,不仅能增进同学们的友谊,加强团结互助的精神,而且能让每一位学生感知到集体的智慧与强大,从而增强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对班级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班级的学风和班风建设。

(4)充分运用网络平台进行高校班级建设。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正确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进行高校班级建设,不仅可以拓展班级建设的形式与范围,有效引导学生成长,还可以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创建平台。辅导员、班主任可以通过建立班级网络通信录、利用飞信、公共邮箱、博客甚至微信群等方式缩小与学生间的距离,提高信息传达的实效性,增进学生间的情感和友谊,也能起到对班级建设的正确引导的作用。

注释

①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87.

② 赵玉如.集体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③ Zepke, N., Leach, L., & Prebble, T. (2006). Being learner centered: One way to improve student retention?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31(5):587-600.

猜你喜欢

归属感途径班级
价值感与归属感
班级“四小怪”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不称心的新班级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