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高职高专大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
2016-05-30卢娣娣
卢娣娣
摘 要:本文阐释在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教学中,影响大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因素有:心理因素、知识水平因素和实践能力因素。教师要从心理层面激发自学的积极性,创造实现自学能力的前提;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知识水平,加固实现自学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的实践运用能力,最终实现培养高职高专大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英语自学能力;任务式教学;第二语言语习得
目前, 高职高专学生口语、听力、翻译、写作、阅读水平高低不平,大部分学生英语水平相对一般,自学能力也相对较弱。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水平与自学能力的高低息息相关。研究并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英语自学习能力势在必行。
只有从如何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力的根本出发,改革创新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的积极性, 学生才能主动地而非被动地去获取第二语言习的能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原动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心,进一步获取语言的运用能力,达到掌握知识与技能,从而达到提升英语水平的学习目标。
因此,对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培养目前就成了英语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工作。
1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因素分析
1.1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因素之一:心理因素
高职高专的学生由于大多经受过来自学习以及考试上的挫折。自信心普遍比较缺乏;即便有自信心,也不具备十分强烈的自信心,导致学生从心理上对于自己是否具备一定或较强的自学能力持不确定的态度,从而制约着学生自学能力的潜在自发性。在自学能力培养过程中亦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1.2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因素之二:知识水平因素
高职高专的学生的听说读写四方面呈现出一定的水平参差状态。少部分学生听说读写水平相对较好,但所占学生比例较小,大约不到三分之一。大部分学生听、读和写一般,而说比较薄弱。这样的英语知识水平的分布决定了学生本身具有的自学能力程度的高低。从而,在客观上英语知识掌握水平一般限制其自学能力。
1.3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因素之三:实践能力因素
高职高专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实践活动缺乏造成实践能力的欠缺。由于中学阶段偏重应试英语教学的原因,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实践活动开展不足或者甚少,致使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停留在语言认识层面而非语言实际运用的层面。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较弱,从而阻碍了达成实现自学能力的目标。
2 运用影响自学能力的因素实现大学生英语学习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探讨
2.1 从心理层面激发自学的积极性,创造实现自学能力的前提
英语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而言属于第二语言。因此,我们在心理层面进行教学的开展时,可以适当地结合第二语言语习得理论。
该理论倡导人克拉申认为:简单来说,语言的掌握,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都是在“可理解的”真实语句发生(即我们前面探讨的有效的声音,也就是可以懂意思的外语)下实现的;都是在放松的、不反感的条件下接受的;它不需要“有意识地”学习,训练和使用语法知识;它不能一夜速成,开始时会比较慢,说的能力比听的能力实现得晚。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针对以上语言实现的特点来设计的。他的理论由以下五大支柱组成,被他称为五个“假说”。其中的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尤其值得我们在此处借鉴。
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认为,有了大量的适合的输入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心理上的因素影响着他习得语言的速度和质量。这些因素是:
①动力。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②性格。比较自信,性格外向,乐于把自己置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在学习中进步较快。
③情感状态。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中,焦虑较少的人容易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入。同样,心情放松和感觉舒适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显然学得更好。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尽量采用多鼓励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学生的英语若有出色表现要及时和大力的表扬,促使其更加完善。学生的英语若表现一般,也需要予以一定的肯定及夸赞,不断增强其自信心;学生的英语若表现较欠缺,不要立刻批评指正,而应该先找出他相对较好的部分给予表扬,然后在建议式的提出意见,帮助其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2.2 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知识水平,加固实现自学能力的基础
要实现高职高专学生的自学能力,归根究底需要全面提高高职高专学生英语知识水平。因此,教师要合理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
首先,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教师应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按照“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要求,改变学生传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变成主动地去探究知识,促进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
其次,教师应该多讲授了英语学习的正确方法。例如:
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简要介绍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即“输入—输出”的过程,及“记忆”与“运用”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然后,着重指出英语学习重在坚持和努力。需要付出足够的时间和辛苦努力的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去操练,从而形成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促进英语运用能力的增长。
同时,还要强调英语学习的方法。可以为学生讲授一些记忆单词的方法和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英语学习技巧。若方法得当,英语学习的效率就自然会更高,学生英语水平也能得到提升,从而增强自学能力。
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目标。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来逐一实现这些目标。例如:引导讨论法、任务教学法和实训演示法等。
2.3 培养学生英语的实践运用能力,促进达成实现自学能力的目标
要培养学生英语的实践运用能力,实现高职高专学生的自学能力的目标,第二语言语习得理论中的假设之一:可理解输出( Comprehensible Output)值得我们借鉴:
语言发现如果仅有输入条件而缺乏输出体系,学生就会听得懂但说的能力差。广东话中有一句:“识听不识讲。”说的就是这一现象。于是斯韦恩(Swain)在1985年提出了“可理解输出理论”,即在输出时尝试做一些高出他们目前水平的练习。因为输出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寻找合适的形式来表达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他们碰到一些不知该如何表达其意思的困难时,就会去努力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自己尝试总结一些新的规则,从对方的反馈中总结经验,最终形成比较稳固的体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的实践运用能力时,一定要注重学生英语输出的方面,即让学生有机会用英语多表达自己的思想。
以英语阅读课程为例:采用任务式教学来完成英语语篇的阅读理解。
首先,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组。
然后,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英语语篇的阅读,并且完成所有阅读理解的练习题。再分别由不同小组给出本组的答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答案对比分析得出正确答案。
最后,分组进行语篇大意的解读。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分工,或者读句子,或者翻译句子,或者解释重点单词和表达习语,又或者总结概括大意等。教师在整个环节中给予学生诸如难点单词、表达语和翻译准确度把握等的指导。学生在自发互动的过程中完成了阅读任务。从而避免了英语阅读只看不说的沉闷教学或者教师一人独白的单调教学,激发了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并且更重要的是促进了达成学生英语阅读自学能力的实现的目标。
总而言之,影响大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因素有:心理因素、知识水平因素和实践能力因素。教师要从心理层面激发自学的积极性,创造实现自学能力的前提;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知识水平,加固实现自学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英语的实践运用能力,最终促进达成实现自学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顾伟栋.心理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N].英语周报,2003.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Oxford R. Language Learning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M]. MA: Heinle and Heinle,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