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怎么办?看看国外是如何养老的
2016-05-30李欢欢
李欢欢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透露,我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又是一个急剧快速老龄化的国家。我国现在60岁以上人口为2.1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5.5%,职工养老保险的抚养比是3.04:1,到2020年将下降到2.94:1,2050年将下降到1.3:1。老龄化也会使医疗保险支出面临更大压力。那么,老了怎么办?今天跟大家分享国外是如何养老的,赶紧学几招。
美国:郊区“造城”养老
美国提倡“普通化”和“社区化”养老方式。普通化是指居家养老,鼓励老人住在自己家和原本居住的社区内。社区化则是社区养老,坐落于大城市郊外的环境好、规模大、配套齐全的老年社区,多为私人投资并进行商业运作。
“老年社区”是美国最成熟的商业化运营养老居住模式,针对不同需求的老年群体还细分为多种形式:
1. 活力长者社区:除了普通社区服务以外,还提供众多社区娱乐活动,包括钓鱼、游泳、教育课程、艺术、演出等。
2. 独立生活社区:提供就餐、清扫房间、交通、社会活动、洗衣、紧急呼叫系统等便利服务。
3. 协助生活社区:根据老年阶段和老人需求,提供老人就餐、洗衣、清理房间、医药管理等日常生活活动帮助。
4. 专业护理社区:提供日常生活照顾、社区生活服务以及常规的医药监督和康复治疗。
5. 持续照护社区:提供较多的社区服务和长期的日常生活服务、医疗服务。
德国:让我们同居吧
德国养老体系分为两大部分,即老年住宅体系和养老院体系,皆由政府财政拨款支持。两者一般会相邻而建,以形成各种资源共享的优势。政府财政是养老经费的主要来源,为老人提供住房补贴,同时住宅房主与民间福利集团签订提供服务的合同,获得医疗、娱乐等服务。
一些厌倦了疗养院里单调生活的老人,结伴入住老年公寓,结伴养老成为老人热衷的行为。平时,他们各做各的饭,但每周至少一次在公共厨房聚餐,共同参与集体活动。这种“同居生活”已受到德国众多老人欢迎。
那些只想在家度晚年的老人也有了新点子,他们在社区内成立老年互助组,平时他们轮流在各家聚餐、收拾花园、聊天,在白天过着时间长短不一的“同居生活”。
英国:从“大型集中院舍”转为“社区照顾”
社区照顾是英国在福利国家政策变化下倡导的一种社会工作模式,其目标是使老年人在自己的家或“像家一样”环境中受到帮助。
社区照顾实际上包含社区内的照顾和社区照顾两个概念。社区内的照顾就是运用社区资源,在社区内由专业工作人员进行照顾。社区照顾就是由家人、朋友、邻居及社区志愿者提供的照顾。
政府在社区内出资兴建一部分面积不大但功能齐全的二居室住房,作为老人公寓,供收入较低、有生活自理能力但身边无人照顾的老人居住。对于生活不能自理、无家庭照顾的老年人,英国也建有分散在社区中的小型老人院舍,不过已不再是早期那种大型集中的院舍,这样可以使老人不离开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
社区内还有面向所有老年人的活动中心,为本社区内居住的老人提供一个娱乐、社交的场所。为解决家庭成员长年累月因护理被照顾者而身心交瘁、不堪重负,或家人因短期内外出不在家无法照料老人,社区还设置了暂托处这样的短期护理服务机构。
日本:“小而精”的全民介护
日本推行的“介护保险制度”是一项国家层面的福利性保险制度,集医疗、护理、家政服务为一体,为65岁以上的老人和40岁以上身体功能有障碍的人士提供社会化服务。
近年来,日本的养老服务日趋精细化,配套服务体系已能覆盖各个层面和需求的人群。比如为每位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一本健康手册,详细记录老人的健康及检查情况;定期上门了解患病老人的病因、观察病情,发现问题及时与医院联系会诊,到老人家中进行诊疗护理;白天将行动不便、身患疾病而难以进行日常生活的老年人接到社区老人机构,晚饭后再派车送他们回家;为身体、精神上有明显障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需要长期照看而家庭照料又存在困难的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长期服务;对卧病不起的老人配发特制床、浴盆、火警器、自动灭火器、体位变换器以及紧急通报装置;定期为肢体活动受限的老年病人举办肢体功能恢复培训班,指导他们进行肢体功能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