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阎肃:站在时代潮头歌唱

2016-05-30王立元

晚晴 2016年1期
关键词:大幕阎肃江姐

王立元

激情似火,为时代奔腾燃烧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作为党的文艺战士,阎肃把艺术的根深深扎进精神的沃土,结出的第一个硕果就是民族歌剧《江姐》。

1962年,阎肃从当时风行全国的小说《红岩》中得到灵感,决定以小说中的主人公江姐为主线,创作一部歌剧,反映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忠贞气节,为刚刚经过三年困难时期的国民鼓劲。

在探亲的假期中,阎肃思绪像奔涌的泉水,像爆发的火山,从笔端、从心中倾泻而出,整整写了18天,歌剧《江姐》的剧本初稿一气呵成。

剧本写作仅18天,而打磨、谱曲、排演却用了近3年。1964年9月,由阎肃作词,金砂、姜春阳、羊鸣作曲的歌剧《江姐》公演,旋即引起轰动,创造了中国歌剧史上5次复排、演出1000多场的奇迹,“雪压不弯、风吹不倒,信念不变、矢志不移”的“红梅精神”,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1991年,阎肃创作歌剧《党的女儿》。又是一个18天,他3天写一场戏,与作曲家和演员们合作,很快完成了整部戏的创作排练。总政歌剧团原团长、作曲家王祖皆说:“耳顺之年,三天一场戏,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饱满的热情,是完成不了的。”而阎肃说:“当时,我的脑子里没想别的,就想告诉人们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在哪儿、共产党员是什么样。”

歌剧《党的女儿》登上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的舞台,又一次盛况空前,引起轰动。

坚持为信仰而歌、为时代而歌、为强军而歌,“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作品是不是走在时代前面,是不是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阎肃艺术生涯的真诚告白。

“扎猛子,从大众生活中锻造精品”

当年为了在歌剧《江姐》基础上改编京剧《红岩》,阎肃主动提出去曾经关押过江姐的渣滓洞体验生活,把手反铐上,戴上脚镣,脚镣很重,碰到踝骨那是钻心的疼,吃饭、睡觉都不解开。那七天七夜,他感受到了铁窗内失去自由的痛苦,他看到了国民党特务用来折磨革命者的各种刑具。为了体验上大刑,他还真的上了一回“老虎凳”,当捆绑的脚下加到第二块砖时,他两条腿的筋都快要绷断了……

那种刻入骨髓的“炼狱”生活,使他在进行创作时,一次又一次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感情,他笔下流出的,字字是泪、句句是血,活生生的江姐就这样被他搬上了舞台。

阎肃的创作从未离开过人民和生活,他说:“一旦确定干什么,就要学会‘扎猛子,往根上去。”

渴盼文艺的朗朗天空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阎肃说:“人年轻要多干、少争、少斗,多学别人的长处;人老了,尤其注重立德,要把名利看得很淡。”

作为文艺界的“常青树”,阎肃在拉大幕中开始了自己的艺术道路。在西南军区文工团时,阎肃被编入合唱队。那时候,要求演员“一专三会八能”,拉大幕、管汽灯、演出催场,阎肃什么都干。从拉大幕开始的艺术道路,到被称为文艺界的“词坛泰斗”“国宝级艺术家”,阎肃说:“我感觉自己没做什么,怎么就有了这么高的评价。我唯一承认的,就是我很勤奋,我认真对待每一分钟。”

和阎肃合作创作了《江姐》等多部作品的空政文工团作曲家羊鸣说:“阎肃不怕困难,年轻的时候,你只要提,他就干,对工作毫不挑剔,广种多收。”

阎肃对名利和待遇看得很淡,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面对物质诱惑,他坚守底线,洁身自好。他写的《北京的桥》等京腔京韵系列歌曲唱响后,地方上请他再写一写“北京的路、北京的楼、北京的天”,提出奖励他一套楼房,他说我在部队有房子了,房子再多也就是“一张床”,不是自己的东西,一点都不能伸手。

“歌唱人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和情感,宣扬真善美是当代艺术工作者的共同责任,我一直渴盼重现文艺的朗朗天空。”阎肃说。

猜你喜欢

大幕阎肃江姐
游园入梦
红色基因与艺术传承
爱之吟
2019,5G大幕在中国拉开
江姐的信使 :一生无悔的选择
阎肃:调教“顽劣”儿子成才
阎肃:勇于自嘲,变难为易
精神永驻 路在远方——忆艺术家阎肃老师
喜迎新年
——遵义市春节联欢晚会
歌剧《江姐》的故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