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花朵》美术教学活动中几个问题及分析
2016-05-30胡一芳
胡一芳
美术特色活动是我园的园本课程。玩色是本次美术教研的主题。针对本次主题我设计了中班的美术活动-----《美丽的花朵》
通过教学后出现的问题有:
问题一:设计目标的的不合理。
《美丽的花朵》目标 1.通过欣赏大师作品、观察放大的花卉图片了解并学习色彩渐变的方法。2.尝试用饱满的构图和渐变的色彩画一朵自己喜欢的花卉。3.细致观察感受花卉的美,萌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目标指导着幼儿美术教学的全过程,是美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应围绕教学目标。为此我在教学的第二环节中特意设计了只有一朵渐变色大花的图片,让小朋友看它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为什么你会感觉它画的花很大呢?(画面上只有一朵花,而且铺满了整张画纸。画纸边缘留下空白的地方很少,有的花瓣都伸到外面去了)我反復强调是一朵大大的花,最后要求小朋友绘画时提出的要求是学着画一朵有渐变效果的大大的花。由此为目标服务。但最后在幼儿的作品中有出现三朵花卉,并且没有用到渐变色。思考:针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的我又该采取一个什么措施呢? 三、新《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倾向。
分析:我在为目标设计环节时没有考虑到体现幼儿的主动性,更多的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为主。比如:强调用渐变色、只能画一朵大大的花、处事半成品突出技能技巧在作品当中的呈现。在教学过程设计提问时,只想着自已怎样自始之终一个一个问题地引导幼儿跟着教学目标走,从未想着给幼儿留有自已想法。所以最后大部分幼儿作品都是一朵大大的花卉。虽然作品呈现的效果达到了我目标的要求,但这却是需要我去思考和反思的。我的目标设计的中体现了高结构性,在教学活动中也出现了教师较多高控行为。恰恰画了三朵花卉的那个小朋友却是我在今后教学当中所要提倡的。《纲要》中明确提到教师要给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达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问题二、渐变的效果不明显。
由于平时小朋友对水粉画运用的次数不是很多,技能掌握的不是很好,所以为了提高美术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我特意在第三环节中设计并强调渐变色的技能技巧。先出示一副半成品的马蹄莲,然后逐一示范并告诉小朋友渐变色的由来。再请个别小朋友示范,本以为这样应该可以达到我想要的渐变色的效果。但从最后小朋友的作品来看,效果并不明显?
思考:为什么强调多次,作品效果还是不明显?
分析:选择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内容时要符合儿童的适宜性原则
一、教师在选择美术教育内容时要以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教师在选择美术教育内容是应从幼儿的直接经验入手,选择那些幼儿熟悉的、感兴趣、有愉快情绪体验的内容。而不是从教师的主观意愿出发,片面强调美术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训练。因为只有那些儿童直接感受过的美术教育内容才能被他们同化到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去。
二、教师在选择美术教育内容时还应考虑到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包括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美术 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已经掌握美术知识的技能。过高或过低估计儿童发展水平,都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
问题三:评价环节的设问的无效性。
最后评价环节,我把小朋友的画都集中放在一起,然后提问:(你喜欢哪一朵花?问什么喜欢它?)小朋友回答基本都一样。我喜欢哪一朵,因为她漂亮,因为花瓣好看,因为颜色鲜艳……
思考:在这个环节里,我这样提问真的适合吗?
分析: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评价的目的是1、了解学前儿童对当前达到的水平。2、对以往的美术教育做出反思。3、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美术教育评价活动,如果不能帮助被评对象找出工作活学习中的问题,并对其改进提出有价值的帮助,那么这种评价就不具有现实意义。我设计的这些提问基本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在教学活动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根本没有得到足够的发挥,这种教师主动发起幼儿被动应答的提问实际上是浅层次的师幼互动。今后教学活动中应减少活去掉这些无效性的提问。
反思:通过本次《美丽的花朵》美术教学活动,我认识到的先进教学理念在教育行为上还不能够落实到位,实质上并没有跳出以教师为主,以教为主。新《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倾向。由此可见,教师的观念更新,对幼儿的了解理解认识到位是行为改变的关键。教师只有在对幼儿行为和自己教学行为的不断反思中,不断内化新的教育理念的过程中,不断把新理念付诸与教育实践之中,才能创造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