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找准文章的切入点
2016-05-30崔艳萍
崔艳萍
【摘要】找准文章的切入点,能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达到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但是我校的教学现状,大部分教师依然是按部就班地逐段讲解,耗时、低效、琐碎、枯燥。面对这种情况,找准文章的切入点,进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找准文章切入点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抓住文章的标题、重点词句、重点段落;聚焦文章的矛盾点,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或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等。
【关键词】小学 阅读教学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范文,都是通过专家们精选出来的,每一篇课文,我们只有反复推敲,不断深入研究,细细发掘文章深刻内涵,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神奇的构思,借鉴特别的写作技巧。
很多时候,我们拿到一篇文章会津津有味的阅读。可读完后却又犯了愁,该怎么引导学生走进文章,与文章对话呢?有价值的问题似乎很多,但如果都去问一定会导致课堂教学散乱。这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只要提住衣服的领子向下甩一甩,顿一顿,衣服上的每一根毛都被理顺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其实,阅读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抓住文章的“领”,就好比找到了打开课文大门的钥匙,接下来的深入讨论就顺理成章了。而这个“领”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切入点“。一例好的教学设计,往往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巧妙的切入点,教学就能够牵一发动全身,这正是教师苦心孤诣,踏破铁鞋的追索。
找准文章的切入点,把它们作为理解全文的突破口,不仅能使教学内容紧凑,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与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而达到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这个“切入点”,从而使文章的教学更具整体性,更加合理化,更能吸引学生呢?这篇文章中,笔者想通过几个实例谈一谈抓住重点词语来切入整个文章教学的思路:
一、巧用文题,品味文章的内涵
文题,就是文章的题目,也是课文的眼睛,它与课文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文章题目概括文章内容,有的文章题目突出文章重点,有的文章题目流露作者的情感倾向等等。对于很多文章来说, 只要在文题上下一番功夫,赋予它新的思路,它就是一扇窗口,打开它,就可以看到文中更为美丽的风景。
在教学《掌声》时,笔者便由题入手,学生的疑问很多,“谁给谁掌声?为什么给她掌声?掌声对她起了怎么样的作用?”等等。通过初步阅读学生就能正确回答前一两个问题,但对后两个问题学生的回答还不够全面。这时教师就可以由此入手,引导学生再次进入课文,细细品味,反复讨论之后,学生了解到英子遭遇的不幸,以及她矛盾自卑的心理,对一切有了全面的认识: 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
二、紧扣精华,扇动思维的翅膀
每篇文章都有要點,大部分课文内容需要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而有些故事情节性强的文章却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词就能够概括整篇文章内容。对于这样高度浓缩,堪称精华的词语,我们一定要好好利用。先引导学生把它找出来,再利用它来展开教学。
譬如《九色鹿》这篇文章其实就是讲了一个“恩将仇报”的故事。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让学生用几句话来概括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再归纳到“恩将仇报” 这个词。第二课时的教学则围绕这个词展开教学。“在文中谁对谁有恩?有什么恩?后来调达又是如何对待恩人九色鹿的呢?”几个问答串连起全文教学,再相机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学生的思维扩散开来,他们一步步体会到九色鹿的善良、机智、见义勇为和调达的肮脏龌龊、见利忘义。最后,九色鹿受到了保护,而调达受到了应有的惩罚。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无形中懂得了一个道理: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中心句就相当于文章的文眼,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抓住了它,对文章的理解也就完成了一半。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可以将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作为开启全文教学的一个突破口。请看课堂实录片段:
师:请大家将课题读一遍。
生:詹天佑
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下(生读课文)
师:谁能说说
生:他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师:那么,从哪些地方看出他是爱国的,是杰出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关内容,并与同桌相互交流重点段是突出文章内容的重点部分。教学中采取开门见山,直奔重点环节的方法,一方面有助于引领学生对全文的深入学习,不兜圈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谋篇布局,安排和选择材料的写作能力的培养。
如教学《景阳冈》一文时,老师先播放电视《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是这样切入重点段的:
师:读一读全文,你最爱读哪一部分?
生:“打虎”这一部分
师:那么就请同学们按以下线索,抓住重点语句,从用词准确、描写生动等方面谈体会。(1)作者是怎样描写老虎出场的?(2)老虎怎么向武松进攻的?作者是怎样描写的?(3)面对老虎的进攻,武松是怎么做的?躲开它的进攻,武松又是怎样做的?
在深入学习重点段,完成对全文的把握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它们跟打虎有没有关系?提示学生从以下方面具体展开:(1)读读写武松饮酒的语句,从中获得什么感受?(2)上冈过程中,武松是怎么想的?这些内心活动使你对武松有怎样的认识?(3)打死老虎后,武松又是怎样想的?武松又是怎样走下冈的?这些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三、聚焦矛盾,点燃智慧的火花
有些文章里,句子是构篇的基础,以难句为切入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其思想性和语言的艺术性,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类词:初看起来有些矛盾,再想一下其实合理,细品之后你会发现回味无穷,令人赞不绝口。如果通过这样的词句切入文章教学,往往会“一石激起三层浪”,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教师抓住孤帆这个词来发问:“‘孤帆就是‘单独的一片帆的意思。长江在大唐盛世时是黄金水道,运输繁忙,宽阔的江面上船只来来往往,为何在李白的眼中却只有孤帆一片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再次深入地学习课文,身临其境,和他们一起经历黄鹤楼诗意的离别,相信我们一定能找到问题的答案。”果然,学生在认真朗读课文后就有了初步的感悟:因为李白去送孟浩然,所以此时此刻,他只关注到孟浩然所乘坐的那一艘船。再深入下去,让学生联系前文思考体会。很快,学生在学习了前文后充分感受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心和依依惜别之情。智慧的火花不时闪现,“道路阻且长,会而安可知!”看着白帆越去越远,李白脑海中浮现的都是孟浩然的笑貌,耳畔回响的都是孟浩然的声音,哪还会想到其他呢?目随心想,放眼望去,岂不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一艘小船吗?这就是“过尽千帆皆不是,孤帆一叶入目来”呀!
四、体会变化,奏响心灵的乐章
遇到故事的发展层层深入或人物的性格不断深化这类文章该如何去抓住切入点呢?没有关系,我们可以从表示不同程度的词语入手。
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时,可以让学生找出能体现出法布尔对昆虫喜爱的三个词:“着迷、迷恋、痴迷”。再找出文中相应的三句话:“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从第一小节初步感受他的着迷,再通过文中的几件事情深入体会迷恋,最后教师补充介绍长大后的法布尔对研究昆虫的执着,学生不禁为法布尔的痴迷而感动。这时向学生推荐法布尔毕生心血的结晶——《昆虫记》。当学生知道这是一部影响世界的经典著作;是法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是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的书时,他们震惊了。他们终于明白一个人只有执着的追求,才能在他的事业中取得辉煌的成就。法布尔就是这样,从着迷到迷恋到到痴迷,一步步走向了成功。在懂得如何去取得事业成功的同时,他们也明白了今天课堂上的自己就是为以后作着努力,这里就是奔跑的起点、扬帆的港湾。
其实,关于语文的教学,不少的观点认为是,教无定法,但有教学有法,关键是看你怎样去发挥、去深钻。条条大路都通罗马,因此教学方法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各人的观点不一,设计的教学方法也就因人而异了。你认为这是一种好的切入方法,但别人认为还有更好的引导方法,这应该是以发展眼光看问题的方法。
一篇精美的范文,并不是只有一个教学点,只有一种最常用的好方法,人们常说:一千个人阅读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就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莱特,因为各人的观点不同,那么欣赏的角度也就不同。心中的人物形象也会千差万别,可以显现不一般的人性光辉。单就某一篇课文,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找准入口,牵引学生深刻钻研课文,只要他们掌握了文章的主旨,深刻领会了文章的深刻内涵即可。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从一个巧妙的点切入到课堂教学,“抓住一个点,拧成一条线,铺开一个面”,层层深入,条理分明,课堂教学整而不散,活而不乱,再发挥你的点石成金的妙法,灵活机动去应对,那么你也就可以搅活教研这一池春水,让课堂蕴涵着蓬勃的生机,洋溢着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