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井之美

2016-05-30吴健梅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2016年1期
关键词:晒盐盐巴盐井

吴健梅

盐是人类的生存必需品,历代以来,作为国家战略物资的盐都被政府严格控制,《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就是巡盐御史,掌管盐政之重要职位。关于晒盐,大家最为熟悉的是海水晒盐这一主要渠道,然而,盐井之行所见,让我更新了自己的认知。原来,除海盐之外,还有别的渠道造盐,比如矿盐,《文献通考》云:东南之盐,煮海而已;西北之盐,所出不一,而名亦异。

盐井位于川、滇、藏三省区交界处,澜沧江上游河段,是云南入藏的门户,现有滇藏公路纵贯境内。盐井是茶马古道进入西藏的第一站,历史上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也是滇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为滇藏古道上的一个重镇,时至今日,仍然发挥重要的地位。过往车辆司机或者入藏自行车骑行者,多投宿于此地,天亮后或者天气变好后继续行进。盐井自古产盐,是闻名的产盐地之一。此处为高原温带湿润性气候,具有干热河谷地带特征。靠近澜沧江岸边约1.5公里范围内有50多处天然盐泉。从滇入藏者多会在此地逗留,前往河谷低洼的澜沧江边的盐井观看整个制盐过程。

盐井镇位于山腰,而盐田在下面的澜沧江边。旅友可以徒步或者包车,从山腰小镇沿崎岖的泥土小路下行,接近峡谷澜沧江边的时候,可以看到两岸搭建的盐田棚架,层层叠叠,十分壮观。

盐井的制盐技术非常独特,他们用的是土法晒盐,制作工序如下:首先,在河床上打井洞,连接到地下盐矿;然后,用木桶将卤水从井里汲出来,倒进自家盐池;最后,从盐池将含盐浓度高的卤水分送到木架盐棚上,让太阳照晒,水分蒸发干后,分离部分结晶为盐巴(过程:汲井水→盐池蒸发部分水分→盐棚晾晒→盐巴)。盐巴并不是完全纯白色,而是略带淡粉红色,因此,也有人叫这为“桃花盐”。晒好的盐巴由马帮、骡帮等跋山涉水运往云南、西藏、四川一带贩卖,卖盐所得收入,换回日常生活所需品。每年6~9月,是盐井当地的雨季,澜沧江江水上涨,会将部分盐田淹没;而秋天之后,天气晴朗,是晒盐的好季节。我们去的时候是早春4月,此地桃花盛开,三三两两散落在藏居中间,为这贫瘠的干热河谷地带带来了盎然亮丽春色。很幸运,我们看到了晒盐的盛景。

小车只能停放在河边的小村口里,然后我们徒步到江边盐民搭建的盐棚里。在这儿,就可以零距离接触著名的桃花盐了。手指蘸一些淡红色的晾晒中的盐巴,放进嘴里,是咸的味道;再从水汪汪一片的盐池里蘸水尝试,依然是咸的。然而,这些咸的水并不是直接从澜沧江汲取上来的,而是从旁边的石井里面汲取的卤水。小心翼翼地弯腰钻入盐棚下面,还能看到一条条倒挂的白色的晶体盐柱——像东北的冬天早上家家户户门口屋檐上的冰挂,非常壮观动人。

像捉迷藏一样,我们几个在盐棚玩了2个多小时,旁边在工作的盐民一直露出善意的笑容,看着我们这些城市里来的好奇之客。他们跟我们语言不通,没法交流,倒是他们的上小学的孩子可以帮忙翻译。孩子们晒得黝黑,怯怯问我们需不需要购买他们的盐巴,并热切地从麻袋里翻出刚晒好的桃花盐给我们看。我们哈哈大笑,婉言谢了孩子们,并赠送了一些糖果给他们品尝,他们领过后,甚是欢喜,急着跟父母亲分享去了。

在盐井逗留了半天,不算太长,但对盐田的美丽景致和独特的当地风情实在没法忘记。归来半年多了,仍然常常想起依崖而建的盐棚,以及那些阳光下闪闪发亮的桃花盐。

盐井之美,在于它的质朴和平凡。没有华丽的包装,也没有机器隆隆的工厂设备,却从盐农粗糙的双手制造出盐来。从一步步的井边汲水,到烈日下晾晒,乃至收成,美不仅仅在于桃花盐的色泽,更多的是劳动者的平凡心。盐井之美,也是劳动者之美。

本栏责任编辑 周锦宜

猜你喜欢

晒盐盐巴盐井
The Four Coldest Places in the World
盐马古道(组诗)
云南芒康至今仍保持最原始手工晒盐方式
晒盐人
越南
绿皮车是高铁时代不能少的“盐巴”
清末川边改土归流前期西藏东部盐井社会状况及周边环境考察
因为
五仁元宵粥
叩访盐井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