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的生活习惯延缓衰老

2016-05-30何平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16年1期
关键词:退行性老年人疾病

何平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均期望寿命也日益增高。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发布的2015年版《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指出,从总体上看,截止到2013年,全世界人口的预期寿命都较以往有所增加,中国在此次报告中的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为男性74岁,女性77岁。这意味着人们有更长的时间享受生活,然而,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不可否认的是,延长寿命固然重要,而与延长生命长度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提高生命质量,也就是说,要活得有质量。

随着年龄的增长,细胞、组织、器官会发生异常改变,即退行性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老化。这种结构、功能的改变是一种适应性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代偿作用。因此,退行性变不等于疾病。但是,退行性变可以成为某些疾病的发病基础,进而对机体造成损害。退行性变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进程,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根据老年人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尽量延缓退行性变的过程,使机体保持正常的运转。

吃好喝好睡眠好 老年人牙齿松动脱落,咀嚼肌功能减退,唾液腺萎缩,胃肠蠕动减慢,胃液、胰液、胆汁等消化酶分泌显著下降,摄取、消化、吸收食物的能力均下降。因此在饮食结构上,应以温和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肉类以白肉如鱼肉、禽肉为主,少吃红肉如牛肉、猪肉。食物种类要丰富,营养要均衡。在饮食习惯上,应注意定时定量,细嚼慢咽,不可过饱。否则既会加重胃肠负担,也会引起肥胖,而肥胖是许多疾病的危险因素。

不仅人体器官随年龄发生退行性变化,人体内的各种元素含量也有相应变化。根据对衰老过程中血清宏量、微量元素含量变化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认为锌(Zn)、钙(Ca)、锰(Mn)、铜(Cu)、铁(Fe)、硒(Se)等元素与衰老过程联系紧密,其中血清Zn、Ca含量可能呈随衰老程度增加而下降的趋势,血清Cu含量可能呈现随衰老程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因此,在饮食时要注意补充Zn、Ca。如可多吃虾皮、海带、牛奶等以补充钙质。值得一提的是,不少老年人过于迷信保健品,而目前市场上的保健品大多成分、作用不明,再加上老年人肝、肾功能降低,大量食用难免有害无益。而且保健品不可盲目食用,需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适量应用。尤其是许多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长期服用药物,更应注意药物与饮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免适得其反。在日常起居方面,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夜早睡,晨缓起;戒烟限酒,许多老年人认识不到烟酒的危害,不听子女的劝阻,殊不知,这些无形的杀手给自己的身体埋下了多少隐患,等到身体出现状况时,悔之晚矣。

腰好腿好筋骨好 骨中无机质的逐渐流失,使老年人易出现骨折、骨质疏松等问题;肌肉萎缩、关节退行性变等,造成老年人动作灵敏性和协调能力变差;以退行性变为病理基础的疾病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如颈椎病、骨关节炎等。以颈椎病为例,50岁左右有25%的人患有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的颈椎病,60岁可达30%~40%。腰颈腿痛几乎是老年人的通病,由此造成运动量减少,进而影响食欲。因而,“腰好腿好,吃嘛嘛香”几乎成了所有老年人的愿望。而且老年人肺容量减少,呼吸储备功能减退;心肌弹性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弱,冠脉硬化,循环功能不全。运动功能和心肺功能的损害,在客观上限制了老年人的活动。再加上老年人对周围事物的兴趣降低,因而老年人大多喜欢静坐,这不仅进一步导致运动能力的下降,而且可引起肠道疾病,造成食欲不佳,排便不畅。严重的甚至引起粪便性肠梗阻,导致急诊手术。因此,对老年人来说,更要注意加强运动。老年人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兴趣,选择一些运动强度适中的运动,如太极拳、游泳、脚踏车、散步等,进行日常锻炼。且注意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运动前进行热身活动,运动后充分放松,以增强体质而又不过度劳累为度。

精神好才是真的好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身体机能的退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年人的活动,同时,随着年龄增长带来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的降低,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使老年人更易出现孤独、抑郁等负性情绪。因此,老年人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多读书看报、种花养鸟、下棋唱戏,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心态,保持对生活的热情;还应该走出家门,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集体性活动,多与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沟通交流,既可以开阔视野,锻炼身体,也可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另外老年人要控制情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淡一点,凡事不要放在心上,保持身心愉悦。

在老年人通过自身努力改善退行性变带来不良影响的同时,社会和家庭也应该有所行动。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会上的老年人口所占比重日益增加,应该更加重视和关爱老年群体。在政策制定和公共设施的建设上更多地向老年人倾斜,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2013年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备受关注的“常回家看看”条款,就是对老年人精神赡养需求的回应。社区作为老年人经常活动的场所,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医疗卫生知识宣讲,提高老年人的保健意识和医疗意识,组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发挥老年人的余热,丰富老年人茶余饭后的精神文化生活。家庭对大多数老年人来说,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场所,更是精神慰藉的主要源泉。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不只包括物质上赡养,还包括精神文化的赡养,有条件的子女可以和老人同住,既有利于对老年人的照顾,也可以培养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离家较远的子女对老人经常性的探望,这些都有利于老人安享晚年。子女可以教老年人学习应用移动电子设备,不能回家时可以与老年人视频聊天,使他们融入自己的生活,同时跟上时代,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尽管老年人的诸多身心改变可能是由退行性变引起的,但是不可将所有问题一味归于此,应该注意血压、血糖的自我监测,经常进行健康体检,以发现疾病的早期征兆;在不适感难以承受或持续时间过长时,不宜观望、消极等待,应及时就诊,通过药物和手术等方式祛除病变。

虽然对衰老相关机制和长寿的探索从未停止,但到目前为止,每个人仍会不可避免地迎来生命中的夕阳。幸运的是,我们可以尽力延缓时间的脚步,慢慢欣赏夕阳下的风景。

猜你喜欢

退行性老年人疾病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衰老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退行性肩袖撕裂修补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