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命教育视角下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再认识
2016-05-30谢莹
谢莹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目前中学体育课中实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存在的误区予以分析,以期丰富体育课的生命内涵,对体育课中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建议。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有关生命教育的定义很多,其中较为全面的是从构建生命教育体系的角度对其定义,即“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活动。”
生命教育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肉体的生命,是生命的载体。第二是在大自然环境中的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第三是在社会交往中对生命价值的认可。
二、中学体育课中增加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信息化社会的不良信息的冲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近十年以来,全球迈进信息化社会,信息高速流通,各种信息冲击着整个社会,给人们生活带来方面的同时也带来很多的问题。其中教育领域内出现很多新的问题。例如,学生受到不良社会价值观念的冲击、有意无意地接触到不良信息等都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压力和困扰。
2.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特征
可塑性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特征。中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也是他们的品德、人格正在形成的时期,各方面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尚未定型,极容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特点。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特点,有利于生命教育的开展。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好好利用好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一切与生命有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在中长跑练习中,在跑前向学生讲述“极点”和“第二次呼吸”的感受,鼓励学生们努力克服“极点”,挑战“生命极点”,挑战成功后感受第二次呼吸带来的生命魅力。在足球、篮球课上,需要进行激烈的身体对抗,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教育学生既要有求胜的心向,敢于挑战困难,又要尊重别人,在合理范围内对抗,在此过程中体验到尊重生命和挑战困难的感觉。
3.体育教育的本质呼唤生命教育
体育教育的终极指向是人的生命,教育世界根本上来说是“精神的世界、生命的世界、文化的世界”。体育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身体的教育,而应是培育和谐生命的教育,是培育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意义的个体的教育。
有学者指出,我国的教育指导思想也应该由现在的“健康第一”向“生命教育”提升。正是由于体育教育的最本质的生命特征,要求生命教育回归体育课堂。在生命教育的指导思想下,设计体育课堂,丰富体育课堂的“生命力”。
三、中学体育课中生命教育的几个误区
1.过分强调生命教育,认为生命教育就是体育课堂的全部
在中学体育课中增加生命教育的内容,并不是将体育课中所有的内容都牵强附会地赋予生命的意义,都引起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而是在原有的体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设性地使之与生命教育发生关联,或者是在生命教育理念下设计与之相通的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体育课教学中的生命教育也是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即学生在身体练习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真实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并通过多元评价方式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成长快乐。
2.偏重生命教育理论,轻视身体素质的练习
有的体育教师由于认识不足,单纯在体育课中增添生命教育的理论知识,空谈生命意义,而学生们却无法理解,不能亲身感受,同时占用过多时间,身体素质练习减少,活动时间减少,从而扭曲了生命教育的意义。
在体育课中施行生命教育,并不是让教师给学生增加生命教育的说教,而是体育教师充分利用体育课中身体练习内容,结合生活常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珍惜生命,从而更好地享受生命。
3.体育课中生命教育内容较少且形式化严重
学校体育课中生命教育的内容较少,主要是体育教师缺乏创造性,习惯于原有的体育教学的流程,很少主动地将体育教学内容与生命教育联系起来,不能站在生命教育的立场去组织体育教学,不能使体育知识生命化。体育教师缺乏将体育知识赋予生命的意识。
体育课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有很多都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使学生体验到生命的意义。生命教育内容的形式化与体育教师缺乏创造性有关,体育教师对生命教育理解不深刻,体育课还是以身体素质、运动技术的为中心,体育课中的生命教育只是教师的一语带过,学生无法深刻地体会、反思体育过程中的生命意义。
四、结论
1.我国的信息化社会过程带来的教育问题、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特点、体育教育的本质等共同呼唤生命教育回归中学生的课堂,增强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感,提高学生爱护生命的意识。
2.目前中学体育课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形式化严重,体育教师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不深刻,仍然继续以身体素质和技术学习为核心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樊启学.谈生命视野下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3,(18):123-124.
[2]范红艳.生命关怀视野下的学校体育研究[J].体育科技,2008,(01):25-27+32.
[3]万国华,戴永冠,孙健,吕秋壮.体育教育的生命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07):82-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