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 RTK的误差分析及质量控制
2016-05-30李军民
李军民
摘 要:文章重点分析了GPS RTK测量的误差来源及其对GPS RTK测量的影响分析,提出了减小误差的方法从而加强质量控制,最后示例分析了GPS RTK定位技术的精度及内不符合精度。
关键词:误差分析;精度;质量控制
1 GPS RTK测量的误差来源及其影响
1.1 与卫星有关的误差及分析
1.1.1 卫星星历误差
卫星星历误差的产生是多种摄动力对GPS卫星作用的结果,并且这些摄动力的作用规律也难以测定。而卫星作为已知点参与定位解算,一旦卫星星历中含有误差,单点定位的精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这也是精密相对定位中的重要误差来源。
现在,对于这种误差的解决办法有两种:一是独立定轨,保证导航和实时定位可靠性的精度;二中轨道松弛法,在平差过程中,把卫星轨道当作初始值,卫星轨道改正数为未知数,最后同时求出测点坐标和轨道改正数[1]。
1.1.2 卫星钟差
只有卫星钟和接收机钟时间保持一致才能保证准确的定位测量,然而实际中它们与理想中的GPS时相比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虽然这种差异大概在1ms内,但是这1ms的等效距离大约为300km[2]。
为了能够精确地确定卫星钟差,通常的做法都是进行持续监测卫星钟运行状态,然后建立钟差改正模型,改正后由卫星钟差引起的误差将在6 m以内。
1.2 卫星信号的传播误差
1.2.1 电离层折射的影响
GPS卫星信号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电离层,其路径就会发生变化,并且这种影响随着传播路径线与地平线夹角的增大而减小。
通常采用以下方法来减弱电离层的影响:利用双频观测;通过导航电文可以获得电离层模型,可以利用电离层模型加以修正,但是它只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有效性仅为75%左右;在作业过程中可以用两台(含)以上仪器同时观测,并提取观测值之差,这时的残差将不会超过10-6。
1.2.2 对流层折射的影响
对流层会使GPS信号发生折射作用,因此其传播路径就会发生变化——称为对流层延迟,这时其影响随着卫星信号高度角的增大而减小。
可以有效利用下列方法消弱对流层的影响:采用对流层模型加以改正;把对对流层有影响的因素当作未知参数,在数据平差过程中一起求解;观测量求差,此方法与上述消弱电离层对GPS信号影响的方法相同。
1.2.3 多路径效应
高反射物体的反射作用是多路径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通常情况下这种影响的范围一般在5~9cm,在遇到糟糕的环境时甚至能达到15cm,因此在高精度测量工作当中,多路径效应是必须要考虑的。
目前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减弱多路径效应:测站的选择要合适,要尽量远离反射物体,如成片的水域、信号塔、雷达站、高层建筑物、山谷等;天线的选择要合理,如选择扼流圈天线;有效地增加测量时间,这样可以减弱多路径效应的周期性影响[3]。
1.3 与接受机有关的误差及分析
1.3.1 接收机钟差
由于成本的限制,接收机通常采用石英钟,石英钟与原子钟相比误差更大。接收机钟差将会严重影响作业成果的精度,所以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将其削弱甚至消除。
目前通常采用下列方法有效削弱接收机钟差的影响:在求解参数的过程中,将所有时段观测得到的接收机钟差都当作独立的未知数进行求解;在接收机钟差和时间之间建立函数关系式,当然这个关系式必须完全正确可靠,这样才能有效减弱接收机钟差;也可以通过在卫星间一次求差的方法来削弱接收机钟差,和第一种方法本质相同。
1.3.2 天线相位中心位置偏差
GPS信号输入的强度和方向不同时,天线相位中心的位置就会变化,从而导致与其几何相位中心不符,进而对测量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在实际测量工作中,消弱这种影响通常采用同种型号的仪器,在相距不远的两个或多个观测站上,同步观测同一组卫星,通过观测值求差来实现。
1.4 其他因素误差
其他的误差因素主要包括坐标转换参数误差、参考站坐标误差、地球自转的影响。
2 GPS RTK测量的质量控制方法
2.1 精确求解坐标转换参数
GPS RTK在作业时直接获取的是WGS-84坐标系统,而在实际工作中所使用的往往是北京54或者地方坐标系下的坐标,因此在数据处理时必须进行坐标系的转换,精确地得到坐标转换参数才能使结果更趋近于真值。
通過大量的实践与分析可得:控制点必须均匀分布,同时这些控制点要覆盖到整个GPS基准站网,由这些控制点求得坐标转换参数才是合理的;这些控制点的点位精度越高越好,可由静态相对定位获得;为了获得精度较高的坐标转换参数,通常采用严密的七参数转换法,求得的参数须用已知点检验其精确度。
2.2 正确选择基准站
基准站应满足GPS基本的观测条件,另外必须能够播发或传输差分改正信号。一般基准站都选在视野开阔、周围尽量没有成片的水域、信号塔、雷达站、高层建等地点,以便消除或者消弱多路径效应的影响,提高RTK的测量质量。
2.3 作业时段的选择
通过以往的经验总结PDOP值较大的时间段是很容易出现粗差的,所以就要求我们选择PDOP值小的时段作业。经过卫星预报分析总结,中午12点左右PDOP值相对较大,不适合RTK测量,所以应该尽量避开这个时间段作业,这样初始化时间短,效率高,精度高。
2.4 进行重复观测来提高点位精度
通常情况下这些控制点需要独立测量两次,测到数据后进行重新求解整周模糊度,然后做两次收敛,当这两次求解的坐标值之差不大于±5cm,取其平均数当作最终结果。
2.5 解决盲点
基准站架设在地势开阔、位置较高的地方,同时提高流动站天线的高度,这样可以有效解决有数据链信号接收的问题,从而解决盲点;如果是点位观测条件不好,卫星信号差导致无法作业,应该在该点位附近选择条件好的位置加测图根控制点,然后利用全站仪补测该点。
2.6 加强观测中的校核
在观测中进行校核有如下两种方法。
(1)已知點检核比较法:在控制网内多布设几个多余的控制点,利用静态GPS测出这些控制点的坐标,然后将RTK测出的成果与静态GPS结果做认真对比,及时发现问题和原因并利用正确合理的方法进行改正。
(2)重测比较法:当初始化成功后,选取2个已经测过或者高精度的点位进行重测检核,确认没有差错后再进行正式的作业。
3 示例数据分析
该测区位于重庆市,南北约1000m,西北约600m,总面积约0.6km?,共有10个GPS控制测量点,它们的坐标都已经采用静态GPS测量平差的方法测出。现根据相关RTK测量规范进行了RTK作业,数据平差后分析如下:
3.1 RTK数据分析(表1)
由表1可以得出,X,Y,Z各分量的差异值都在-19~9 mm。其结果与静态测量数据比较可以看出,测量稳定性明显降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RTK测量比较受天气状况(如空气湿度)、卫星状况或者数据链传输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虽然RTK测量的精度及稳定性不及静态GPS测量,但也有作业效率高,没有误差积累等各种优点,完全能够满足一般工程的精度要求,实用价值高。
3.2 RTK测量数据的内部符合精度
内符合精度是指RTK多次测量值与测量算术平均值的较差,即
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RTK测量X坐标的内符合精度最大值为19.7mm,最小值为4.4mm,平均值为10.3mm;Y坐标的内符合精度最大值为19.1mm,最小值为3.5mm,平均值为10.0mm;Z坐标的内符合精度最大值为14.2mm,最小值为1.0mm,平均值为4.3mm。由此可看出RTK测量的内部符合精度较高,相对稳定,可以在施工测量中作业。
4 结束语
GPS RTK定位技术相比常规测量及静态GPS测量来说,其有很大的优点,作业效率大大提高,带来了很高的经济效益。目前选择高精度RTK仪器和合适的作业方式,通过文章中提出的质量控制,将能得到更加稳定可靠的高精度成果。相信随着RTK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其将会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婷婷.GPS测量误差分析及控制[J].电子工程,2008,(3):20-21.
[2]吕代和.GPS测量的集中误差及相应处理办法[J].贵州科学,2007,(25):194-195.
[3]余兵.RTK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0,(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