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摘走孩子们和老师们的果子

2016-05-30杨霞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6年1期
关键词:果子幼儿活动

杨霞

有效集体教学活动强调有效二字,而我们在点评时发现,有些活动是有效,有些活动是部分有效,还有的是完全无效。今天我要说的就是无效的环节和活动。我们看到,在有些活动中,孩子会的依然会,不会的还是不会,有些环节或者有些活动我们基本看不到幼儿新经验建构的过程。那什么是有效活动呢?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有专家是这样界定的:有效的活动就是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由教师搭建脚手架,再慢慢撤走脚手架的活动过程。通常我们也把搭建脚手架形象地比喻成帮助孩子跳起来摘果子。活动目标就是我们要给每个孩子果子。可为什么我们的果子预设在了那里,却没有让孩子们摘到呢?

一、是谁摘走了孩子们的果子?

(一)老师把孩子的果子摘走了

我们不难看到,有的老师害怕孩子在现场说不出预想的答案或者做不出预想的动作,于是在事前就把结果或者动作告诉孩子。由于没有了神秘感,孩子失去兴奋感和热情,活动味同嚼腊;还有的活动在结束或者操作部分,原本孩子该收拾玩具、材料、卡片等,被辛勤的老师代劳。教育倡导完整性和全面性,我们总在关注孩子的认知经验而忽略习惯的养成,活动显得有头无尾;还有的活动老师都没有搞清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而提供一大堆材料让孩子无所适从。任何活动都要讲究有序性,只有有序的操作才会培养清晰的逻辑与思维;还有的老师性子急,原本可以等待孩子看、听、说的问题,却因老师性急地帮着孩子做了……就是这样一双双无形的手,悄悄摘下果子放进孩子的篮子里。孩子们缺少亲自跳起来摘的努力,即使拿着老师给的果子,也没有了那些成功与兴奋。

老师为什么要摘走孩子的果子?归结起来,有这样一些原因。第一,不放心,怕出错。这个画面孩子能看懂吗?这个动作他们会做吗?这些数他会点吗?因为缺乏活动的掌控能力,缺乏收放自如的能力,老师代替了孩子。这是基本功不扎实的表现。第二,意识不到位,观念守旧。老师站在孩子面前就是一个权威,整个活动掌控在老师手中,活动时间可以任意被老师支配。在集体教学活动时间中,老师只能占全部活动的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大部分的时间被老师占用,孩子哪有时间去操作,没有亲自尝试与操作,他能收获吗?第三,目标是空的,也就是说果子是假的,像皇帝的新衣。那些目标只是一个概念,一段文字的描述,并没有实质的指导意义。因为在活动中,老师把目标设置在幼儿的现在发展区,而不是潜在发展区。一个活动下来,会的孩子本来就会,不会的孩子们仍然还是不会。孩子的手是空的。

虽然我们让孩子看了,但未必看到了,即使看到了,也未必看懂了。虽然我们让孩子听了,但未必听到了,即使听到,也未必听懂了。

(二)果子被发展速度快的孩子摘走了

正如北师大的教授钱志亮提出的:由于遗传因素,很多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落后于别人。每个班上都有发展速度快的孩子,当然也就有发展速度慢的孩子。老师给孩子们准备好的果子,一不小心,被这些发展速度快的孩子摘走了。

“观察一张图片,像什么?”说得最快的是那些聪明的孩子,发展慢的孩子还没有看清楚就被老师翻到了下一页。老师说:“你们发现了什么?”聪明的孩子举手最快,发现了“小兔、小猫”,老师说还发现了什么,发展速度较慢的孩子才看到小兔和小猫,举手说:“小兔、小猫。”老师说:“别人已经说过了,要说得和别人不一样。”发展速度较慢的孩子因为那个聪明的孩子发现太早而自己发现太迟,倍受打击,接下来就没有了继续举手发言的勇气。很多这样的机会被发展快的孩子夺走了,原本老师为每个孩子准备的果子,不经意被发展快的孩子摘走啦。

为什么这样的果子会被发展快的孩子摘走?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在活动过程中,因为老师“追求圆满”、“追求心中的答案”、“强调榜样的作用”、“追求表象的成功”,而把机会给了能干聪明的孩子;二是发展快的孩子主动争取到的机会。这些孩子眼疾手快,观察能力强,表达能力强,思维速度快,当老师提出问题后,他们会比其他孩子提前找到答案。三是设计的目标高度有些就是为能干的孩子准备的。

二、怎么样让孩子跳起来摘属于自己的果子?

上海的一所实验幼儿园曾经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做过一个摘果子的模拟游戏,孩子们各自挎着篮子,在教师的指导下,跳起来采摘挂在树上的各种各样的果子,他们跳一跳便能摘到果子的那种愉悦是难以用语言来描绘的。

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摘果子的权利还给孩子,帮助孩子去摘果子。

首先,让孩子在问题中学习。正确和完美的展示和示范并不一定是最效的,而指导孩子去发现问题和自我纠错,才是最能帮助孩子成长的。我们要分析幼儿的现在发展区,了解他们的潜在发展区,制定适中的目标,提供各种手段,设置问题、制造障碍、暴露问题、不回避问题,鼓励幼儿在问题中学习。

其次,减弱榜样作用,采用木桶效应,关注最短的那块木板,不落下一个孩子。我们常被“榜样”掩盖事实,一叶障目,领头羊的作用固然很大,但在幼儿时期,未必就是最有效的。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孩子的自信心、挫折感都属于萌芽期,心理情绪慢慢形成。依赖榜样的作用滋长的是部分孩子的自信心,而打击的是更多孩子的热情与积极性。关注落后的孩子,帮助最短那块木板,反而让更多的孩子获得自信,让他们去自我纠错自我检视,而最短的木板在老师的关注下也会获得成功与自信。

三、老师们的果子又被谁摘走了?

这次点评活动,我也在反思自己:谁又摘走了属于老师们的果子?

在评比活动课、教学公开课或者家长开放日活动中,管理者希望每个教师都能把最好的水平发挥出来,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感。在这个指导过程中,管理者有时也是操之过急,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强加给老师们,有的老师甚至还没有完全理解活动的步骤为什么这样调整。管理者没有去关注每个教师的最近发展区,有的设计调整是超越了老师的理解和能力的,所以有的活动在实施过程中难免收不到满意的效果。

对发展速度慢的老师没有给予更多的机会,所以即使他们工作很多年后,水平和状态也许进步都不是很大。

我们需要做怎样的调整呢?帮助每位教师去摘果子。经常给更多教师组织公开教学的机会。在指导过程中,可以尝试让老师先说说设计每个环节的理由,自我检视问题,再与教师一起分析问题,寻找有效的策略。多观察分析老师的特点,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鼓励胆小的教师形成自信;鼓励胆大的教师加快发展的脚步。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一起共勉:做一个有颜色的人——做本色的人,办角色的事,干特色的活。

本色——真实。教学活动过程力求真实,特别是对外开放时的活动,看到真实的教师和孩子。

角色——定位准确。什么时候和幼儿是朋友,什么时候是老师。要富有童心童趣,不能包办代替孩子的事,不能随意剥夺孩子自主发现与学习的权利。

特色——扬长补短。把长的发挥得更长,融会贯通,补上短板。特色教学不完全是某个领域的特长,你的语言风格、你的组织技巧、你的应答、你的点评都可以成为你的教学特色。

猜你喜欢

果子幼儿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果子出嫁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摘果子
果子粥
果子和她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