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本化”品德教学策略

2016-05-30陆晓瑜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公共秩序思想品德创设

陆晓瑜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一切为学生服务,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突出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因此,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我们努力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畅所欲言,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利用集体的舆论来引导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

一、创设认知情境,促思品教学情感化

道德情感是道德认知的催化剂,是架设在认知和行为之间的桥梁。伟大导师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心理学家包诺维奇指出,如果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教育就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想方设法创设良好的认知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引起情感共鸣。

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是画面情境和问题情境,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态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引导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还有一种是科学地处理和使用教材,将教材表达加以改变,形成只有事实情节而没有结论的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较多的是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如教学《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一课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人们在乘车时不遵守公共秩序,互不相让,挤得车门口水泄不通,过了好一会儿,上车的上不去,下车的下不来;还有看电影时边吃边讲话;乱扔垃圾,路人受伤等几个场景。再看看学生们此时的表情,有的皱眉,有的摇头,有的唉声叹气,有的甚至显出愤怒的神情,正当激起学生的共鸣之时,我因势利导,提出问题: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说?假如你当时在场,你会有什么表现?这样的问题本身没有答案,却能激起学生对当时人们行为的极度不满。学生反应热烈,深有感触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从而理解了课文中蕴含的道德观点。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

二、营造讨论氛围,促思品教学主动化

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投入很多精力,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因为少了学生的参与,常常达不到预期效果。教师要转变观念,鼓励学生动起来。讨论能集思广益,是调动全体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有效手段。讨论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要将教学过程设计成对道德问题的探讨式、问题解决式的认知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以提高道德认识。为此,要多让学生进行讨论活动,讨论要有明确的主题,或是老师精心设计的,或是学生的不同观点。讨论的方式要民主,学生可前后左右结队,也可东西南北联合。教师要主动介入讨论,及时做好引导工作,但讨论的主动权应在学生,见解让学生讲,理由让学生找,完全尊重学生的个性,努力创设一种亲切、和谐、平等、互助的课堂气氛。如教学《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一课时,学了毛泽东遵守秩序的故事后,设计这样的讨论题:听了毛泽东的一席话后,联系录像中人们的表现,你有什么想法?然后,就课后的“选一选”设计讨论题:假如你是一名观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内心的激动之情?

我还鼓励学生带上“道具”,把当时的情境配以动作、语言、神态表现出来。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高涨,在讨论学习的氛围中,学生真正从教学的客体变为主体,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道德认识,成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驱力。

三、加强实践体验,促思品教学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创设各种实践体验的机会,通过来源于生活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积累感性认识,从而转化为实际行动,使学生愿意行,乐意行,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实践体验要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内心体验、角色体验、活动体验等各种形式,引起学生的心理变化,这样就能收到将心比心的效果,使学生的内心受到熏陶、感染,心灵得到净化,对行为指导起到催化作用。如学完《自觉遵守公共秩序》这一课后,我让学生组成几个小队,到街上当一天“小警察”,并以“我当小警察”为题写一篇作文,写出自己当小警察这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学生接到任务后,利用星期天,欣然行动。一星期后,学生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带来,并与大家讨论、交流,学生们看到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有的学生义愤填膺,一直在批评这些不遵守公共秩序的人,他们从内心感受到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于是,有几个组自发组成了假日小队,有的来到公共场所,一边捡垃圾,一边告诉人们乱扔垃圾的后果;有的来到公交车站,当起了小小“宣传员”和“执勤员”。这样的结果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品德教育光靠课堂上的参与是不够的,必须向课外延伸,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延伸,开展各种活动,营造参与氛围,扩大参与范围。只有亲身体验才有对道德概念最真最深的感受和理解,从而影响今后,乃至一生的品德行为。

四、组织自主评价,促思品教学互动化

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评价的“客体”,教师才拥有评价的权利。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我们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评价,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倾听,而且使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提高辨析、判断能力,真正实现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重视自主评价,让教师与学生转换角色,也就是由学生上台当老师,唱主角,它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性教学,鼓励学生从台下走到台上,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审视自我,评价自我,形成新的道德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如教学《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一课时,让学生回忆自己平时在公共场所的表现,以及当“一天小警察”中所见的人们的各种表现,运用所学的新知识、新观点进行评价,在评价中,学生兴趣高涨,各抒己见,既加深了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道德行为素质,升华了道德情感,提出了行为要求,这正是思想品德教学的落脚点,实现了学生为主体,评价促发展的目标。

教学改革实践证明,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育,都必须是有学生主体参与的。思想品德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适应时代步伐,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使知、情、意、行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

猜你喜欢

公共秩序思想品德创设
论公共秩序保留制度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公共秩序保留的理论与实务研究
微博言论自由与公共秩序的关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