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国际化模式的分类与定位:基于戴维斯矩阵的思考
2016-05-30谢凤燕
谢凤燕
一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日益受到国家、高校、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关注与重视。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将扩大教育开放,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提出了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的具体目标,反映出国家对于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态度和决心。
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我国尚属较新的研究议题,但在欧美国家,已有近百年的具体实践和相关探索。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被国内外学者和研究机构反复讨论和不断更新。早在1960年末,美国学者巴兹即提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应该囊括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培训的跨国流动、跨国性研究、研究者和学生的跨国流动以及一个确保教育支持与合作的国际系统,而美国教育委员会(ACE)2012年6月有关美国大学国际化状况的研究报告则提出,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具备在不同的国家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的学生,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为达到这一目的而将全球化理念融入教学和研究,使学生和教职员工具有国际视野的和跨文化的能力,与其他国家的相关人员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综上及其他无需一一赘述的解释,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由多类国际化项目组成的,包括师资国际化、学生国际化、教学国际化和研究国际化,这些项目主要通过各国的高等院校进行。因此,大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最主要的载体,其开展国际化项目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成败。而保障上述教育国际化项目能够得到有效地运行与实施,需要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与制度安排,即本文所指的大学国际化模式。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大学应当了解大学国际化存在哪些可行的模式,应当思考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模式并明确进一步的发展方向。本文基于国际上有关大学国际化模式的相关研究,筛选出笔者认为最具有参鉴价值的戴维斯矩阵作为论文的理论依据展开研究。该矩阵由美国学者约翰·L·戴维斯提出,将企业管理的理念引入高等教育国际化,从高校是否具有合理的国际化战略和相关制度支持的角度对大学进行分类,并用矩阵形象说明不同类型的大学国际化教育现状和发展方向。本文基于戴维斯矩阵的基本思想,进一步推导出大学国际化的四种模式,并提出对我国高校的启迪和建议。
二 戴维斯矩阵概说
(一)矩阵的设置
戴维斯矩阵采用了管理学的分析视角,分析的主要因素包括大学的发展战略、管理制度和运作体系等,其初衷并非分析大学国际化的模式,而是根据不同大学的国际化现状,将大学进行分类。戴维斯矩阵认为,一些大学对教育国际化持随意、消极、被动的态度,相关管理流程存在诸多漏洞,其教育国际化行为具有偶然性;另一些大学则有针对性地建立了明确的管理程序,有序而系统地推行教育国际化,其教育国际化行为具有系统性。因此,戴维斯将其矩阵的横轴的两极设置为偶发(Adhoc)和系统化(systematic)。另一方面,对有些大学,教育国际化本质上是一项相对次要和边缘的活动,它们的重点是针对本区域或本国开展高等教育,而把国际化视为一种有意义的补充和可能的教育增长点;而对另一些大学,教育国际化是它们的工作重点和核心,相关国际化要素渗入到其教育管理体系的各个层面,因此,矩阵纵轴的两级设置为边缘(Marginal)和中心(Central)(见图1)。通过考察大学国际化教育规模、院校与国际化有关的教育教学定位、国际教育合作协定、教学计划、管理机构、薪酬与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情况,即可确定大学在矩阵中的定位。定位于不同矩格的大学分属不同的类型,其基本特征如下所述。
A类:是指定位于A矩阵的大学,处于国际化规模较小,国际化举措较少的阶段。有少量的留学生、教育咨询和继续教育服务,国际研究合作以学者自发为主,没有确定的交换项目和资助计划,缺少对于教育国际化的机会、竞争与趋势的数据分析。
B类:是指定位于B矩阵的大学,国际化教育规模较小但属于精心组织和安排之下,并以院校自身的内在优势和市场机会为基础,国际化教育的重点是本院校具有学科优势的特定的领域,留学生及其他国际项目有确定的市场定位。教育收费计算精确符合实际,国际合作协定、教职工培训项目较少但针对性较强,有明晰的国际化教学发展支持体系。
C类:是指定位于C矩阵的大学,国际化教育规模较大,有多种类型的跨学科服务,教育服务的范围和群体覆盖面广,但仍以某些学科(如市场营销)为重点,教学计划与国际问题的相关性较弱,教学收费的定价方式混乱,通常不具备可操作性,教育服务的盈利性取向较明显,配套服务通常不能满足大规模国际化教育的需要,规章制度变化频繁。
D类:是指定位于D矩阵的大学,国际化教育服务规模较大,覆盖相互关联和相互支撑的多个学科领域,国际化定位明确并具有清晰的支持这一定位的专门政策和程序,与多个国家签订有国际合作协定,并有多个国际合作机构按照既定的明确高效的运作程序协助推动协定项下的合作计划,教学计划和人力资源管理计划经常更新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国际化教育教学的需要,有确定的经费支持和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有合理的报酬与激励机制。
(二)矩阵的内涵
根据戴维斯矩阵,大学国际化发展状况可划分为四种类型(如上所述),分别代表大学国际化发展的三个阶段:A代表初始阶段,B和C代表的中间阶段,D代表的高级阶段。处于发展水平最低的A阶段的院校和发展水平居中的B、C阶段的院校,通过相应的努力和改革向较高阶段发展是这些院校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的必然。对此,戴维斯提出了以下三条发展路径。
1 A-C发展路径:如果处于A阶段的院校具有推行教育国际化的迫切需要,但缺乏确定的资金支持,通常会越过B阶段,直接进入C阶段。
2 A-C-D路径:按上述A-C发展路径进入C阶段的院校,如果有坚定不移地采纳国际化教育战略的领导层,有可能逐步建设出稳定、系统的国际化教育制度,最终将院校领向D阶段。
3 A-B-D路径:如果快速实施国际化的外部压力较小,处于A阶段的院校可能逐渐建设完善的国际化教育体系,使院校循序渐进地首先进入B阶段,然后有计划地逐步扩张到D阶段。戴维斯认为,第三种模式是一种理想的发展路径。
三 基于戴维斯矩阵的大学国际化模式分类
如上文所述,在戴维斯的研究中,矩阵运用于评估和判断大学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所处的位置,以此为依据将大学分为四类,并提出了定位在A矩格的大学向B、C、D矩格发展的路径。而笔者认为,戴维斯矩阵在将大学进行分类的同时,实际上已经基于现实提出了大学国际化的四种模式:边缘-偶发型,即具有A类特征的大学的国际化模式;边缘-系统型,即具有B类特征的大学的国际化模式;中心-偶发型,即具有C特征的大学的国际化模式;中心-系统型,即具有D特征的大学的国际化模式。
上述国际化模式亦可依序简称为A、B、C、D模式,根据戴维斯矩阵的基本思想,其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四 对我国高校的启迪
根据教育部的最新统计,我国目前有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254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246所(包括民办普通高校444所),成人高等学校296所(包括民办成人高校1所),另有独立学院283所。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使各类大学均面临教育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大学应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和己任,将国际化理念融入教学和研究,与相关海外人员和机构建立联系和合作关系,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国际性视野和跨文化的能力,积极行动和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一些高校侧重追求国际化规模的量的增长,依托地域优势、学科优势甚至人脉优势,将国际化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吸引较多的留学生和交换生,如何建立较多的国际合作项目等方面,但是缺乏科学完善的国际化教育管理体系和支撑体系,在国际化教育管理制度、管理机构、教学方案、课程及教材建设、评估方案、薪酬制度等方面存在缺失或缺陷,导致相关项目不能产生预期效果;一些尚不具备或不适合开展国际化教育项目的院校在教育国际化的理论效应的激励下盲目启动国际化教育项目;一些高校在缺少充分的国际化战略的相关准备的情况下尝试开展国际化教育。可以预见,这类高校的国际化教育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很难实现量和质的突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笔者认为,这一方针对于大学开展国际化教育的指导意义在于:大学应当科学定位自身的水平和条件,选择和实施符合实际的国际化教育模式,形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的国际化教育风格。这一建设目标赋予我国高等院校的任务就是要合理评估自身的国际化水平,科学选择国际化教育模式,高效推进国际化教育进程。戴维斯矩阵及其理论思想在这一层面对我国高校的相关具体工作具有以下启迪。
(一)基于自身特色选择适当的国际化模式,构建合理的国际化教育体系
基于戴维斯矩阵,我国高校应以边缘-系统型(B模式)和中心-系统型(D模式)为国际化模式建设目标。任何一个国家的高等院校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由此构成了包含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构建的高等教育体系。以我国为例,根据邹小平(2012)有关我国高等院校分类定位的研究,我国高等院校划分为6种类型:研究型大学、文理学院、综合性大学、专业学院、应用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基于这一分类,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应当根据自己的分层分类定位选择不同的国际化模式,具体建议如下表所示。
(二)客观评估大学的国际化现状,制定合理的转型发展目标
高等院校应当对自己当前的国际化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估,客观鉴定本校当前在矩阵中的位置和国际化模式。并基于自身的实力、潜力和发展规划,科学定位适用于本校的国际化模式。具体而言,目前处于边缘-偶发模式下的高校和目前处于中心-偶发型模式下的高校,应当确定本校的发展方向是边缘-系统型,还是中心-系统型;对于目前处于边缘-系统型模式下的高校,应当论证是否还有向中心-系统型发展的可能,而目前已处于中心-系统型模式下的高校,则应当站在国际比较的角度,制定和实施提升、调整或优化本校教育国际化模式的具体措施,不断优化当前的制度体系,保持本校国际化模式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三)重视战略安排与管理在大学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
戴维斯矩阵将管理学的基本思想运用到教育国际化领域,强调战略目标设置、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协调制度等管理学基本要素在大学国际化模式选择和运行中的作用。各国大学的国际化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以美国为例,教育国际化成效显赫的多所大学均具有战略设置和科学管理的相关经验。如耶鲁大学设置了三个国际化战略目标:培养学生在一个愈发相互依赖的世界中的领导能力和服务能力、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和学者和将耶鲁定位为一所全球大学,并围绕上述战略目标实施了具体的国际化策略,包括整合课程、对学生提供海外实习和学习机会、对教师国际化项目提供支持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设置了专门负责国际化战略发展的机构,负责研究和制定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国际化教育战略和模式。英国、澳大利亚等国走在教育国际化前列的高校也有类似的举措。上述例证进一步说明戴维斯矩阵提出的战略与管理思想应得到我国高校的借鉴。大学固然具有不同于企业的属性,但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推行教育国际化,大学仍和企业一样面临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和压力,要在国际化进程中凸显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实力和水平,我国大学应当合理设置自身的国际化战略,并配套以合理的管理制度与政策措施,有效支配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John L.Davies.Developing a Strategy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Universities: Toward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Bridge
to the Future: 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izing Higher
Education[M].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dministrators, 1992.
[2]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Mapp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U.S. Campus[J].2012(6).
[3]曾满超,王美欣,蔺乐.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高等教
育国际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2).
[4]邹晓平.再论高等院校分类框架[J].高等教育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