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2016-05-30胡善恩
胡善恩
诸葛亮,家喻户晓,其《出师表》,陆游赞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称之为:“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不难看出大家对之的推崇。今天,我们就走进这篇文章,一起去探究这一作品之所以“鬼神泣”的原因。
[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公元207年10月,刘备三顾茅庐,始出。主张联合孙权,抗拒曹操,并在赤壁打败曹操,取得荆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拜为丞相。公元223年刘备死后,后主刘禅袭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主持朝政。诸葛亮志在北伐,连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追谥忠武侯。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还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写作背景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写作此篇。
表
“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统观众多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此,“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常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
[美点赏读]
《出师表》作为千古名篇,自有其不可言说的魅力。阅读这篇文章,应注意以下美点:
一、语言美:骈散结合,音韵和谐。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细品本文,从措词到造句到成文,无不体现诸葛亮的语言功底。这一方面在于作者多用音节整齐的四字句,如“今南方已定,……还于旧都”,八句蝉联而下,一气呵成,音调铿锵。多用对偶句、排比句,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等,在形式上字数相等,音韵和谐,句子对称,给人以整齐的美感。除此之外,作品还间杂用了一些长句,长短句相间,节奏整齐又富有变化,读起来琅琅上口,不仅形成视觉上的句式美,而且又为听觉上的节奏美与音韵美奠定了基础。
二、结构美: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作为一篇奏章,文章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也显示出诸葛亮散文大家行文构思的匠心。作品先分析蜀国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分析主客观条件,并顺势提出三条建议,即开张圣听、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规劝刘禅。在此基础上,作者自叙身世与经历,回顾过去,以先帝创业的艰难、“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说明先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表明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进而表明“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最后归纳各方面的责任,倾诉惜别之情。整个作品,按照“分析形势——规劝进言——陈情述志——临表惜别”的结构顺序,形势如何、什么建议、什么目标,人员安排和使用,事实与道理都讲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显现出谨严的结构美。
三、情感美:情真意挚,发自肺腑。臣子对帝王言事,少不了粉饰虚夸之辞,然而本文却质朴平实,言词恳切,但却句句在理,字字有情。这是因为全篇贯穿着一条情线,即“报先帝,忠陛下”。开篇分析形式,说明蜀国面临的优劣条件,将士们舍生忘死,原因是继承遗志,“报先帝,忠陛下”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提出三条建议,言辞恳切,字字泣血,也是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具体体现;接着回顾往事,感念的是先帝知遇之恩。决心北伐,“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是“报先帝,忠陛下”的目标和追求。全文只有620多字,其中13次提到先帝,7次提到陛下,表达的是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特别一句“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辞情恳切,发自肺腑,催人泪下。
[知识把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中道崩殂( ) 裨补阙漏( )
陟罚臧否( ) 以彰其咎( ) 以遗陛下( )
2.古今异义
①诚宜开张圣听 古:____;今:____
②由是感激 古:____;今:____
③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____;今:____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____;今:____
3.一词多义
遗: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②深追先帝遗诏
效:①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 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4.词类活用
①以光先帝遗德 ( ) ②有所广益( )
③亲贤臣,远小人( ) ④深入不毛( )
5.文中诸葛亮提出了哪三条建议?
6.从文章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人。
7.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8.“先帝之殊遇”体现在哪里?试简要概括。
9.诸葛亮认为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10.“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文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什么?
[类文阅读]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建立在相互的基础上的。只有自己先付出真心,才能让对方感觉到你的真诚。诸葛亮之所以如此忠心耿耿,全是因为刘备的付出。
章武二年(222年)冬,猇亭惨败后没过多久,62岁的刘备身患重病,隐隐感到大限将至,是安排后事的时候了。知子莫如父,接班人刘禅能力不强、学问不好,刘备是清楚的。再加上刘禅只是个十五六岁的半大小子,刘备需要安排几位顾命大臣辅佐他。此时蜀汉人才凋零,最具治国能力、最受刘备信任的有且只有诸葛亮。
当年诸葛亮出山之后,虽然刘备很快就说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话,实际上他对诸葛亮并不是十分信任。诸葛亮是凭借自己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逐步获得老板肯定的。尤其是夺取益州之后,每次刘备出军征战,都是诸葛亮留守大本营,他的能力和忠诚进一步得到了刘备的充分肯定。
章武三年春,刘备将留守成都的诸葛亮召到永安,进行了“永安托孤”,其中最著名的一句就是“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在家天下的时代,这样安排自己辛辛苦苦打拼一生得来的皇帝宝座,可谓空前绝后。因此,许多人都认为这是刘备在试探、警告或吓唬诸葛亮,甚至说刘备在帐后暗藏刀斧手,一旦发现诸葛亮有不轨之心,就当场杀掉他。
说话是要看对象的。比如曹操、曹丕和曹叡爷孙三个轮番上阵,对司马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他好好辅佐曹氏子孙。但司马懿照样有机会就篡位,丝毫不会跟曹氏子孙客气。
而这段托孤的话,是刘备说给诸葛亮听的。刘备是一个看人看到骨子里的人,尤其是诸葛亮,跟随他已经17年,他不可能不了解诸葛亮的正直和忠心。因此,刘备清楚,即使自己说了“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你就自己当老板”,诸葛亮也不会这样做的。他说这句话,并不是真的鼓励诸葛亮篡位当皇帝。
那刘备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呢?因为刘备非常清楚,诸葛亮是一个谨小慎微、胆子不大的人,他这样说,为的是让诸葛亮放开手脚,好好去干。刘备还给三个儿子明确留下遗嘱,让他们“父事”诸葛亮。刘备的用意很明确,却引来那么多的质疑,这也只能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来解释了。
评价古人,不应该过多地看他是不是存心掌权,重要的是看他掌权后做了什么——是利用国家权力中饱私囊、满足个人欲望,还是一心为国为民、尽心尽力。诸葛亮主掌蜀汉大权十多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家无余财,诸葛亮终究没有辜负刘备对他的信任。
(摘自《百家讲坛》,有删改)
[读后一思]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患难之中的刘氏父子,对被誉为“智圣”的诸葛亮以鱼水喻之,可见对其信赖程度。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信任,所以诸葛亮才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效忠。想一想,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我们的朋友?
[考题回放]
阅读《出师表》和《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完成下面题目。(2014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卷)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以光先帝遗德 闻寡人之耳者
2.翻译下列语句。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乙]文中威王采纳了邹忌的建议,采用分等赏赐的办法激励群臣踊跃进谏,用[甲]文中的四字词语表达就是“_______”;[甲]文用“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来预期察纳雅言的效果,[乙]文则用“_______”来彰显纳谏的最终效果。
4.诸葛亮和邹忌都善于劝谏,结合两文谈谈他们的劝说艺术对你人际交往的启示。
[参考答案]
知识把握
1.cú;bì;zhì;jiù;wèi
2.①古:开放扩大;今:指商店开始营业。②古:指感慨而激动;今:指感谢。③古:指痛心遗憾;今:指十分憎恨。④古:指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今:指品质恶劣、不道德。
3.遗:①动词,留给;②死去的人留下的。效:①动词,有成效;②名词,任务。
4.①光:形容词作动词,发扬光大;②广:形容词作动词,扩大;③亲、远: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④毛:名作动词,生长草木。
5.见美点一。
6.忠心耿耿、淡泊名利,知恩图报。
7.①为了解除后顾之忧;②为了汉室之隆。
8.①三顾茅庐;②临危委重任;③临崩寄大事。
9.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10.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类文阅读
亲近他们,信任他们。
考题回放
1.发扬光大;使……听到
2.(1)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2)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3.开张圣听;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4.诸葛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邹忌采用讽喻方法。启示:和别人交往态度要诚恳、语言要委婉,要尊重他人,使他人能够愉快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