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形去知 肉身成道
2016-05-30卢絮
卢絮
摘 要:
身体作为客观存在的“有形之物”,作为人生在世的基础之维,是庄子论道不可忽略的一环。虽然庄子关于身体的言说根本指向不是身体,而是宇宙万物之本源,即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道”,然而无意之间他却回答了关于“身体从哪里来?”、“身体是否重要?”、“如何对待身体?”、“身体何为?”等基本问题。传统研究认为庄子“轻身而重心”、“忘形而存道”,殊不知庄子在中国文化发端之初就深刻领悟了身体对于自我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身体;身心;道
中图分类号: B223.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1004404
金圣叹称《庄子》为“天下第一奇书”,庄子自称此书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庄子·天下》)。可见,要理解庄子的学说绝非易事。传统主要集中讨论庄子的“宇宙观”、“人生观”、“生存哲学”和“政治思想”等,身体视角的解读却不多见。即便有,作者也旨在通过分析庄子的身体话语参透他论道之宗旨,身体继续被遮蔽,成为“道”的陪衬品和“宣道”的工具。本文试通过详尽的文本解读,沿着 “身体从哪里来?”、“身体是否重要?”、“如何对待身体?”、“身体何为?”等问题展开讨论,以期领会庄子学说中的身体之重。
一、身体起源论
身体是否重要?如何认识身体?身体从何而来?这些问题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萌芽而产生,是人认识自我的起点,是探寻生命之源最先要面对的问题。关于什么是身体,最早可能记载于《管子·中匡》,其中记录了齐桓公与管仲的对话,“公曰:请问为身?对曰: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1)身体由血气而导之,可以达到年岁的长寿、心智的觉醒和道德的增益。由此可见,身体有益于心智、道德、精神的完善,“身”与“生”、“神”、“心”、“德”联系紧密,合通为一。任晓丽认为:“先秦时期的‘身体是‘形一气一心(神)共同构成的生命实体,它是对人的指认,是肉身形躯、情感欲望、心志精神,修行实践的统一体,是身心合一的生命整体。”[1]笔者认为,先秦的身体概念有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血肉之躯,即人的肉体,或称形体;二是人的自我认识,即自己、自身;三是由形、气、神共同组成的生命实体。而庄子哲学中的身体除了以上三种意思外,还指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互化、与道为一的理想道体。
对于万物从何而来,《易纬·乾凿度》中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3)这是对万物起源的解说,乾坤即天地,天地是万事万物之本宗。儒家也持有相似的生命起源观,《论语·阳货》里记载了孔子的说法,“天何言哉?四时兴矣,百物生焉。”意思是天支配着四季的运行变换,使生物不断生长繁殖。《道德经》则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认为,万物自无而有、由道而生、因道而起。这种关于生命“源于天地,始于道”的思想被庄子认可,所以庄子认为:“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庄子·达生》)“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天地》)万物由天地而生,由无名之道而来,成有形有体之物。
具体到人的认识,身体从哪里来,最早则可见于《管子·内业》:“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4)人的起源出于天地,天赐予人以精神元气,地赐予人以形骸外貌。庄子关于身体的来源有这样一些说法:“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庄子·德充符》)道赋予人的容貌,天赋予人的形体,既有容貌形体,怎能不说是人呢?庄子在此处赋予了肉身存在的价值,即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庄子又言:“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天地之委形也。”(《庄子·知北游》)“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庄子·大宗师》)人的身体来自天地的赐予,生老病死乃是自然之大化,道使之然。庄子对于人的身体与动物的身体以及自然界之所有生命体都是一视同仁,无好坏卑劣之分的,所以他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意在天地万物皆为一体,虽形貌不同却可当做“一指一马”来对待。又说:“种有几,……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於机。万物皆出於机,皆入於机”(《庄子·至乐》)这里是说物种的演变过程,“人由马生”这一说法虽值得商榷,但是庄子意在说明万物皆可互相转化,从自然中来,又回归于自然。庄子中“物化”的思想即来源于此,人的身体和自然界任何生命体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有“庄子化蝶”一说,也有子舆“化左臂为鸡”、“化右臂为弹”、“以神为马”中对身体之归于万物的认识。
二、贵身论
远古时期,人类对生殖器的崇拜非常普遍,中国先祖们也不例外,郭沫若就曾通过分析《周易》中的阴阳八卦图,指出它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孑遗。对生殖器的崇拜表明了对生命力的重视,可见身体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神圣的意味,承担着种族和生命延续的重任。以儒、墨为显学的先秦社会对身体也不曾忽视,从“身也者,亲之支也,敢不敬与?不敬其身,是伤其亲。”(《礼记·哀公问》)“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礼记·祭义》)中透露出儒家对身体的重视,它是儒家宣扬孝悌、仁义观念不可或缺的载体。墨子则用身体来阐释其兼爱的思想,“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身”、“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4](《墨子》)墨子在此以己推人,希望人人就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去爱别人。道家创始人老子对于身体的重要性也有明确的认识,“欲先民,必先以身后之”、“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道德经》)。老子也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所以他提出“贵生”,亦即“贵身”的思想。先于庄子的这些圣贤们对于身体是重视的,是肯定而不排斥的,庄子自然会受其影响,而老子的“贵身”思想更被庄子继承和发展,庄子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唏嘘感慨, 对“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的孜孜追求,还有“人而无情,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庄子·德充符》)中对身体的弥足珍惜,都可见庄子是“重身”而非“轻身”的。
有人从庄子所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庄子·大宗师》)和“视丧其足,犹遗土也。”(《庄子·德充符》)来判断他是“反身体”和“轻身体”的,这实乃断章取义,前句是庄子在阐述如何“同于大通”、如何“坐忘”的方法,而后句论说的前提是“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也就是说,如果把宇宙万物,包括自己的身体看为一体,就无所谓丧失了。有人又说《庄子》一书例举了许多形体残缺的畸人形象,不就是要告知人们忘却身体的残缺,追求德行的完美么?的确如此,可是庄子是说“形有所忘”,而非“身有所忘”,所以他总结,“道与之貌,天与之形,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庄子·德充符》)通观《庄子》全书,我们可以看到他不仅不“反身体”、“轻身体”,反而是“贵身”和“亲身”的。首先庄子单独列出一篇——《养生主》来探讨如何“保身、全生、养亲、尽年”,总结出五条养生之道,即“不可为知”,“不可为善”,“不可为恶”,“处之以虚”,“视死生为一条”。养生即是贵身,庄子的贵身思想还体现在不“轻用吾身”上,例如他说叔山无趾因为“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庄子·德充符》),他也反对“小人以身殉利;士以身殉名;大夫以身殉家;圣人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庄子·骈拇》)不管是小人还是圣人,为了名号以身为殉都是不对的,可见庄子绝非轻身妄生之人。
三、养身论
在如何对待身体的问题上,庄子也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老子说:“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道德经》)意思是有道之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当老子论及“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道德经》),意在指外在形体之“身”,而不是身心合一,形神一体之“身”。但老子尚未继续就形神关系作进一步的论述。而以形神关系论身则成为庄子身体观的一个明显特质。庄子在论及如何对待身体问题上首先有一个基本的预设,即最美的身体是上文所说的与天地一体、万物为一的“自然之身”,且“自然之身”必然循乎大道、与物为春。在此基础上,庄子展开了对于执着于身之外形、身之欲望的否定和批评。《庄子·天地》篇提及:“气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存于天地之间的自然之气飘忽流动而生成万物,继而显现为有血有肉之形体,可见“形”基本上就是指可视可感的生理躯体了。既然“自然之身”是生于天地之大道而归于大道的,那么对于生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而言,“形”乃旁枝末节,不及一提。所以庄子说,“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不亦悲乎!”,“其形死,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庄子·齐物论》),即便“形如枯槁”也在所不惜。庄子笔下的十几个畸人形象更是“忘形弃形”的典范了。庄子对身之欲望也是大加批判的,例如他提到:“终生役役而不见其功,然疲役而不知所归,可不哀邪?”(《庄子·齐物论》),在庄子眼中,为了功成名就而终生劳劳碌碌、身心疲惫是极为可怜的。所以他说:“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庄子·至乐》)此段之中,庄子对于人间众相之营营役役,为了美味声色、富贵名利而自损其形的状态做了生动的描绘。世人如果认为养形足以养生就错了,“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庄子·达生》)庄子在豚子弃死母而走的寓言中同样说道:“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爱使其形者也。”(《庄子·德充符》)究竟什么是“使其形者”呢,当然是主宰形体的精神、生命和大道。
庄子强调养生而不养形,他说:“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庄子·让王》)庄子所说的“离形”,是脱离沉湎于在物欲中为其所摆布的附赘悬疣,而要“保”的却是“无人之情,是非不得于身”(《庄子·德充符》)的勃勃生机。庄子还提出了一条“贵身、保生”的好方法,便是“安命”。“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惟有德者能之。”(《庄子·德充符》)意在只有有德之人才能做到安心顺命,无可奈何之事不可强求。所以要做到“与物委蛇”、“与物为春”,顺应天道自然的变化,时时保持春和之气。而“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庄子·人间世》)表达的也是类似的意思。
四、身体价值论
在回答身体有什么用处,身体的价值何在的问题上,早于庄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如下:《易传·系辞》云:“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4]先祖伏羲氏通过观察外在的天地万物,审视自身的生命奥妙,才明白神明的意志和万物的情状,始作八卦图。身体是被看作是认识世界的前提,即认识世界要从认识身体开始。儒家以道德、伦理加诸于身,恰恰是意识到了身体有弘扬仁义礼信的作用和价值,所以君子要“修身”,要“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中庸》))“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而老子有言:“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道德经》)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可见爱惜身体与治理天下之大事紧密相关,身体之价值何其大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贵身”思想,自然对身体的作用不可低估。他主要用寓言的方式阐发了“无用之大用”、“不材之大材”的身体价值观。如在《庄子·逍遥游》中,惠子嫌所种之葫芦大而无用,庄子认为何不依其本性,“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庄子·人间世》中栎树以不材“故能若是之寿”,以无用为大用,成为可供祭祀的社树。此处的葫芦和栎树可看作人身体之比喻,隐射了人之身体亦可无用而大用、不材而成大材,如支离疏因肢体残疾不仅免于兵役,还可得赈济之粮,不仅可以“全身”,还可以“养亲”,为旁人所羡慕。类似的寓言还有许多,庄子旨在说明只要顺其自然之禀赋,无论何种身体都有存在的价值,而即便貌似无用之身也可以因为无用而留得全身、尽其天年。当然庄子对于身体价值的认识不仅限于保全其生命,他最终是想通过身体来体认大道的。身体是人的生命的表征,而大道也如张默生所说:“无始无终的一大生命,万物的生命,亦即此大生命之所散发。故道的生命,即万物的生命;万物的生命,亦即道的生命。”[2]人的身体或生命如上文所述是可以和世间万物互为转化的,是薪尽而火传的,那么作为万物之所系的大道当然也是无有始终的。可见庄子是通过对人的身体的认识和肯定来启迪人们对大道的认识和肯定的,身体是庄子试图连接大道和寻常生命的桥梁,是重要的认知世界和大道的手段。
五、结语
由于先秦思想中还存留着远古时代对身体的崇拜和热爱,这是对自身生命的肯定和对人类生存发展给予的厚望,是充满诗性智慧的心身统一的身体观。庄子并没有跳出时代之外,他认为身体绝非自生自灭的独立存在,而是置于自然万物的网络中,应与天地一体,与大道合流。这样,作为整体性和有机性意义的身体才能得到更好的照顾,才能在混沌的人世间更好地安顿生命。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当人们面对肉体的狂欢而无所适从、精神远离身体而流浪、找不到依托和寄存之所时,我们似乎可以从庄子的话语中得到慰藉和启迪。
注释:
(1)参考管仲的《管子》。《管子》是由战国时记载管仲遗言和管仲事迹的齐稷下丛书发轫,加之后来管仲学派后学者的论著。
(2)参考郑玄的《易纬》。《易纬》融道家、大易、数术于一体,是发挥易学哲理的杂著。
(3)参考墨翟的《墨子》。墨翟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4)《易传》是一部古代汉族哲学伦理著作,属于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易学的主要奠基人为伏羲、舜帝、周文王、周公与孔子。
参考文献:
[1]任晓丽.身心与文质——身体视域中的先秦美学[D].重庆:西南大学,2007:8.
[2]张默生.庄子新释[M]. 济南:齐鲁书社,1993:189.
Out of Shape to the Body to Become A Way:
On the Viewof Body and Life of Chuangtzu
LU Xu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Foshan Guandong 528225,China)
Abstract:Body,as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of “a tangible thing in the world”, and as the basis of life,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Zhuangzis view on Tao. Although Zhuangzi s narration on body is not refer to the body, but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which is the ubiquitous Tao. However, he answered the basic questions like “where does body come from?” ,“Is the body important?” ,“How should we treat the body?” ,“What is the use of body?”. Traditional studies emphasize that Zhuangzi “neglect the body but treasure the spirit ”, “forget the shape but keep the Tao”, but actually Zhuangzi profoundly understood the importance of the body to us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body; mind; avenue
编辑:鲁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