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拼爹”现象透视

2016-05-30郭影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16年1期
关键词:寒门学子教育资源

郭影

教育事关千家万户。当今,读书改变命运这条路似乎越来越窄。不知从何时开始,家庭背景已成为子女求学过程中一道不断升高的“隐形门槛”。普通人家尤其是寒门子女,难以进入名校学习。而有着强大社会资源的富有家庭的孩子,则可以轻松获得优质教育资源以及今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激烈的争夺拼抢,最终会打乱整个教育的运行秩序。

“寒门出贵子”风光不再

一直以来,人们都对应试教育持批判态度。的确,应试教育弊端明显,“唯分论”课业负担沉重,让天真烂漫的孩子丧失了童心。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应试教育却给寒门子弟带来了机会,让寒门子弟有公平竞争的机会,以期改变自己的命运。可到如今,这种公平竞争的优势越来越小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家长将“孩子的教育”与“家长的称职”划上了等号,“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富有人家的孩子真正做到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参加各类兴趣、特长培训,长大后如愿进入名校,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寒门子弟,接受的是一般的传统教育,培训班、特长班则都是浮云。“寒门出贵子”这一传统励志的事例越来越少见,社会底层通过教育向上流动的渠道也有越来越狭窄的趋势。

城市的寒门学子尚且如此,更遑论广大农村家庭的穷孩子。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调查统计1978—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教育“高投入、低产出”,读书改变命运这条路越来越窄,也越来越崎岖。高学费让不少贫困家庭陷入了“债务危机”。据有关报道,为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级贫困县——甘肃省会宁县贫困家庭普遍负债在5万元左右,相当于10年以上的家庭纯收入。甘肃省近几年返贫人口中,一半左右因教育支出过大返贫。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农村寒门学子,只有考入一线名校,这条路才会相对平坦。而教育资源不均衡,名目繁多的加分,高考内容的能力化导向等,都让农村寒门学子输在教育之路的起跑线上,考上一线名校自然也越来越难。

武汉市学科带头人、二十五中语文老师林晓红与同事在暑假对学生进行家访时发现,在家庭清贫的学生家里,除了课本外,几乎没有什么课外书籍,孩子阅读面比较窄。他们的父母通常因忙于生计,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吃饱穿暖,对于孩子学习上的事,则鲜有问津。在这些现实条件下,寒门学子还有什么优势与家境富裕的学生竞争?面对现实,很多农村学生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在生活的压力下,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就辍学了,不得不外出打工。如此,又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寒门子弟即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但毕业后求职历程辛酸而曲折、不得不回到老家讨生活的也并不是个例。读书改变命运,曾经是多少寒门学子的信念,可如今,这一信条正受到挑战与质疑。时下,大学毕业后几年里都就不了业的农村寒门学子,越来越多。“好不容易跳出了农门,怎么又回来了?”存在这样疑问的不仅仅是农民。新浪微博的调查结果显示,逾七成网友赞成这样的感叹。

家庭背景已成为子女成长过程中一道不断升高的“隐形门槛”,普通人家尤其是寒门的子女,难以进入社会上升通道。给权势阶层子弟放行,某种程度上可以为学校带来更加可观的利益。正因为双方都能获利,“拼爹”之风才会不断蔓延。

人人生而平等,不论背景如何,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价值,这既是个人理想,也是社会发展方向。“拼爹”之风盛行,必定会严重伤害教育应有的公平,上名校将越来越成为家长金钱与权力的竞争,本应以改善和促进教育公平为主旨的义务教育,将成为强化阶层差距的工具。如此,将严重损害公平公正的社会发展基石,继而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

拼爹拼背景的趋势看涨

去年的“小升初”电脑派位公布后,在一家央企分公司任中层经理的“乐天派”大柳情绪颓然低落,干什么都提不起劲来,朋友之间必要的应酬也不参加了。“唉——儿子的上学问题没解决好,很不开心。”大柳的宝贝儿子去年9月上初中,想去离家较近的一所市属重点中学,但愿望落空,被电脑派位去了一所历史没几年的普通中学。“都怪我这当父亲的没什么过硬的社会关系,想花钱请客都请不到关键人物,悲哀啊!耽误了孩子……”

义务教育阶段的“幼升小”划片招生,免试入学。“小升初”由电脑派位,这听起来很公平的,可实际上靠的是一个家庭的综合实力。既要有过硬的社会关系,还要不差钱,该出手时能大方出手。

有人总结称,在一线城市,中考最易,高考其次,“小升初”最难。为了争夺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小升初”成为许多家庭的精神枷锁。尽管国家禁令频出,却依然堵不住乱象丛生——违规办班、私设门槛、权力寻租、人情开路、以钱择校、招生腐败,义务教育的升学路径竟异化为“拼爹时代”的畸形怪圈。

教育资源竞争家长们对孩子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从托儿所就开始了。在北京,孩子从上托儿所到上大学,家长都要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地拼关系,才能享有优质教育资源。多少年来,北京的重点中小学一直是富裕家庭子女扎堆之地。每天下午四点,东城灯市口一带都是车水马龙,因为那里聚集着好几所市属重点中学、小学。接孩子的高级轿车也比比皆是。家长们的竞争手段都离不开权与钱,交得起不菲择校费的,都不是普通人家。调查显示,北京近20所小学的择校费从3万元到12万元不等。上好的幼儿园,费用比上大学还贵。

综合素质竞争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看考试成绩,综合素质愈发重要。有关调查显示,34.5%的上海家长要求孩子参加过多种课外培训班、兴趣班。35.7%的家长要求孩子参加一种培训班、兴趣班。0-3岁孩子参加兴趣班的平均费用为2061元,4-6岁孩子为3362元,7-12岁孩子为6330元。而寒门学子大多这方面投入远远不足。

文化背景竞争家庭文化背景的竞争是一般人家子女难以越过的无形门槛。优秀的学习潜质及明确的人生目标,与家庭文化的熏陶是密不可分的。柳先生和妻子都是大学毕业后进国家机关当公务员的,家中宽敞的书房里,几个大书架里列满了书籍。父母闲来无事,就一起与女儿读书绘画下棋。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孩子自然深受影响。孩子高考时,成绩自然不错,再加上父母妙不可言的“运作”,女儿顺利地被一所自主招生的名校录取,且是本、硕连读。

家长实力竞争每年新学期伊始,广州不少名牌小学的新生家长忙着报名应聘火爆的家长委员会(家委会)。不少家长感叹,应聘家委会真是名副其实的“拼爹”——家长也要竞争或地位、或资本的实力。于是,学校家委会可以假借全体家长的名义,与学校管理者、教育行政部门,甚至校外经济组织结成利益小团体。学校将收取的补课费、竞赛费等五花八门的费用,通过家委会“名正言顺”地实施。普通家长难免感到自己“被代表”,但无可奈何。而家委会成员自然会被学校方面看重,给予各种关照,甚至有求必应。

更可叹的是,如今社会上流行有这样一个口头禅:“我们无力改变这个社会,但是我们必须为了适应这个社会而改变自己。”当孩子的上升渠道逼仄,又不甘心代代“平庸”下去,普通家庭的家长们就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宁可“勒紧裤腰带”,甚至举债度日也要把孩子送到名牌学校去读书。“不蒸馒头争口气”,孩子学出了名堂,将来有个好“拼头”。这些普通家庭的家长盲目干预孩子的教育,导致教育资源拼抢越来越激烈,最终会打乱良好的教育运行秩序。

我们的教育改革虽然不能做到绝对的公平,但是也至少得保证教育不是明码标价的商品。有钱有势就能读名校,就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异地高考拼爹无疑更是让这种思想底气更足。据《北京晨报》2015年5月14日报道,南方某高校10年所招保送生绝大多数为厅官子女。这种“拼爹腐败”所导致的教育不公平,是在制度保护下披着“合法外衣”剥夺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使得没钱没权的优秀贫民学子还未竞争,就已经被淘汰。这种命运起跑线上的“隐性不公平”才是教育的最大悲哀。

必须致力于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拼爹现象蔓延开来的原因在于,越来越加大的城乡差异,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盲目干预等。拼爹的盛行,致使焦虑感弥漫于人们的内心,一旦自己的愿望没有实现,往往归咎于无力拼爹的弱势。当这种心理和焦虑充斥于社会,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公众对教育公平的不信任感加剧。一系列事实表明,升学考试、招生录取、新生入学,仍然是时下腐败的高危点,成为权力寻租的工具,变成了一些有钱、有权、有关系者子女上名牌学校的捷径。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规范或原则。教育公平的定义就是要保证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种族等个人和社会因素不妨碍人达到其能力所允许的教育高度。要保证每个人都受到基本的、最低标准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公平,首先必须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不断扩大和切实保障基本的教育机会公平。在义务教育阶段,应着力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巩固免费义务教育的普及成果,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着重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切实落实政府在办好学前教育中的责任,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程中,应将主要面向未成年人的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基础性普惠性教育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范围,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更加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促进教育公平的根本措施应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当前重点是继续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尤其是财政投入为主的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积极推进困难地区办学条件尽快达到国家基本标准,不断完善国家教育资助政策体系,使其有效全面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困难群体。同时,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推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科学高效利用。另一方面,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致力于教育的均衡发展,为促进教育公平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应是坚持教育制度规则公平。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实施重大教育政策及改革举措前,必须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通过预设规则程序征求社会意见,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将教育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切实执行到位。同时,做好校务公开、财务公开,实施招生考试“阳光工程”,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坚持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更好制度基础,营造更好社会氛围。唯有如此,才会树立制度的权威,使教育公平进程得到有力保障。

江西省教育厅规定,中小学校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到学校就学工作。公办中小学要挖掘办学潜力,扩充招生容量,合理利用教育资源,采取多种接收形式,可以插班就读,也可以单独设班,使他们能进得来。加强教学管理,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进城农民工子女与普通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加强学籍管理,定期深入学校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情况进行检查核对,防止学生辍学。

可喜的是,2014年以来,全国教育事业紧抓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两大任务,在“破解”一些人民群众关切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取得新成效,在培养学生成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新成绩,尤其是入学率明显增加。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部署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这一系列举措,凸显了尊重教育规律、规范行政权力、加强社会监督等改革要求。随着这些举措的逐一实施,将从根本上铲除“招生腐败”等生存的土壤,为每一个学子提供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一个寒门学子,经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从而进入另一个更能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世界,这就是他们中国梦。中国梦不仅仅是某个人对自己未来的想象,而是在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中,一代人对一代人的示范和激励。愿教育公平的阳光普照天下莘莘学子。

猜你喜欢

寒门学子教育资源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杏林组曲·学子赋
寒门不能出贵子吗?
今朝学子喜登攀
悠悠学子心,浓浓附中情
教育观察:“寒门出贵子”缘何越来越难?
700寒门学子上北大,没什么好骄傲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关爱圆了贫困学子的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