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校园,让公民素质养成落地生根
2016-05-30朱丽芳曹靖婧
朱丽芳 曹靖婧
无锡市塔影中学“公民素质养成教育”团队于2009年开始酝酿,2011年6月“运用生活教育理论,促进初中生公民素质养成的实践研究”课题申报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同年举办开题论证报告会,2014年5月举行了中期汇报,2015年10月顺利结题。经过近6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团队努力追求的理想校园建设,已初见成效。
我们的团队旨在从“塔中学子”的生活实际出发,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和“关怀德育”的理念,让学生了解公民生活中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公民知识和公民参与技能四个方面的内容(公民道德方面包括仁爱、宽容、感恩、友谊、诚信、责任、尊严、合作这样一些主题;公民价值观包括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正义、和平、爱国,追求真理,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样一些主题;公民知识包括国家与政府,民主政治,政党制度,司法公正,社会公共生活,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责任这样一些主题;公民参与技能主要是指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一些基本能力,如与人沟通,进行演讲,进行讨论,组织活动,参与选举,处理纠纷,维护权益,向责任部门或者媒体反映问题和提出建议等的一些方面和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体验、探究、参与活动等方式,由易至难,由浅至深,使其关注公民生活的发展。公民社会的发展,在生活教育中,学生将接受公民的理念与行为养成,并进而固化为其内在的公民素质,产生公民行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世界公民意识,最终为建构理想的公民生活奠定基础。
一、理想校园:公民素质养成在需要中诞生
1.基于学校特色建设的需要
塔影中学是省示范初中,75%的生源以外来务工家庭子女为主,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不高。针对上述情况,我们的团队积极创建无锡市崇安区以“公民养成教育”为特色的学校,短短两年,学校以办学理念新、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快、教学业绩提升快,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如何继续提升学校内涵,摆在全体师生面前,校长的使命感、教师的责任感,呼唤“公民养成教育”的再研究和再实践。
2.基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学生的成长、发展是与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学生一直在参与现实生活,这是他们适应和创造生活的最有效、最基本的手段。学生有自己的生活轨迹,想要通过灌输来改变他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并非易事。人是自主的,教育需要自主、启发,不要被动主义、灌输主义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位。如果以教育者自我为中心,那么只会培养出缺乏创造力的“机械产品”。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帮助每一位学生发展自己,初中学生本身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我们只要切实从公民个人的幸福出发,按照适当的公民标准,来确定教育目标、设计课程、编制教材,就能让每位学生都发展为合格的公民。我们强调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注重自由、平等、公正、独立等价值观的培养;强调情感教育,如关爱生命、关爱他人、关爱自然,使初中学生有感知他人痛苦的能力;强调尊重个性和创造性,让人成为他自己;在教育模式和教育管理体制上,从统一性和单一性向多元化发展。现在,公民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在驱动力是公民生活的需要,强调以人为本,不仅是要满足其社会需要,而且也要满足其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
3.基于德育工作创新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青少年特点的变化,学校内原有的德育体系中有些部分已无法解决社会现代化过程及市场经济发展中涌现的种种问题。德育工作需要适应社会生活和学生情况的变化,需要对原有德育体系进行完善、改革。我们秉承陶行知先生的大教育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生活为中心,通过生活进行公民素质养成教育,通过公民素质养成教育让学生学会过有意义的公民生活,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
二、理想校园:公民素质养成在实践中浸润
我们的团队不断地丰富学校公民素质养成教育的形式、内容和途径,建立符合学生发展的公民素质养成的完整的教育、指导、学习、实践、评价体系,并尝试建立以人为本的公民道德教育模式。
公民素质养成教育是由公民知识、公民意识、公民技能、公民道德四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融通来实现的。“关注身边生活,感受社会责任,培养公民意识”是我校公民素质养成教育实践课题的理念,培养“合格+成功”的初中生是我校确立的教育目标,旨在通过各项实践活动的渗透,让公民素质养成生根开花。
1.加强校本课程建设,普及公民知识
根据“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的原则,我校编纂的公民素质养成教育校本教材有:《公民素质养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手册》《学生成长记录》《公民养成教育之学科拓展》《三名工程—即读名著、听名曲、赏名画》等。同时,我校开设了专门的公民素质养成教育课,有针对性、系统地进行公民素质养成教育的知识传授。
2.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公民意识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确保各项活动的设置和开展都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第一,组织贴近学生的常规主题教育活动。学校通过升旗仪式,结合重大纪念日或重大事件等,针对学校和学生实际,举行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共28项,每项活动都有设计方案,由专人负责。第二,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项主题教育活动,比如加强行为习惯养成的专项教育。年级组细化管理,每月提出规范养成月目标,每周提出规范养成周目标。我校以公民素质养成及教育为抓手,以完成公民养成教育选题及模拟听证会为载体,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学生,要有学习的意识和责任,更是社会的公民。学生要树立起权利、义务意识,积极、主动地维护自己的法定权利,并履行法定义务;树立起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政治参与意识,能努力承担起个体在社区、国家、国际上的角色责任;还要树立起民主、合作、协商、共赢的意识,尊重他人,尊重不同文化,在协商与必要的妥协中达成理解与共赢。
3.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公民技能
掌握一定的技能是学生发展的需要。第一,每周五下午学校在初一开展“学生主动发展日”活动,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有航模社、小发明、剪纸社、行知讲堂等多个项目,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第二,制定并实施塔影中学学生“十项技能”目标计划,即读好一本书、讲好一个故事、朗诵好一首诗、唱好一首歌、写好一手字、学会一项体育技能、学会一种生活技能、学会一样乐器、参加一项科技小发明、参加一个志愿服务队等。第三,开展模拟听证会。我校课题实施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学生全民参与,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履行一名公民的责任和行使其权利。我们每个中队都有自己的选题,并且每年都会举办模拟听证会,全员参与,分工明确,小组合作,对于学生的公民意识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实施中,我们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这个比较创新的理念,我校师生都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从探索到研究的过程,由刚开始的校内学生素养的课题研究,到现在全员走出校园,真正进行社会问题的课题研究;由刚开始的小组合作,组长代表论证课题,到现在的全员模拟听证,每位组员都对自己研究的课题内容进行论证。这是我们每一位课题组成员,每一位中队辅导员,每一位同学切身感受到的推进过程。
通过课题的研究过程和模拟听证会,学生能够追踪社会、政治热点问题,综合各种信息、观点,形成自己的主张,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众人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尊重他人的正确观点,并能批判性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学生还参与法制建设、社会问题方面的讨论,并主动监控、关注事情的发展进程和运行。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他们能自己找出国家现有的关于“中国式过马路”的有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等,并通过自己调查采访、同学们之间讨论研究,商讨出自己认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如对“不遵守交通信号指示灯”的严重后果和危害进行宣传,印一些事例和调查结果传单分发给群众,提高群众对此问题的重视和其危害的了解等。这充分提高了学生的法制意识,强化了其用法律的武器来履行公民义务的思想。
六年间,学生把社区的公共问题当成己任,直面学校、家庭、周边社区突出的“老大难”问题,如老人摔倒扶不扶、雾霾的解决方案、未成年人不得进网吧问题研究、中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手机等,用自己的思辨和见解、真诚和执著,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设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4.创新评价机制,提升学生的公民道德品行
我们的团队坚持在每个实践活动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调学生在品德、学识、意志、言行等各方面的素质的提升,提倡“积极向上”“自强自立”“诚实守信”“勤奋好学”“明理豁达”的修身原则。第一,学校不断举办 “优良班集体”“星级文明学生”和“优秀小公民”的评比活动。第二,创建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把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借助项目集结到一起,使其在解决社区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体谅、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共创和谐的关怀理念,这是我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也是努力实践教育纲要规划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指示的积极、有效的尝试。
三、理想校园:公民素质养成落地生根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并成长着,让公民素质养成落地生根。
1.学生的公民知识和意识得到显著提高
我们的团队得到领导的关心和专家的多次指导,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开展学习研究活动,并针对不同情况及时积极进行了调整,力争使我校的公民素质养成教育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多次调研。我校以初二学生为样本,进行了有关“公民意识”的学生问卷访谈,调查结果和之前未进行公民素质养成教育所进行的调查结果对比如下表:
2.学生的公民技能和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学生对公民技能的认识,由起初的与我无关,无从下手,到现在的全民参与,人人论证,表达自己的主张,并为自己的主张进行辩护。众人积极参加小组讨论,自主合作学习,尊重他人的正确观点,并能批判性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在外出调查的过程中,礼貌待人,热情大方。各中队的研究课题有一定的系统性、长期性和可行性,形成了活动案例集和学生感悟集。
3.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物化成果
教师围绕公民素质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成果,包括对公民素质养成教育的含义、特点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形成了公民养成教育的操作流程与基本策略,丰富了公民素质养成教育的理论。课题组(包括参与研究的老师)有多篇论文在省、市获奖、发表,出版了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的专著。
四、理想校园:公民素质养成在反思中提升
思考一:从注重认识提高向注重实践养成转变。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实践表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不是仅靠教师说教形成的,也不是学生呼喊几句爱国主义口号就能增强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注重引导学生用自己参与社区问题的研究与解决的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在这种实践活动中不断升华爱国情感。
思考二:从注重国家认同教育向注重参与国家政治文明建设转变。德育不再仅仅满足于死记硬背政府所宣传的爱国主义的基本观点,而是从引导学生寻找社会问题开始,使其努力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重点分析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政府制定的相关公共政策的不足之处,认真研究需要完善的具体内容,向人大或政府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通过听证活动,政府有关官员与学生平等对话,促进形成新的国家法律法规或政府的公共政策。这些活动的设计意图是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这是我们自己国家,这是人民可以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这是一个以法治国的国家。这一活动是一种高层次的国家认同教育,是培养亲社会行为的实践活动。
思考三:从注重知识教育向注重参与政治生活能力培养转变。现代民主政治制度需要有具有民主能力的公民来支撑,这种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正确参与国家民主政治生活的能力,在实践中,学生自己制定和实施社会调查方案,感受社会调查的困难,在实践中提高社会调查的基本能力;学生努力学会从多角度收集信息,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学习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学习向政府及社会宣传自己的方案,开展从自我做起的实践活动。这些都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可以预计,坚持在中小学中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必将为未来文明社会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公民。
思考四:从注重教师教育向注重学生自我教育转变。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需要教师作必要指导,但这一活动的主体始终是学生。这表现在,研究的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的,班级重点研究的话题是班级学生从许多社会问题的比较中选择的,是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产生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都是民主讨论形成的,各研究小组是学生自主成立的。这些都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好形式。
思考五:公民素质养成教育将成为学校德育的全新领域。公民素质养成教育是当前学校德育研究和国民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我们的研究仅仅走出了第一步。随着无锡市新一轮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公民素质养成教育仍将是我校今后德育教育的重要主题和研究方向。
总之,校长追求正确的价值理念影响学校的教师团队,优秀的教师团队培养优秀的学生团队,以“公民素质养成教育”为载体,以“生活教育”和“关怀德育”为宗旨,以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为主旋律,以自主、合作、探究、模拟听证会为抓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规范有效,必将滋润学生心灵并促进其成长,培养合格的中华公民和世界公民,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基,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