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心灵之门,让青春充满阳光
2016-05-30刘兆娟
刘兆娟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121-02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传统模式到新课程改革,从义务教育到免费义务教育,在日新月异的改革大潮下,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等消极现象在不断的影响和腐蚀着人们的心灵。青少年主导思维的意识也产生了质的变化,家庭的放纵与溺爱、个性的张扬、教育方式的陈旧、简单粗暴的说教等等,严重制约了师生间平和的气氛,学生间单纯的友爱。
现象一:学生打架斗殴现象屡禁不止。当前学生受社会风气和网络暴力动画的影响,个性张扬,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不肯吃亏的心理主导其性格的扭曲,稍微损害个人利益就武力解决,学校的说教,教师的苦口婆心无济于事,最后,司法部门和家长介入才能完事,对学校、对社会、对学生本人都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现象二:师生矛盾的对垒。教师在管理学生中手段简单粗暴,缺乏耐心细致的工作。使学生对教师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不能正视教师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目的。针对过激的言行采用敌对方式,造成师生的伤害,在师生中产生恶劣影响,导致教师不敢轻易教育学生,手段无从选择,产生畏惧心理和放纵行为,学生中产生误导,形成与教师正常教育对立的心理,使学校教育被动,甚至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现象三:家庭教育的缺失。家长平常只注重孩子成绩,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从不过问,缺少必要的教育和引导。出现问题单方面指责学校各方面管理,没有正视问题症结所在,分析问题的根源,为学生撑腰,导致学生更加肆无忌惮,我行我素,造成学生的畸形发展,难望德才兼备。
在现象一中,学生缺失的是思想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不到位,正是因为当前学校教育中忽视了对学生的上述教育,才导致学生个性张扬现象愈演愈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坚持德育为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的目标。
如何弥补学生成长中缺失的思想教育,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是摆在学校和教师面前的一项严峻课题。我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当前地方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学率有一定的关系,教育的杠杆出现倾斜,只注重提高成绩,忽视学生的思想、心理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如何让学生敞开心扉,接纳教师的教育和同学的关怀,离不开日积月累的引导和潜移默化的感染,日常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遵规守纪教育、集体荣誉感教育、礼仪常规教育是引领学生思想意识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只有让学生敞开心扉接纳了老师和同学,才能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
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执行者,如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衡量一名合格教师的标准,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方法,更要研究教育手段,教育心理学讲:“教育者应首先受教育,他们自身道德水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发展。”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人才质量要求更高了,对教师的教育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解决现象二中的问题,教师应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具体情况,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处理矛盾的话,心平气和地说;追究责任的话,不偏不倚地说;化解误会的话,理解包容地说。实践证明,教师如果以粗暴、轻蔑和不公平的态度对待学生,而学生又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这种态度,并产生否定情感体验时,他就会对这个教师和这个教师提出的要求产生“对抗”的态度,有意地不遵循教师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通过学习和反思,研究新路子,与时俱进,不断塑造自己完美的教师形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尊其师信其道”,用心换心,获得学生的认可,得到学生的信任。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加强与学校合作,帮助子女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学生在父母的行为举止影响下,会潜移默化的随之受到影响。这就需要父母在平时一定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一言一行引导孩子。学校可以和家长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从而配合学校,学校也应该配合家长,共同完成对学生的身心教育,引导学生走上正确向上的成长之路。这是一个双方面的责任,学校教育是有时段性的,而家庭教育却是持续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离不开学校、家庭、教师的互相配合和共同努力,只有充分利用好课堂、学校、家庭三个环境的教育作用,正确引导,潜移默化,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陈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