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子”富豪的国学梦
2016-05-30申明鑫
申明鑫
年过六旬的王英杰曾是开封市一位坐拥千万身家的房地产商。7年多前,他放弃生意、倾尽经商近30年的1000多万元积蓄,建成河南省唯一一座公益性道德讲堂——开封敦复书院。他举微薄之力致力拯救滑入谷底的国人道德,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了一处“精神高地”。
王英杰不仅自己以身作则,还带领全家三代、10多口人义无反顾回报社会,助学、修路、捐善款,以道德思想和行为帮助他人、感化他人,促使更多的人回归祖国的传统美德。从千万富翁到平民教育家,他已然成为了这个时代迫切需要的、稀缺的、群众中的典型的道德典范。
乐善好施,谨记父母的言传身教
王英杰如今是开封市的“名人”,但他无论走到哪儿,无论在什么场合,总会向众人提起他的父母:“他们是我世界观形成的启蒙者。”
1953年,王英杰出生在河南郏县一个乐善好施的家庭。王英杰曾从母亲口中得知,他父亲曾在解放初期玩彩票中了头等大奖,“当时的奖金可是用骡子驼了几大筐的银元呢,可是父亲甚至没有把钱拉回家,而是直奔高寺学校去了。”王英杰说,那些奖金全部用来修缮学校,剩下的钱又为学校买了鼓、号等乐器,家里没有花一文钱。在新社会长大的王英杰不能理解父亲的做法,便追着父亲询问理由。谁知,父亲只是简单地说:“那不是我们的血汗钱,我们不能要。“父亲的回答就像壹加壹等于二那般简单,但在王英杰听来就像蜜,不等听完,早已甜到心坎坎里去了。
王英杰说,他母亲也曾对他说,“一个人在世上要时刻存个好心,关键时刻会有用的”。得益于父母的教导,王英杰自小就树立了“要超越父母”,成为更好的人的理想。
1979年,结了婚的王英杰迫于生活压力,与妻子开始捡废品、洗衣服、卸煤球、拉货物,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卖起粮食,积攒部分资金后又办起了自己的农副产品经销部,厘中赚钱,量里取胜,慢慢积累下一些财富。
上世纪90年代,王英杰的生意越做越大,钱也越积越多。由于担心孩子养成不劳而获的不良习惯,夫妻俩决定不给孩子留钱,不让他们坐享其福。夫妇俩商量后决定看哪里的路需要修,就去义务修路。2007年,王英杰出资70余万元重修西关北街道路;2008年、2012年为汶川、雅安地震捐款近10万元;2009年出资为两个家属区200多户居民解决排水问题;2012年在开封大学设立英杰奖教金、奖学金……
弃商从文,以微薄之力举大旗
2008年8月,王英杰在南京听了一堂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后深受触动,从此他便走上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之路。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王英杰说,他在“传统文化学习班”听得热泪盈眶、热血沸腾,也听得浮想联翩。一念之间,他作出了“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决定”:放弃家族企业,抛下地产生意,砸进近乎全部身家,照样开办一个传统文化学习班,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许多人对他的做法感到不解,有人说他另有图谋,还有人骂他是傻子,但是王英杰却说起了他在经商中遇到的两件事。
那一次,广东清远粮食局加工饼干需要一批优质玉米,王英杰在开封当地购买了60吨质量上乘的玉米发往广东。王英杰跟车到达清远,卸货时成吨的玉米冒起了烟,竟起火自然。活了几十年的王英杰第一次开了“眼界”,终于明白这些玉米是被利欲熏心的商人掺了水!看着金黄的玉米在眼前燃烧,王英杰泪流在脸上、痛却在心里。
不久,他再次到一家粮库订购小麦时,看到那里的人们正手握水管往粮食上喷水。他瞬间明白了,昧着良心不择手段的捞钱,在这个国家,在这个时代,已经不是少数人的行为。
这两件事使王英杰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已经到了自我毁灭的危险边缘,百行以德为首,“仓廪实”更需行道德。拯救道德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那时,他就在思索他可以做的事情。那堂传统文化班的课程为王英杰指了一个方向,用他的话说就是“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倾尽财力,建学堂弘扬国学
开办传统文化学习班需要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大量投入,更需要家人的支持和理解。当王英杰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两个女儿、女婿时,立刻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
大女儿王晓丽说:“先将流动资金拿出来用,不够我去贷款。”隔了几天,大女儿就把自家的汽车卖了,她把卖车的钱递到父亲手中:“我们用电动三轮送女儿上幼儿园,钱先用到办学上吧。”
有了孩子们的支持,王英杰的国学班办起来了。一开始,学习班起名为“敦复堂”,字义来自《易经》和《弟子规》,就办在自家院里。王英杰寄希望于通过他的学习班,就像南京改变了他自己那样,通过义务对群众开展德育教育,用传统的力量凝聚人心,促使更多的人道德回归。
那时的社会,传统文化的弘扬远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主流,当时的中央也没有相应的号召与提倡,大多数人并不理解王英杰的一番苦心。王英杰四处奔走,苦口婆心地邀请人们前来听课,还在家里摆上水果和茶水招待他们,但相邻们甚至他的亲戚们也不买他的账,来者寥寥。他只拉着妻子一个人支持他,陪他一起听课。
妻子也有来不了的时候。王英杰就一个人坐在那里听。有一次,授课老师问他,没人来,别讲了吧?他说,一个人,也要讲!就是只有桌椅板凳听,也要讲!
然而,渐渐地,前来听课的人数多了起来,“是免费,但不是传销,也不是洗脑,是教人们孝敬父母,学好的……”他们奔走相告,口口相传。“敦复堂“的声名日渐远播。
2年后,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王英杰又把自己前期买下的5亩黄金地段建设用地申改为教育用地,建成了可容200人寄宿、500人就餐、700人听课的“敦复书院”。
敦复书院从诞生那天起王英杰就明文规定,学员的吃住、听课费用,甚至香皂和手纸都全部免费。这也引来了一些附近的“上班族”跑来蹭饭。一开始,王英杰对此很愤怒,要求凭听课证进餐厅,把没有听课证的人拒之门外。但他想到了父亲的教诲,想到那些人也不容易,“如是家庭条件好,谁会跑这么远专程蹭饭?”他开始睁只眼闭只眼“装傻”。结果,蹭几次饭后,那些人就都变成了他的学员,并积极宣传他们的所见所闻。
持之以恒,挂牌“文明中原大讲堂宣教基地”
敦复书院的名气日益扩大,如今已拥有一个500多个座位的大礼堂、两个可容纳300多人的多媒体教室,以及能同时供200多人食宿的餐厅和宿舍。这和当地政府部门雪中送炭般的支持息息相关。
2011年12月23日,开封市有关领导来到书院,开封市文明办“文明中原大讲堂宣教基地”的大牌子,赫然挂在了敦复书院的门前。随后,国家司法部、河南省司法厅,省、市文明办,省关工委等领导同志多次来敦复书院调研考察。开封市领导还从教育部门抽调专职人员做书院的国学老师,资助部分桌椅,从各方面支持敦复书院的发展。
2014年7月,开封市文明办主任何利军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敦复书院周四固定课堂”到市里各个单位,要求组织员工参加道德宣讲活动。共青团开封市委等组织还把敦复书院定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德育教育基地”等。
据统计,7年多来,敦复书院举办大型公益讲座51期、固定道德讲堂60期,开办接受外地学员的长期培训班5期,全国各地30多万人次受教育,带动了全市及周边地市建立各级道德讲堂620多所,大大促进了道德讲堂活动的开展。
随着敦复书院在全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2015年,慕名前来学习参观的干部、学生、老人和孩童每月达到4万人。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王英杰的事迹先后被开封市、河南省等多家媒体报道。2014年5月,王英杰家庭被河南省妇联评为河南省“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2015年1月,王英杰被河南省妇联、省文明办评为河南省“传承好家风的好妈好爸”。2014年1月,王英杰入选中央文明办授予的“中国好人榜”;2014年5月,王英杰家庭荣获全国妇联授予的“第九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称号 、全国“最美家庭”提名奖。2015年全国第五届道德模范评选提名奖。
对于接踵而来的荣誉,王英杰只是淡淡的却坚定地说:“我相信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