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文本世界解读

2016-05-30张能能

校园英语·中旬 2016年11期

【摘要】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魔幻性主要是通过丰富的世界转换来实现的,因为世界转换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建构各种世界并在各个世界中转换,如此便使得阅读过程更加复杂,也便延长了阅读时间,因此便也增加了阅读兴趣。因此,本文基于文本世界理论对该小说进行了认知诗学研究。研究发现,文本世界理论可以为以该小说为代表的奇幻类文学作品的赏析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关键词】文本世界理论 世界转换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一、引言

英国作家J.K.罗琳所著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自从1997年出版以来就倍受读者的喜爱和追捧,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从儿童文学经典到文化幼稚病之争,从对文化现象的关注到回归文学文本Philip Hensher(2000),对《哈利·波特》系列的评论从初期的盲目争论发展到严肃的文学批评,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但无论是正面褒奖还是负面批评,学者们关注的都只是文本本身的元素,如主题、结构、语言等。认知诗学关注的是认知在阅读中的作用,即认知对阅读效果的影响,能够为文学阅读提供新的分析方法,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工具。在该作品中,魔幻空间与现实空间的转换对读者的阅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认知视角解读这些空间及空间转换有助于解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何构建这类奇幻作品。然而,从这一视角出发对此文本所做的文学分析却少之又少。本文试图从认知诗学的角度,运用文本世界理论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进行解读。一方面,希望能够推进文本世界理论在文学文本分析,尤其是奇幻类的文学文本分析中的应用研究;另一方面,希望从认知的角度更深一层地解读这部经典之作,剖析其被追捧和广泛关注的深层原因。

二、 文本世界理论

文本世界理论发端于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认知科学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的认知语言学。作为当今认知语言学中最具影响力的语篇分析理论之一,文本世界理论是一个有效的模型,它关注读者如何在阅读过程中建构和保存各种复杂的心智表征,把文本看作是它的分析单位,提供丰富的世界并以此作为理解文学文本语篇的有效方式。Werth文本世界理论将文本分为三个层次:语篇世界(discourse world)、文本世界(text world)和亚世界(sub-world)。其中,语篇世界告诉读者事件的背景知识,如时间、地点、人物等;文本世界是读者对于语篇世界所提供的信息的心理表征;亚世界是指从文本世界中分离出来的世界,如态度、情感等。

然而,Joanna Gavins(2005)认为,在Werth的分类中,态度亚世界和认识亚世界之间有重合的部分。另外,他的分类将有的命题态度排除在外。因此,她对Werth的亚世界做了修订:用“世界转换”(world-switch)取代“亚世界”(sub-world),进而把文本世界归为两大类:世界转换(world-switches)和情态世界(modal worlds)。她认为,世界转换就是指由于语篇的时间、地点等的转变而产生的新的世界的过程,如回忆、飞越、直接引语、直接思考等。由此可见,Gavins对于亚世界的分类比更加Werth的更加清楚,也避免了Werth分类中的重合和缺失。因此,她的分类更加可信、操作性更强。本文将采用Gavins的文本世界理论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进行解读。

三、《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文本世界解读

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J.K. Rowling用超乎常人的想象、绚烂明快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五光十色、瑰丽莹彻的奇幻图景,带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阅读乐趣与欢欣。毫无疑问,这是该作品深受追捧的原因之一。然而,仅是将这些幻想的世界简单的排列组合、描述发生在个世界内的魔幻事迹只会显得故事松散,甚至给读者一种凌乱的感觉,并不能很好地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该作品的精妙之处,也是其艺术魅力之所在就在于作者用富有特色的语言描述了丰富无穷的世界转换,使得故事浑然天成又不失魔幻色彩。例如:

It was on the corner of the street that he noticed the first sign of something peculiar-a cat reading a map. For a second, Mr. Dursley didnt realize what he had seen-then he jerked his head around to look again. There was a tabby cat standing on the corner of Private Drive, but there wasnt a map in sight. (J.K. Rowling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1997: 2)

此例的文本世界可用下图来表示:

在上图中,每一个矩形代表一个文本世界;圆角矩形代表的是世界转换。每一个文本世界都由两部分构成,即世界建构元素(如时间、地点、人物、物体等)和功能推进命题。功能推进命题主要是通过动词来完成的,通常用箭头表示。一般用垂直箭头表示物理过程,用水平箭头表示关系过程。在文本世界图表中,世界建构元素构成了读者对该文本世界的背景知识,而功能推进命题则表示读者对阅读材料在大脑中概念化的认知过程。此例中,文本世界的功能推进命题由一个物理过程、一个关系过程和三个情态世界构成。物理过程“he jerked his head around to look again”表达了Mr. Dursley对于他亲眼所见事物的怀疑和不确定;关系过程“there was a tabby cat”证实了Mr. Dursley的怀疑和不确定。第一个认识情态世界“a cat reading a map”是Mr. Dursley亲眼所见。然而,作为小说里现实世界中的人物,任何人包括Mr. Dursley,都是无法理解“正在看报的猫”这种存在的,“正在看报的猫”打破了他们的背景知识框架,令他们困惑难解,因此Mr. Dursley对他亲眼所见充满了怀疑和不确定。第二个情态世界是一个由“didnt realize”引发的否定世界。在这个情态世界中,“he realized what he had seen” 被否定,这一否定也是Mr. Dursley再次扭头回看和怀疑自己所见的原因。然而,这一回头并没有消除他的困惑,而是让他“惑上加惑”,因为出现了另一个否定世界“there wasnt a map”,“猫”还在,然而“地图”却消失了!读至此处,不仅是Mr. Dursley,读者也会有相同的迷惑。因此,为了解除困惑,他们继续阅读,于是便会惊讶且兴奋地发现原来小说里现实世界中的“猫”并不是真正的猫,而是魔幻世界中的麦格教授,此时他们关于“猫”会“看报”的困惑便解除了。

又如:

Harry was speeding toward the ground when the crowd saw him clap his hand to his mouth as though he was about to be sick — he hit the field on all fours — coughed — and something gold fell into his hand.

“Ive got the Snitch!” he shouted, waving it above his head, and the game ended in complete confusion.

(J.K. Rowling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1997: 191)

上例的文本世界构成如下:世界建构元素主要包括:时间(通过时间状语从句“when the crowd saw him clap his hand to his mouth”告知);地点是“on the ground”;人物有“Harry and the crowd”。功能推进命题由五个物理过程构成:前三个“Harry was speeding toward the ground”,“he hit the ground on all fours” 和“coughed”用来描述哈利的一系列动作。第四个物理过程 “something gold fell into his hand”解释了他咳嗽的原因(他抓住了金色飞贼——魁地奇比赛中最小也是最重要的一颗球)。第五个物理过程 “the game ended in complete confusion”告知读者比赛在众人的一头雾水中结束。众人对于比赛因何结束的困惑正好说明了哈利的非凡能力(因为他在众人都没有看清楚的情况下就抓住了金色飞贼)此外,上例的文本世界中还包含一个认识情态世界和一个世界转换。由“as though”引发的认识情态世界“he was about to be sick”使读者清楚了哈利急速下降狠狠摔在地上的境况;世界转换是由直接引语“Ive got the Snitch!”体现的,表达了哈利对于抓住金色飞贼取得比赛胜利的无比兴奋之情。总的来说,上面的例子虽然只是描述了哈利在魁地奇比赛中的表现,但一系列的世界转换避免了叙述视角单一、叙事方式单调带给读者枯燥乏味的感觉,因此也更好地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像这样充满世界转换的例子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不胜枚举,正是这些充满世界转换的描述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吸引了他们的阅读兴趣、激发了他们继续阅读的欲望,最终让该作的销量遥遥领先、经久不败。

四、结语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语言的特征和魅力在于它的世界转换。本文从文本世界理论出发,对该作品进行了认知诗学分析。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畅销并不仅仅是因为它讲述的是发生在魔幻世界中的故事,而更多的是因为该文本中几乎无处不在的世界转换。这些丰富的世界转换,才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艺术魅力所在;正是因为这些丰富的世界转换,《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才更加如梦如幻、精彩绝妙、令读者神往。

参考文献:

[1]Hensher,P.(2000).Harry Potter,give me a break.The Independent(London),1,01-25.

[2]Fauconnier,G.(1985).Mental Spaces.Cambridge,USA:The MIT Press.

[3]Gavins,J.(2007).Text World Theory:An Introduction.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4]Werth,P.N.(1999).Text Worlds:Representing Conceptual Space in Discourse.London:Longman.

[5]梁晓辉,刘世生.关于文本世界的界定标准[J].中国外语,2009 (6):17-25.

[6]马菊玲.哈哈镜里的荒诞‘世界: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的文本世界研究[D].河南大学,2008.

[7]熊沐清.故事与认知 简论认知诗学的文学功用观[J].外国语文,2009(1):79-84.

[8]杨春.文本世界理论视野下《邱园记事》的美学赏析[J].时代文学,2011(8):136-138.

作者简介:张能能(1988.4-),女,汉族,宁夏固原人,助教,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文法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