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保护中的传统节日

2016-05-30周旭

西江文艺 2016年10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节日

周旭

【摘要】:传统节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七夕节在2006年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使七夕节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首先,可加入新的节日元素,使其更具吸引力;其次,在七夕文化保护中,政府应更多支持、扶持民间力量,让民众更多地参与;此外,还应加强七夕节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与教育,适当开发七夕文化的娱乐性,增强节日吸引力与影响力,得到更好的传承。

【关键词】:七夕节;传统节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是拥有灿烂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勤劳的中国人民创造了无数生活智慧,传统节日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传统节日充满了人伦色彩,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历史、民俗、信仰等各方面信息,它能帮助我们全面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风貌。为保护和发扬有价值的节日文化,在2006年,七夕节等若干个传统节日被纳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夕节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节日,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及华人所在的地区,人们通过各种节俗活动将这个节日的文化不断发展传承着。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及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七夕节的传统文化内涵已逐渐被人遗忘,或被认为是跟不上时代潮流的老旧社会文化,这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发展构成了极大挑战,这是很遗憾的。

一.七夕节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双七、香日、星期、巧夕、女儿节、兰夜、小儿节、穿针节、“魁星节”、“晒书节”等,是表达古人对忠贞、纯洁爱情的理想追求的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起源于汉代,最早的含义主要是乞巧,表彰女子巧慧,是未婚女子的节日。东汉之后的南北朝时期,七月初七成为了民间广为人知的神仙相会和乞巧的日子,于是七夕与牛郎织女的故事紧密结合并逐步融为一体,明清时期则定型为了今天的七夕节。[1]

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古时人们在这一天有许多的节日习俗活动,七夕的晚上在葡萄架或花架下偷听牛郎织女缠绵情话,这是人们熟知的一个习俗,除此之外,还有穿针乞巧、投针验巧、喜蛛应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吃巧果、拜魁星、拜织女、晒书晒衣等习俗。传统七夕节通过它的各项节俗活动,寄托著人们对美好爱情婚姻的追求,娱乐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七夕的节日文化值得我们传承下去。然而,目前这个起源于农耕时代的传统节日正面临着困境,尽管它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七夕的传统文化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三.七夕节的非遗保护现状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政府在各个层面为七夕节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便利,如举办活动、舆论导向等。但光靠这些是不够的,七夕节仍无法摆脱影响力逐渐下降、传统节日文化被忽视的状况。我国目前已将清明、端午、中秋等若干传统节日作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放假虽然对于发扬一个节日的文化不是完全足够的,但放假至少能够加强民众对这些节日的文化记忆,从而有利于节日文化的传承。七夕节并未被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因此,七夕节的文化继承与保护工作将受到更大的考验。

今天的七夕节更多的是被作为情人节而被人们关注,大量的商家以七夕情人节主题进行商品营销,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七夕的节日气氛,但对于七夕节传统文化内涵的继承却是不够的,现在很多年轻人甚至认为七夕节原本就只是情人节。有专家提出,我们还应该做到在感情上善待和接纳七夕节,在思想上正确理解传统节日——七夕。[2]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七夕节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更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三.七夕节非遗保护的建议

传统节日在今天中国社会中的的总体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娱乐化和多元化[3]。 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如何更好地保存、发扬七夕节日文化,这值得我们思索与探究。在参见多名学者意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观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为七夕节添加新的节日元素与主题,以更适应社会需求。七夕节有牛郎织女的美好传说,在七夕传统节日主题基础上添加情人节的主题,是具有可行性的。情人节主题使七夕节更符合当代社会需求,带给七夕更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从而使七夕的其它节日习俗也能相应地受到更多关注。实际上,七夕的情人节主题早已被部分行业利用于商业营销,对于此类以七夕情人节作为营销噱头的商业活动应引起警惕,不能让对商业利益的追求破坏七夕的文化价值与氛围。此外,将七夕节作为中国的情人节,创新一些具中国特色、更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七夕情人节活动是有必要的。

第二,政府应将七夕的非遗保护进行一定变通,扶持民间民众的力量。目前七夕节传统文化非遗保护做得不够,个人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作为节日主体的民众参与得不够。传统节日文化本身的属性,就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与传承的保护主力应当来自民间,传统节日七夕是由民众们创造的,也是通过民众的思想和行为传承的。然而,目前对七夕的非遗保护主要还是由政府主导,这虽有利于人力物力的集中调配,但作为节日主体的民众及民间力量就显得较为被动,热情相对不高。因此,在七夕节的非遗保护中,应支持民间保护力量,活动的组织方式上,要采用能充分调动民众参与积极性的方式[4]。 如:支持有专门民俗活动经验的民间组织或团体,由其主要负责七夕传统文化活动的进行,政府作为监督者与政策保障者,让民间力量成为主导,使民众更多地参与其中。

第三,加强对七夕节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社会的未来是青少年,因此七夕节传统节日的文化要得到传承与发展,进入青少年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将七夕等传统节日的节日文化纳入青少年的日常教育内容,以学校、社区的名义举行七夕节俗活动,加强青少年及社会群体对七夕传统文化内涵的认知和记忆。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民间各地还可举办民俗体验活动,既作为休闲旅游活动,娱乐民众,又可弘扬七夕传统文化。此外,还应借助现代的大众传媒,加强对七夕文化的宣传与普及。

第四,对七夕节日文化进行适度娱乐性开发。娱乐是节日活跃的灵魂,七夕的节日文化主题丰富:乞巧、情人节、女儿节等,其节俗文化在大众娱乐方面存在开发潜力。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较快,民众生活不免单调乏味,因此,对于娱乐的需求是巨大的。七夕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美好愉悦的节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若能好好的灵活运用这些节日主题,适当开发其中的娱乐性,这个节日更能被社会接受。

七夕节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推进七夕节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有积极意义的。因此,七夕节若能得到更多关注、恢复节日生命力,从而使其背后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多的传承,这将是社会之幸。

注释:

[1]杜汉华,汪碧涛,余海鹏.“牛郎织女”“七夕节”源考[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5卷第5期,P111.

[2]张志军.保护传统节日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谈[N].法制日报,2006年10月01日.

[3]赵伟含.中国传统女儿节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4月5日.

[4]李致伟.通过日本百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程探讨日本经验[博士论文].中国艺术研究所,2014年5月.

参考文献:

[1] 杜汉华,汪碧涛,余海鹏.“牛郎织女”“七夕节”源考[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5卷第5期,P111.

[2] 张志军.保护传统节日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谈[N].法制日报,2006年10月01日.

[3] 赵伟含.中国传统女儿节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4月5日.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节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我最喜爱的传统节日
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研究
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综述
试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小学教育的对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中国的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