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思数学教学改革,凸显数学教学本质

2016-05-30李厚女

广东教育·综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学案多媒体数学

李厚女

时代不同,对人才的评价和要求不一。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阵地,必然要顺应社会的要求而改变。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不断面临新的挑战。每次面临新的改革,不少一线数学教师总是抱着抵触的情绪对待新的措施,抱怨增加工作量且效果不好;更有自认资深的教师,拒绝踏出变革的第一步,认为原有模式足以解决问题。我们不能说每次变革都会带来进步,但我们一定审慎思考每次改革的本质,研究它是否有存在的价值,取其精华,内化为己用,做好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者。

一、慎用多媒体资源,划归纸笔思考

粉笔、黑板是电教设备没有进入课堂时的教学工具。为了增加课堂的容量,节省课堂板书的时间,教师会用上小黑板,把课堂上某些内容预先写在小黑板上。为了突破某知识难点,教师会亲手制作模型进行解说。后来,有了投影机和幻灯片,课堂预设容量在逐步增加。到现在,电脑早已进入课堂,容量早已不成问题,利用动画效果展示某知识的变化过程也不再是新鲜事物。有教师甚至已经不习惯拿起粉笔,每天上课的动作就是点击屏幕。先进的媒体虽然为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也有不利的一面,教师要摆正多媒体的地位。学生教材的数学知识结论是我们祖辈在没有多媒体的辅助下得到的。数学家通过和纸和笔的不断演算,享受追求数学的乐趣。如果我们今天只靠多媒体来解决难度或吸引学生,没有通过纸和笔的展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学生不能感受到数学的真正魅力。

黑板板书在数学课堂中有存在的必要性。虽然教师可以预设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引导学生朝预设的方向展示解题思路,但课堂上师生思维的碰撞是动态多变的,板书出学生的思维亮点,学生才能从内心感受成功的喜悦。练习本上的一笔一划,才能真实地显示学生内化知识的过程。教师很多时候通过电脑非常生动地展示数学的动点问题或是变式变形,而学生面对的只是静态的试卷或课本,考试时更不可能借助多媒体进行探索实验。教师应通过黑板或纸笔展示出过静态探索的过程,否则,学生脑海中只会惊叹多媒体的神奇,脱离多媒体的支持,就不能随时随地进行探索。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纸笔才是核心武器。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贪图多媒体的方便或是外表的美观,要静下心来,拿起笔在纸上演算。

二、打破模式局限,着重能力培养

在当今的公开课中,我们总会看到数学老师通过不断的铺垫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探究性学习成为了现代课堂的新宠。同样,现在流行的小组合作模式,也让课堂变得热闹非凡,静悄悄的课堂似乎已落伍。如果没有人听课,不少老师会直奔主题,直接告诉学生结论,探究性模式沦为表演形式。同样,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也不是课堂的常规模式。由于公开课一般都有较多的老师听课,学生一般不敢乱动,秩序相对容易管理,而常规课堂开展小组合作模式,管理能力弱的老师的课堂必会闹哄哄而使得效果大打折扣。我们知道,数学中的结论很多是学者们通过长时间的探索而得到的,课堂区区的十几分钟就能探索出闻名于世的定理是不可能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为探究而探究,而要对某一知识点或某一环节进行类比、拓展或概括、归纳,逐步掌握知识的发现规律。只有学生掌握发现知识的核心能力,面对新的知识,才会信心满满。团队的智慧和合作的技巧是现代人才的需要,教师要创设平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决策能力,这样个人才能更好地为团队做贡献。

现在有不少教师直接用学案替代教案,毋庸置疑,学案在某程度让教师更好地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减少学生、老师因不断置换练习内容而翻阅不同资料的时间。可是问题来了:学案从哪里来?编写一份完全符合自己设计理念的学案需要耗费很多的人力物力,若每个课时都这样使用,教师工作量上的负担会很重。而拿某些现成的学案进行使用,在内容的挑选、题目的难易方面都不能很好地适合自己的学生,教学达不到最佳的效果。还有部分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的使用一份学案,导致学生把学案看成一份练习卷,拿到手后就拼命抓紧时间去完成,连老师讲解点评都无暇顾及。这样的结果导致学生只会做练习,并没有达到研发学案的初衷(思维的开发、数学思想方法的吸收、解题经验的积累)。国家的教材是由专家团队编写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毋庸置疑,教师不应舍本逐末,应该把教材的练习和补充材料都使用好,这样推行的改革才具有普遍性。

三、突破教学时空,促进主动学习

翻转课堂成为了当下最新鲜的词汇,可以说它是之前流行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升级版,它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自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当手头上只有一本教材的时候,教师会指导学生如何利用教材进行自学。当有了微课这种新事物,学生课前使用的不再是单一的无声无色的静态课本,而是有声有色的动态视频,促进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知识的传授在教室外已完成,学生在课堂内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知识的内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时间。要使翻转课堂走进千家万户,要正视两个问题:一是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只是免费发放教材,没有发放电脑,不是每户家庭都用得起电脑,如果翻转课堂非得依赖电脑网络才能走进百姓家,那是教育的不公平;另一问题是如果要靠大量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进行学习来达到翻转课堂的目标,只能说是延长了学习时间,不是所提倡的高效,也不是所提倡的减负,更不是教学改革的本意。教师应精心设计预习提纲,循序渐进地做好各类知识点预习方法的指导,使得课前的翻转落到实处且有效。因此课堂是学生知识内化的主阵地,课堂上直接的思维碰撞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为课前、课后主动学习积累资本。课后如何检测或解决学生学习困惑也是整个教学安排考虑的重点部分,学生只有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获得技术的支持和方法的指导,才能使学习突破教学时空,促进主动学习。

四、明辨师生地位,回归因材施教

教师、学生在课堂的地位随着课堂改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满堂灌的课堂一下子变成了众矢之的。有些冠名的模式还硬性规定教师上课讲授不能超过多少分钟,否则定义为不合格的课堂。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量化数据就能决定课堂的成败。

于永川在概述“中国古代教学原则”时,将“因材施教”作为第一条教学原则。显而易见,“材”是指学生的道德修养、意志性格、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才能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教”是指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因人而异,区别对待,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总之,要“知人善教”。所以,教师有必要把古代的“材”延伸一下,这里的“材”更包含教师本身的风格特点。有的教师风趣幽默,喜欢用一个小故事制造情景,一下子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有些教师即使手头上有现成的故事材料,但如果由他讲述,情节会变得淡而无味。难道后者不能定义为好教师吗?如果教师不善于声情并茂地描述故事,就不采用此方式,寥寥几笔简笔画,学生的注意力已经马上集中到老师的笔尖,无声胜有声,为什么非得要东施效颦?教师要运用好自己的“材”,使学生更好地成才。

洋思教育、杜郎口教育模式吸引成千上万的教育者前往参观学习,但学习过后真正把这些模式在本校实施的却很少。我们暂不讨论上述模式的科学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校情不同,教师、学生不同,因此模式不能复制。因材施教是教学要遵守的第一原则。

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数学教学也必须随着时代的步伐而改变。每一轮新的教学改革必与现行的教学方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现有的数学课堂已经受到学生的欢迎、社会的肯定,且教师在数学教学方法上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并与时俱进,那他们就会成新一轮改革的先行者。

责任编辑 罗 峰

猜你喜欢

学案多媒体数学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乡愁导学案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比例尺(一)”导学案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